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收獲不俗。一行幾百人在陶藝館裏享受到了不一樣的滋味。他們綰起袖口,在陶吧裏大秀DIY;他們和行家一起探討陶瓷藝術;他們甚至成了被當地人“看”的一道風景,這館裏到底有什麼寶貝,引得專家們大老遠來?一波猛似一波的造勢使得陶藝館名氣驟增,“你去看陶藝館了嗎”竟成為一些居民見麵時的問候語。

一個金點子讓環渤海塘沽建材市場名聲大噪,從“建材時期”的門可羅雀,到“陶瓷時期”的車水馬龍,角度一變,天淵之別。李慶雲麵對天津電視台“新聞展望”欄目記者遞過來的話筒,心裏裝滿自信,談到市場未來,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樂觀:不用多久,這個市場就將一片繁榮!

像無數探路者一樣,李慶雲一直在尋找著企業的“長壽基因”。研究的結果是,他覺得所有長壽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企業文化,既運籌企業,也運籌事業,更運籌社會。企業的本質,是對社會負責,生存是第一課,發展是硬道理,而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必要的文化環境,這就需要企業家具備左右逢源、八麵玲瓏的本領。李慶雲正是這樣一位破解難題的能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三教九流,百行百業,都能從他那本人生辭典中找到對應的解釋和辦法。李慶雲的理論是,經營企業猶如刀尖上跳舞,不能避險,隻能化險,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五年靠機遇,十年靠管理,百年靠文化。

很多障礙都是這樣,搬開之後,當作笑談,隻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那是怎樣的一種折磨和考驗。

初進塘沽,市場外圍的“麻煩”仿佛章魚身上的觸角,吸附得你無法動身。

2000年夏,塘沽市場裝飾廳開業初期,木材城同期開業並還在擴建招商的關鍵時期,恰遇天津市正在大張旗鼓啟動市場清理整頓工作,以“退路進廳”方式根治沿街擺賣、占道擾民頑疾。當時的塘沽市場,四周星星點點分布著一個個路邊店,被塘沽區列入“退路進廳”重點地段,木材城定性為“違章建築”,主管部門幾次來到市場送達整改通知,空氣驟然緊張起來,市場剛有起色就又走到了開與關的十字路口。

那段時間,全身心投入環渤海國際經貿大廈規劃的李慶雲隻好分出身來兩線作戰,頻繁前往塘沽,而且每次去都是高調亮相,或者政府部門視察團,或者專家論證團,或者媒體采風團,仿佛塘沽環渤海市場每天都有大手筆,都是大事件,緊接著,陶瓷藝術館沙龍、市場論壇峰會、少兒書畫大賽現場決賽等一則則鮮活的新聞報道出現在市級報紙、電視、廣播裏,使得塘沽環渤海市場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為最終徹底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爭取了時間。

此時,位於解放南路上的環渤海國際經貿大廈項目準備啟動,需要規劃局審批,而分管城建的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恰好也負責“退路進廳”工作。李慶雲動用他的人脈關係,由天津電視台編導劉振華約請天津市政府秘書處處長李波幫助協調盛邀王德惠到“環渤海”視察工作,藉此給命運未卜的市場定下未來的基調。

其實,李慶雲心中有數,從上世紀90年代起,每年一屆的全國建材展銷會,副市長王德惠都會出席並致詞,環渤海市場的創建與發展,他曾全程、全力給予指導和支持,他不僅對李慶雲十分了解,而且曾在天津史誌“津門群星譜”的序言中這樣評價:李慶雲作為一個企業家在一個虧損企業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環渤海”大市場,很有能力很有魄力。

市政府秘書處通知塘沽區政府,副市長王德惠同誌將於8月17日下午2時赴塘沽區檢查工作,地點在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

一聽“環渤海”三個字,區領導紛紛打探:是不是“環渤海”市場出問題了,不然怎麼會驚動市長?

