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天交會建材家居館如期啟幕,成為大會主會場之外的一大亮點。市場裏人流湧動,市領導們看著整齊劃一的展位,琳琅滿目的展品,紛紛露出欣慰的笑容。李慶雲邊引導邊講解,說得各級領導頻頻點頭。會後,張勝利對李慶雲說:“市長對建材家居館非常滿意,稱讚‘環渤海’這幫人真能幹!”
故事三。
與環渤海市場比鄰而居的是天津市木材二廠,該廠與台資合作經營的“福津木業公司”曾經名噪一時,1998年東南亞遭遇經濟危機時,台商撤資,企業倒閉,木材二廠陷入困境。7月下旬的一個中午,木材二廠經理張寶義托人找到李慶雲:“李總,我們企業台商一走了之,職工們已有三個月沒發工資了,您接手河西建材不到兩年時間就發展得這麼興旺,這是河西建材公司職工的福分啊!我想請您也幫我們一下,讓我們也沾沾您的福氣。”
聽完這席話,李慶雲很是動情,但他麵帶難色地說:“怎麼幫呢?河西公司剛走出困境,許多曆史遺留問題還需要一個個地去解決,哪有精力幫你們呀!”也許他覺著這樣的表態有些不妥,趕緊又問道:“你們廠有多少職工等著開工資?”
張寶義據實相告:“160多人,其他職工都分流安置了。”
“這些員工一年工資需要多少錢?”
“連其他費用加一起有200萬元就夠全年開支。”
“那麼閑置的場地有多大?”
“大概3萬多平方米。”
“你們打算怎麼合作?”
“全聽您的,怎麼合作都行,隻要職工們能開出工資!”
李慶雲沉吟片刻對張寶義說:“你們先回去,容我思考一下。”張寶義告辭而去,李慶雲坐在辦公室裏,凝視著對麵牆上那幾句不知看過多少遍的自勉之語: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建一方文明。忽然,他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個字:“幹!”
7月多雨,連綿的陰雨告一段落後,已是下班時候,李慶雲獨自走到木材二廠閑置的存料場,踩著泥濘的小路,掂量著這塊地的價值。客商王誌義正在倉庫裝貨,看見此景不由得走過來問:“李總,您又想在這兒發展了?”環渤海的許多老客商都了解李慶雲的這個習慣,隻要他一個人悄悄地在一個地塊上邁步量尺,就說明他一定對這塊地有了全新的打算。這一次,李慶雲隻是笑了笑,沒有回答。
在轉天的班子碰頭會上,李慶雲提出一個方案:輸出“環渤海”品牌與木材二廠合作組建環渤海木材城,將環渤海木材廳的商戶資源全部移至木材城,騰出大廳另行定位招商,由木材二廠投資固定資產,啟動資金由環渤海市場墊付,詳細分工為環渤海市場負責招商運營,木材二廠負責物業管理,年收入在確保木材二廠200萬元基本費用的前提下,實行三七分利,即環渤海30%,木材二廠70%。這個方案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班子成員的不同聲音:“李總,木材廳現在交易狀況很好,為什麼把它遷走?”李慶雲說:“與木材二廠合作就是要在‘木材’上做文章,他們有木材專業知識以及加工製作安全管理的經驗和設施,可我們建材人沒有這套本領,再者,木材製品、膠合劑的氣味刺鼻辣眼,不適宜在封閉的廳內交易,正好利用他們的空場”。班子裏一位元老級成員憂心忡忡地說:“木材二廠以前可是傷害過河西建材,咱可別救了一隻‘白眼狼’。”李慶雲嗬嗬笑了:“這很難說,未來沒人能夠預測,但至少現在我們兩家的合作基礎是雙贏,合同可以簽10年,隻要我們把心擺正,以心換心,我相信咱還不至於落到那份田地。”
班子會上達成共識後,“環渤海木材城”箭在弦上。李慶雲帶一部分人到北京幾個大規模木材、板材交易市場學習經營賣場的布局設計,以此啟動倉儲直銷式賣場建設;盧思齊帶一部分人到北京市、河北省一帶招商;魏惠雲帶一部分人對木材二廠原車間進行經營廳的格局改造。三路人馬齊頭並進,隻用了3個月時間便遷移、招商雙線成功,1998年10月18日,“環渤海木材城”與全國建材會同時啟幕,當年收入500多萬元,木材二廠一躍而為天津市物資係統企業跳產經營走出困境的典範,張寶義在大會上做了典型發言。
故事四。
萬丈高樓平地起談何容易?建設“總部大廈”首先是資金問題,再有就是要有一個頂尖的設計團隊和一支過硬的施工隊伍。李慶雲在時任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張方的支持、幫助下,最終圈定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建築方案、天津大學的建築結構設計方案,並選擇天津第二建築公司作為施工單位。
藍圖繪就,資金急人。李慶雲與張方一遍遍研究著大廈的資金問題。
“張總,根據設計方案,預算是1.3億元,4萬平方米的建築折合每平方米造價3425元,您看看有什麼辦法讓每平方米造價控製在3000元以內?”
