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假冒”必須打擊,但“劣質”需要甄別。低質低價並未扭曲市場公平。分門別類的對症下藥效果果然明顯。這種“明顯”源於公平,因為每個客商都願意遵從這一全新的遊戲規則,徹底避免了以往“治而不理,其治乏功”的遺憾結局。
五、創建無假貨市場
借勢造勢,順勢而為是李慶雲難中解難,亂裏治亂的絕招。“環渤海”市場創立伊始,他的這個“絕招”屢試不爽,解決了很多人望而卻步的麻亂之事。“創建無假貨市場”便是一例。
開業僅三年,“環渤海”就在全國同業市場中確定了無法撼動的龍頭地位,因為她囊括了國家建材行業的所有證書,被國家經貿委確立為“重點聯係市場”,被國內貿易局確定為“重點聯係批發市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先進單位”……其中,李慶雲最念念不忘也最引以為豪的是那塊“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市場”的牌匾。
1995年啟動的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僅局限於商業係統,建材市場不在評選範圍。那時,李慶雲是多麼渴望讓年輕的環渤海市場也加入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的行列啊。但這個被業內人士視作“自討苦吃”的天真想法飽受質疑:經營市場不是作秀,不能感情用事,客商是市場的衣食父母,得罪他們是賣場大忌。何況,剛剛起步的建材市場怎麼可能沒有幾件假貨?憑你一己之力就想廢除尚未規範的建材行業的潛規則?
李慶雲何嚐不解其中玄機?但獨具超前眼光的他早已暗自將目標定格在打造百年老店上,“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當年的同仁堂司訓說明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假貨是品牌商戶的天敵。
憑借多年操辦展會編織的人脈資源,李慶雲了解到國家內貿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孟國強負責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的組織領導工作。他先請內貿局生產流通司幹部俞濤引薦,專程赴京拜會孟國強。握手寒暄後,孟國強開門見山:“李總啊,‘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我曾經很想在各地大市場推廣,隻有將市場自律置於行業統籌管理之下,才可能帶來整個係統的健康繁榮,可是我和南方的幾家大市場交流過意見,結果都碰了軟釘子,我能感覺出來,他們都在本能地躲閃。”
“為什麼?”李慶雲有些不解。
孟國強頗顯無奈:“建材產品由生產資料轉為消費資料後,存在著兩個盲目,一是生產企業盲目,以前都是把產品直接批發給生產建設單位,現在卻麵對麵銷給消費者,導致建材質量標準製訂滯後;二是消費者盲目,建材裝飾產品作為商品進入消費領域還屬於新生事物,消費者的認知度很低,原來隻懂得挑選衣褲鞋帽的竅門,突然讓他判斷三合板的好壞確實勉為其難,這種信息的嚴重不對稱造成了建材市場的假貨泛濫和缺斤少兩。”
“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將這些辨別技巧一鍋端給消費者,或者加高市場準入門檻,幫助消費者把關,那些假冒偽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孟國強點了點頭,接著又搖了搖頭:“我對市場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正因為這些問題積重難返,一時無從下手,也一時無法見效,各地大市場的老板們才玩起捉迷藏。誰都擔心嚇跑商戶沒的錢賺,所以誰也不願意挑頭找那個麻煩。”
“孟司長,我們就是看到了建材市場的不規範,假貨泛濫,才一定要戴這個緊箍咒的!”李慶雲的調門忽然拔了上去:“環渤海願意第一個把自己暴露在陽光之下,暴露在消費者監督之下。假作真時真亦假,這是坑害後代的事情,總有被清算的一天。假貨不可能躲掉市場的懲罰,如果總是這樣抱著僥幸心理,躲到哪年算一站?沒有質量標準的市場是短命市場,而充斥假貨的市場就等於自殺!”
他繼續闡述著自己的觀點:“改革開放之初,利益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連藥品和食品都能造假,可見誠信問題多麼嚴重,這時候讓還處於孩提時期的建材產品獨善其身確實不易,但有了‘百城萬店無假貨’這塊牌子,就等於在自己麵前掛了一麵照妖鏡,至少亮明了我們對假貨的態度。在現有條件下,我不敢保證環渤海市場絕對沒有一件假貨,但我能保證環渤海市場有麵對假貨的辦法,我們將盡快形成一套製度,用有力的製約辦法讓假貨一點點減少直至完全消失。我認為,態度決定一切,這裏邊當然也包括市場的成敗。”
一席肺腑之言,令常年主管政策法規工作的孟國強如在高山流水間邂逅知音。這麼多年來,他遇到的大都是太極推手和閃爍其辭,像這樣迫切地給自己戴上緊箍咒的老總絕無僅有。孟國強聽懂了李慶雲的心聲,以誠興市,以信立世。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與李慶雲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李總,真正敢於麵對自身不足,把牌子當鏡子,把牌子當鞭子,到目前為止,全國市場中隻有你提出了這種想法,我們一定認真考慮,堅決支持!”
