距今兩千三百年前,河北、山西省南部的趙國人,特別是趙國北部城市的人,出行必須按政府的提醒,走Z字形路線,並且盡可能保持移動的狀態,因為移動的目標較少會遭到遊牧民族的冷箭射擊。如果他非得在一個危險區域停留不可,趙國人都知道選擇最黑的地方,並且盡可能站在兩樣物體之間,比如,如果需要給馬匹喂料,那麼最好站在馬車與喂馬設備之間,並彎腰屈膝以降低身體高度。如果趙國人在一個空曠的地區遭到了遊牧人的射擊,他們都會蜷縮身子以滾動的姿勢離開,然後以最快速度的Z字形小跑,躲到附近藏起來,以求遊牧的馬隊找不到他。

這些可惱的讓人防不能防的遊牧人,大號叫作林胡、樓煩、東胡人。

當初,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分得了山西的中部,以及河北省的南部邯鄲地區。後來趙無恤又搶到了河北省中西部的代地。趙的位置,使得趙國與北部遊牧部族相居為鄰。西戎、北狄就是從前對畜牧部族的一種泛稱,他們細分成不同部族,生活在崇山峻嶺和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更多是在廣袤肥美的大草原上,常年從事放牧、狩獵,嫻於騎射。這些部族到了戰國時代,出沒於趙國以北的被稱為“林胡、樓煩、東胡”,史上合稱三胡,分布於山西、河北境內的北部地區,向北直到內蒙古一線,這一地區土壤適合畜牧。

三胡經常縱騎南下,對趙國進行騷擾殺傷,掠奪財貨。他們身著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蹬皮靴,頭戴鳥翎,善於騎馬射箭,且行動靈活,進退神速。每當三胡騎士像一條斷斷續續被風吹皺的線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移動時,縱然號稱“勇武任俠”的趙人硬漢也望草興歎,因為他們的作戰服裝是:寬領口、肥腰、大下擺、袖子長又寬,外麵再加上結紮煩瑣的盔甲笨重,基本上一個人厚厚的、臃腫得像個聖誕老人,談何追蹈衝刺、遊戲漠北。趙人在反擊三胡入侵時屢屢吃虧。

而胡人從小練習騎射,所以精於剽掠。他們裝備輕便,騎術精湛,善於馬上拉弓射箭。“風和漸減雕弓力,野迥遙聞羽箭聲”。他們馬上的武器也是青銅質地,事實上,早在商代晚期他們就有了青銅(略晚於商朝)。考古中發現了他們獨具異彩的青銅裝飾品和工具。但是他們的冶銅產量想來不高,在缺少青銅器的時候,就用皮革貯水,進行“石煮法”做飯。石煮法就是用大樹皮折成船形,注滿水,把肉和野菜放進去,在旁邊的火堆上烤熱石子,把這熱石子扔到這一“船”水裏,把水和食物燙熱。這種石煮法適合做魚和蝦,魚蝦比較愛熟。有時候三胡還用動物的胃裝水,進行“獸胃石煮法”,在胃裏涮著羊肉吃。都戰國時代了,還有人這麼吃飯,真有神農氏的遺風啊。

如果把三胡從北部的劫掠視癬疥之疾,那趙人更大的心腹之患還是來自南方的華夏列強侵襲。

趙國開國初年,錯誤地選擇了南下拓土的策略,急於與戰國初期首強魏人爭食於中原,導致魏人激怒。魏將龐涓花了三年時間攻破趙都邯鄲,趙國從此一直不振,不敢再南下,甚至在南邊修起了長城。此後的趙國積弱困守,無能為也。前中期的戰國曆史上,幾乎沒了趙國的影子。到了邯鄲被圍的趙成侯的孫子--年幼的趙武靈王即位時,接手的趙國已是一個半死不活的國家。當時他是個小孩,叫作趙雍。他給他爸爸辦喪事,卻發現秦、楚、燕、齊、魏各派出精銳部隊萬餘人來開追悼會。這個異乎尋常的場麵給趙雍很大的不安,各大諸侯在炫耀武力的同時大約也想窺測趙國的虛實,包括趙雍小孩的能力。稍有什麼閃失,幾大國就搶著把趙國變成小尾巴國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