“關鍵是建築結構和施工措施。問題是即便將造價控製在3000元以內,總投資也得需要1.2億元。資金是大問題,資金鏈一斷,這個建築可就成了爛尾樓,弄不好會導致企業破產。”
“啟動資金需要多少?”
“起碼3000萬元。”
“竣工後呢?”
“竣工結算要達到70%,也就是至少需要8000萬元。”
“資金問題由我負責,保證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其實,當時的賬麵存款隻有1000多萬元,但李慶雲心中早有盤算,他已經和天津市商業銀行樂園支行的邵行長談妥2000萬元貸款,再加上當年市場經營收賬新增的2000萬元,大廈封頂後招商進賬的1000萬元,幾筆款項相加可以湊到6000萬元,剩下的關鍵環節便是工程項目如何運作。精明過人的李慶雲采取總包、分包、抽筋自采配套設備的手段分別進行招投標,先是貨比三家,用上一家的標價去下一家求證,從中得出最接近於真實的價格,然後像田忌賽馬一樣,拿著各家的優勢條件進行交叉對比,從中選出最佳中標單位,從而達到“好、快、省”的目的。僅憑最後的決算數字就能看出“算計”的成果:2001年4月19日,工程破土開工,2002年4月18日竣工開業,原計劃18個月的工期整整縮短了半年。原來預算投資1.3億元,最終決算1.04億元,節省了極其可觀的2300萬元,而且這1.04億元中還包含著裝修費和辦公家具等開辦費。天津市建材集團專門為這個漂亮仗召開了一個慶功大會,要求每位參戰立功者發表一句感言。李慶雲略微想了想,說了一句經典之語:“花錢花出水平比賺錢還難!”
故事五。
環渤海國際建材大廈矗立在河西區解放南路環渤海市場前端,是中國建材界的一麵旗幟,被全國同行視為學習榜樣,被天津市、河西區兩級政府確立為物流經濟帶;被各地生產廠商和采購商視為總部,但這時的李慶雲並未陶醉其間,而是將眼光從大廈投向了市場終端的倉儲區,他望著近兩萬平方米的簡易倉儲區和星羅棋布的石材加工區,計算著倉儲每年帶來的260萬元收益,而環渤海國際建材大廈占地僅3200平方米,每年卻能夠帶來兩三千萬元的收益,兩者巨大的投資回報反差,強烈地刺激著李慶雲。
他一直琢磨著,如果把倉儲區變成經營區,那麼經濟效益將極其可觀,可是丟掉倉儲就等於放棄了前店後庫的競爭優勢,難道真是此事兩難全嗎?他給張振義布置了一項“作業”:“你想辦法了解一下鐵路後邊的那些企業能否整體改作倉庫使用。”張振義很快便回來複命:“後麵有兩家企業已虧損關門,隻剩下不多員工,廠房目前處於出租狀態。緊鄰鐵路有很大一片存煤場,是一家叫奧蘭特公司的民營企業在經營煤業,老板叫闞紅利,很願意與‘環渤海’合作。”
李慶雲精神一振,馬上派金潔和張振義一起出麵與闞紅利洽商合作條件。僅僅過了兩天,金潔就帶回了更加具體的情況;“這個地塊占地60畝,屬於津南區萬年紅大隊。由於這個地段的中心軸線上空是高壓線,無法開發利用,多年閑置,地段北端甚至冒出了五、六個墳丘。奧蘭特公司租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土地用作儲煤場。闞經理願意出麵與萬年紅大隊協商把這個地塊整體租賃下來,而且他感覺把握很大,但現在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地塊相隔環渤海市場有兩條鐵路線必須打開才能溝通,另外就是高壓線和墳丘問題導致開發受到很大限製。”李慶雲沉思片刻說:“走!咱們到現場看看。”在深一腳淺一腳的現場,李慶雲見到了闞紅利,一行人從地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詳細察看並討論了地塊的開發價值和應該解決的問題,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兩個小時。
為了這個地塊,李慶雲召開了一次總經理專題會,他說:“開發鐵路後端與奧蘭特公司合作是戰略性的一步,我們最受益的地方是遷移了庫區和石材小作坊以及儲料場,既換得了我們新的經營場所,又沒丟掉我們前店後庫和倉儲直銷的競爭優勢。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不做大股東,讓對方做相對大股東,雙方新組建公司的經營骨幹也要做股東,利用利益關係促使新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當然,要有雙方各自承擔的義務,由‘環渤海’負責打通鐵路道口,但必須將‘環渤海’所屬的裝卸大隊及職工宿舍、石材加工廠、部分倉庫、石材儲料遷至‘環奧公司’。”