三天以後,孟國強給李慶雲打來電話:“李總,牌子批了,全國建材市場你們是首批!”李慶雲像授勳的將軍一樣再次趕赴北京接回了這塊在他心中分量極重的牌子——“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市場”。
羞答答的玫瑰也要轟轟烈烈地開!李慶雲定下“大張旗鼓”的基調,精心策劃掛牌儀式。他說,於市場有利、於消費者有益的事情,怎麼宣傳也不為過。既然是麵“正衣冠、照美醜”的鏡子,就要廣而告之地掛出來,請各界監督、請消費者監督不是花拳繡腿,不是表麵文章,而是賭上了市場的未來,真則興,假則亡。借全國建材展銷會的平台,國家建材局局長張人為、國家內貿局副局長薑增偉、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和王德惠等部市領導被悉數請來,“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加上“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全國重點聯係市場”“全國重點聯係批發市場”四塊熠熠發光的銅牌一起掛在了市場門口,由四位部級領導同時揭開那卷象征榮譽的神聖紅綢,中央電視台播發了活動新聞,“環渤海”又一次轟動津門,同時在全國同行中確立了更高層次的威信。
為了還市場一個“純”,為了還消費者一個“真”,“環渤海”緊急行動。市場馬不停蹄地與商戶簽訂了“無假貨公約”,與市消協、市工商局、市技術監督局聯合簽署了打假公約,市場自身進一步完善“先行賠付製”。李慶雲拍板,每年拿出50萬元作為“先行賠付”資金,並且明確表示如果不夠繼續追加。
這條新規不啻春雷炸地,一下子喚醒了消費者沉睡的質量意識。消費者投訴見多,最先感覺到衝擊波的是售後服務部,他們常常比銷售部門還忙碌,大廈裏最後熄滅的總是售後服務部的燈。
有人坐不住了,擔心如果局麵不加控製,將無法應付,市場可能麵臨滅頂之災;
在市場裏忙於“抓活魚”的媒體記者悄悄問李慶雲:“李總,這麼幹,頂得住嗎”;
李慶雲半步不退:“幹市場,消費者不會縱容你。得過且過,躲過今天肯定躲不過明天,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勇於麵對方方麵麵的挑剔,所有的品牌都是在挑剔中長大的,我們也要學會在投訴中成長起來”。
真金白銀地賠出去38萬元。
並不是所有的維權都出於理性,也並不是所有的投訴都沒有一絲“碰瓷”的色彩。一位女士將用了一年的吊燈拿到售後服務部要求退換,理由太過牽強:“我不喜歡這個款式了”。工作人員不敢做主,打電話請示正在外地出差的李慶雲,他毫不猶豫地說:“給她換!這樣的消費者也給我們提了醒,你們要盡快根據商品類別製定出完善的退貨標準,盡可能堵死那些可鑽的空子。”
類似的“投訴”被李慶雲一律放行。他說:“規範市場不是沒有代價的,交點兒學費換回口碑,換來我們製度的完善和工作的規範,這筆賬算下來並不吃虧。再者說,像那樣好意思貪小便宜的人畢竟是少數。”
正如李慶雲所料,“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的約束刺激了“環渤海”的快速成長,市場不但“並不吃虧”,而且像一塊磁鐵,將四麵八方正為選擇進哪家裝飾城而發愁的消費者吸了過來。
李慶雲深知,服務類企業的生存哲學就是必須始終關注和滿足客戶需求,並將其作為企業DNA的重要部分。品牌為帆,用戶為師,服務為魂,隻有高尚的品格才能打造高尚的團隊,隻有高尚的團隊才能做成高尚的市場。
為了將這塊“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市場”的牌子擦得更亮,2004年,“環渤海”聘請了社會監督員,其中大多數為消費者和社會知名人士,同時推出六項承諾,請他們監督執行。2006年,李慶雲要求售後服務部經理薛鐵柱將已經圓滿解決的投訴案例總結成文字,經過三年多的積累和整理,2010年,《“環渤海”家庭裝修裝飾維權讀本》正式出版,這本家裝寶典總結了“環渤海”執行資格準入製、先行負責製、售後服務統一管理製等方麵的先進做法和經驗,用發生在市場的275個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家裝領域的方方麵麵,讓客商與消費者在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時均有章可循,體現出李慶雲一貫倡導的“將售後反饋推向售前管理”的服務理念。
從2008年至今,“環渤海”讓由投訴案例編成的“誠信小故事”和“溫馨提示”走上了天津電視台的相關欄目,為了將“維權讀本”推介給千家萬戶,從2011年起,那些經典案例開始在《今晚報》和《渤海早報》的家居周刊上連載。
雖然時至今日,當年轟轟烈烈的“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漸無聲息,這塊曾經名動一時的牌子也在風吹日曬中顯得陳舊,但“環渤海”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決心和勇氣早已上升為建設品牌市場的重大戰略,“環渤海”能夠成為雄踞一方的全國知名家居建材渠道品牌市場,“百城萬店無假貨”市場創建運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