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一路走,一路暗喻,憨厚、老實的梁山伯還是不明就裏。他們來到一口古井前,英台幹脆直白地對山伯說:“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梁山伯卻越聽越糊塗,竟怪祝英台太荒唐。既然說不明、道不破,祝英台隻得假托家中有一個品貌與自己一樣的同胞九妹,英台做媒,問梁兄願意不?梁山伯一口答應。兩人約定,七巧之時,梁兄花轎上門來抬。
山伯送走英台,回到書院。師母拿出祝英台留下的定情之物玉扇墜,向梁山伯道破了真情。梁山伯喜不自禁,趕快收拾行裝,去祝家莊訪英台。當梁山伯重新走上送別祝英台時走過的路,回憶起祝英台說過的那些話,做過的那些比喻,當時猜不透,現在他全明白了,不禁責怪自己真是個“呆頭鵝”。他恨不得立即飛到祝英台的身邊,向她傾吐衷情。
梁山伯正興衝衝趕去祝家莊踐約,祝員外卻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有勢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祝英台堅決拒絕,並向父親說明自己與梁山伯已相愛定情,但祝員外卻認為婚姻大事當由父母做主,許配馬家萬難更改。
祝英台與梁山伯久別重逢,真是又是歡喜又是悲傷,喜的是今日能與意中人重相會,悲的是她與梁山伯的美滿姻緣被拆散。在書樓上,英台不得不把自己已被許給馬文才的事告訴了梁山伯。梁山伯真是如雷擊頂,原以為兩心相照成佳偶,誰知道竟是一場空歡喜。他是滿懷悲憤無處訴,無限希望化成了灰。祝英台想要安慰梁山伯,可又怎麼安慰呢?不禁淚如斷線之珠。
梁山伯是滿心歡喜來訪英台,卻落得個心碎扶病而歸。在送別梁山伯的時候,祝英台問梁山伯:“今日別後,何時再來?”梁山伯回答說:“唯恐我短命夭殤不能來了!”生離死別之際,梁山伯告訴祝英台:“要是我有不測,就在胡橋鎮上立墳碑。”祝英台也下了決心,要梁山伯刻紅、黑兩塊碑,黑的刻梁山伯,紅的刻祝英台。他們立下誓言:生不能配夫妻,死也要同墳台!
梁山伯回去後,果真一病不起。臨終之際,他別無所望,唯求見祝英台一麵。梁山伯的老母親趕到祝家莊,回來時帶回了祝英台的一綹青絲、一封親筆信、一疊詩文稿。祝英台已是馬家之人,再不能來見梁山伯了。梁山伯帶著刻骨相思,千古遺恨,走上了黃泉之路。
祝英台出嫁的時辰到了,馬家的花轎停在門前,鮮紅的嫁衣堆在祝英台的麵前。祝員外勸女兒趕緊梳妝上轎。祝英台提出,如要她上轎,轎前要有兩盞白紗燈,轎後要有三千紙銀錠,而且先要往胡橋鎮,讓她白衣素服祭梁山伯的墳。祝員外無可奈何隻得依從,但要祝英台必須外穿紅,裏穿白,祭墳之後即到馬家完婚。
花轎吹吹打打來到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下了轎,哭倒在墳前。這時候,突然狂風大作,雷雨驟至,轟隆一聲,墳墓裂開一個大口。祝英台縱身躍入墓中,墓合攏了。
雨過天晴,風和日麗,一對彩蝶從墓中飛出,相互嬉戲追逐,翩翩起舞。
盛 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