對於一個成長迅速的建材企業來說,有多大的腹地就意味著有多大的前景。李慶雲的深謀遠慮經過領導班子的熱烈討論後獲得一致的認同。很快,雙方就簽署了新公司組建協議,經過5個月艱苦建設,2003年7月26日,又一個新公司盛裝亮相,並且直接促成了“環渤海”市場的整體改造提升,騰籠換鳥之後,地塊空置出來,市場再造工程有了土地基礎,五金塗料城、國際石材交易中心隨之先後建成,為後來的裝飾城建設夯實了基礎。
四、鐵軌情緣
李慶雲選址河西公司組建建材市場,除了看中了這裏的地理優勢外,還看中了公司擁有的兩條鐵路專用線。沒有鐵路,大物流概念從何談起,輻射“三北”,麵向環渤海就更是一句空話,但凡事利弊相倚,兩條鐵軌縱貫廠區,其中一條鐵軌位於廠區中心軸線上,分為左右兩個卸貨地,打算開建市場經營廳的位置恰好與鐵軌位置衝突,這下可難住了李慶雲。那些日子,他經常一個人在廠院裏用腳步測量著鐵軌的距離,職工們不解地問:“李總,您這是邁什麼呐?”“我在邁市場。”似乎沒有誰聽得懂這句話的含義,隻有李慶雲最清楚他心中那張已經醞釀無數遍的圖紙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鐵軌成了建設市場的緊箍咒,它就像一個外框,限製了市場的走向和麵積。環渤海市場的第一個賣場——陶瓷廳,位置麵向大門,緊靠辦公樓,再讓出必備的地泵和車道,僅剩下16米寬、40米長的640平方米麵積,擬建的經營廳隻能可著這個尺寸施展拳腳。魏惠雲帶著設計人員繪出的草圖,經營廳與整個廠區無論從觀感還是呼應上都很協調、順暢,但前提必須截去20米鐵軌,李慶雲與張振義商量:“如果沙石線截掉20米影響接列(沙石整列車共有50個車皮)嗎?”“影響不大,現在市場不景氣,很少接大列了。”“如果拆去20米需要辦什麼手續?”“我得找鐵路部門摸摸情況。”“擺在咱眼前的是一條沒有退路的路,為了市場的後續發展,無論多難也得辦成。”“行!我想辦法跑成。”
張振義長期負責沙石線的調運接卸,常年和鐵路部門打交道,是員辦事紮實、穩妥的得力大將,接到指令後,他通過以往的人脈,迅速溝通,百般斡旋,隻用了兩天功夫就拿到了鐵路部門的批文。
拆去了20米長的鐵軌,換回來一座640平方米的建材經營廳,這座被稱作“陶瓷城”的環渤海第一廳,連同20間活動板房建成的“石材城”,一亮相便如一枚石子激活了天津的建材市場。
20米鐵軌拆掉了,由於這隻是蜿蜒在廠區內的幾百米長鐵軌的一小段,所以沒有在職工中引起什麼反響。隻是李慶雲心有不舍,他對張振義說:“1992年我在總公司工作時全程參與了引進邯鄲水泥廠在東麗公司建水泥倉的專用線,當時的預算價是每米2000元,那真是一米鐵軌一寸金啊,鐵路好拆,再建可就建不起嘍。”
1997年,環渤海市場沿著鐵路線又建成一座6000平方米的裝飾城,當年投入當年開業當年收入368萬元,這種資金的回籠速度使得裝飾城的生意蒸蒸日上,相形之下,旁邊的鐵路線早已失去當年風光而差不多成了一種擺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速發展的公路運輸不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省去了鐵路運輸二次搬運的麻煩,二者的鮮明對比一下子扭轉了李慶雲依靠鐵路發展大物流的思路。1998年初,公司領導班子決定繼續沿裝飾城擴建8000平方米,這樣的話就必須再拆掉220米鐵路專線,這個方案在全體職工大會上征求意見時得到一致擁護後,拆除預案立即製定出來。第二天的班子碰頭會上,張振義告訴李慶雲:“李總,昨天拆鐵軌時,我正好碰見孫大爺,您猜怎麼著,老爺子拄著拐棍站在道邊一個人愣神呢。”李慶雲心裏咯噔一下,五味雜陳,但他一句話也沒說,隻是暗自發誓,鐵軌是老工人一家幾代人的飯碗,拆鐵軌是為了帶來富裕的生活,我一定要盡快給大夥兒一個明確的交代,讓職工們知道李慶雲是個治家而不是敗家的人!