一行人開進市場,在經營廳和木材城看了一圈,回到會議室,塘沽區主管部門搶先彙報退路進廳的整改措施,王德惠聽完後轉身讓李慶雲彙報市場規劃。李慶雲便把他已經思考過無數遍的設想由遠及近、從高到低地條分縷析地描述了一番,特別是這個市場對推動濱海新區發展,滿足未來新區家居巨大需求的作用講解得又深又全又透,聽得滿滿一屋子領導頻頻點頭。

李慶雲順勢把環渤海國際經貿大廈的效果圖當眾展開,請王德惠過目。這幅效果圖成為會議的下一主題。成竹在胸的李慶雲詳細介紹了大廈建設的總體思路,其間囊括了他赴日考察總部經濟概念、專家觀點、設計理念、建築風格等所有細節和體會,巨大的信息含量引起在座者的熱烈討論,一致稱讚“這大廈不錯”。王德惠現場辦公,對身邊的天津市規劃局領導說,這個項目你們支持一下。

2001年5月,由天津市商務委主辦的商業年會在塘沽舉行。副市長夏寶龍以及來自天津市的企業巨頭蒞會。李慶雲趁此機會,請夏寶龍到新建的環渤海塘沽分市場視察指導工作。午休時分,夏寶龍“順道”視察了塘沽市場。雖然他僅僅在市場裏看了十幾分鍾,但對隨行區領導說了一句分量極重的話:這個市場辦得不錯,大家要支持。

王德惠、夏寶龍的塘沽之行影響深遠,塘沽區相關部門領導感覺李慶雲“來頭不小”,從此以後,塘沽市場得到各方麵支持,之後,李慶雲更是不失時機地利用主題營銷、舉辦論壇的機會,策劃不同的新聞點,捍衛了環渤海市場在塘沽的地位。

2001年秋,全國建材展銷會如期在津舉辦,李慶雲怎能錯過這個推廣市場的機會,他將內貿部領導請到塘沽,又約來區領導一起共進午餐。席間,內貿部領導表態:環渤海市場是我們的重點聯係市場,是全國的示範市場,希望區裏多多支持。

兩年時間,三位部級領導出現在環渤海塘沽建材市場,而且言必稱“支持”,終於使這個飽經磨難的市場迎來了風調雨順的黃金時代。

接手塘沽名家裝飾城時,賬麵反映的隻有一窮二白,新建立的塘沽“榮升”建材市場的王老板此前已將名家裝飾城的大部分商戶招到自己麾下。當他聽說全國建材界的風雲人物李慶雲將操刀接管時,不免心底發虛,想,與其硬碰硬敗北,不如半路請神仙。他通過幾個渠道向李慶雲傳遞希望合作的信息,李慶雲一笑而過,說,四個牆角都被人家挖空了,大廈將傾,談何合作?

王老板心有不甘,多次邀請,一直等待見麵機會。當兩人終於麵對麵坐在一起時,王老板帶著幾分懇求的口氣說:“李總,請您幫我一下,我給您年薪100萬,市場每年坐收600萬,超出部分咱們再三七分成,這樣,您也不至於這麼辛苦了,幹脆咱們優勢互補,您教我經營,我教您生活。”李慶雲反應奇快,幾句話既不讓人難堪,又不失風度:“我的‘身價’不止這些吧?要是為錢,我就不接手塘沽名家裝飾城了。君子一言,豈可反悔呀!我既然答應了人家,就得誠心誠意地把市場建好。”在場的李慶雲故交、天津新聞界資深人士林楠和李雪梅,聽到這番話後,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進軍塘沽初期的寒冬終於熬過,競爭對手的算計,職能部門的冷淡,修路造成市場經營的蕭條,“環渤海”團隊一一化解,他們之所以從未言退,是寄望於總能等來濱海新區一飛衝天的那一天。

“環渤海”團隊經過兩年多的艱辛耕耘,換回了塘沽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一個又一個的繁榮景象。

——2000年7月,裝飾城和木材城同期開業;10月,景德鎮陶瓷館開業;同期,環渤海鋼材城開業;11月,花卉廳開業;

——2001年1月,石材城開業;3月,燈飾廳開業;6月,窗簾城開業;7月,家具廳開業;9月,環渤海五金機電城開業……

一座接一座的城,個個門前車水馬龍,五金機電城更因其規模傲人而一馬當先,不僅交易繁榮,而且成為濱海新區最大的服務工程、服務企業的供應基地。塘沽環渤海家居購物廣場的成功運營,對促進濱海新區的繁榮,增加塘沽地區的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