到了1999年,環渤海石材城早已名聲在外,成為“三北”地區石材批發商的必來之處,需要濟南青、蒙古黑、五連紅、福建603等各種石材的客商從天南海北彙聚“環渤海”,將這裏當作品種全、質量好、價格低的石材樞紐集散地,熙熙攘攘的客商使得原來的經營場地更加捉襟見肘;石材城交易繁榮帶來的是加工石材產生的大量粉塵和堆積如山的石材垃圾,結果是不僅嚴重汙染了周邊環境,也進一步加劇了場地的擁擠。麵對這局促的場所,李慶雲苦苦思索著突圍之道,忽然,一組鏡頭跳入他的腦海,那是他在上海參加石材展銷會時見到的一個石材銑床,不起眼的石塊放進去後,轉眼就變成一把秀氣的鎮尺。他想,要是能引進這麼個家夥,那些石材的下腳料不就可以變廢為寶了嗎?可是谘詢一大圈後才得知這種設備產量極小,無法解決巨大的石材垃圾問題,後來有人提議,不如引進一種專門生產廣場及甬道使用的石材六方磚和條磚的設備,這種設備產量高,產品銷路好,是一條將石材下腳料變廢為寶的捷徑。李慶雲當機立斷:引進!石材垃圾變成六角磚,這是多高的附加值啊!
一套設備發展了李慶雲的思維,他拍板決定成立一家石材加工廠,購進了製磚機、破碎機,讓石材垃圾一下子變成了三個產品,先是生產石材地磚和牆磚,接著生產虎皮石,最後的下料破碎成渣石。有了加工廠就能迅速擴大石材交易市場規模,擴建石材城B區,而對於環渤海市場而言,不破不立的另一麵就是每立必破,每一次的擴建規劃都和拆除沙石鐵路專線緊緊連在一起。這時,大部分人建議,既然現在已經不再經營沙石,那麼,這條專線就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如索性全部拆掉。這一次,李慶雲斷然拒絕這個建議,他在班子會上說:“雖然現在不經營沙石了,但鐵路專線是傳輩的家當,它還能接零車的石材和瓷磚,我們能不能仔細規劃一下,除了石材城B區和加工廠外,最好再剩下一段可以接卸5—6個車皮的鐵路,然後再建一個高站台庫和接卸站台,配上橫跨鐵路的龍門吊車,給裝卸大隊再配上運輸車,這樣的話,不但提高了市場的交易功能,同時還給裝卸大隊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平台,豈不是兩全其美?”
共識又一次快速達成:念好三字經,拆!擴!建!盡管形成了拆鐵路的一致聲音,但李慶雲始終記著孫大爺佇立道邊愣神的那一幕。他布置辦公室盡快操持一個拆除鐵軌儀式,然後請全體職工到場。老職工們聽說拆鐵軌還要舉行儀式,覺著新鮮,腿腳不便的由子女陪著早早來到現場。他們眼見一掛掛鞭炮順著鐵軌一字排開,一麵麵彩旗迎風招展,嘴裏叨咕著,這回再一拆可就真沒嘍。準備妥當後,李慶雲走到大夥兒麵前,動情地說:“各位職工,我們腳下的鐵路專線馬上就要拆掉了,僅存留了一部分零車接卸,這意味著沙石專線的曆史已經結束,在此,我想和大夥說幾句心裏話。這段勞苦功高的鋼軌過去養活了我們父一代子一代三代人,它就是一條龍,現在它老了,養活不了我們了,我們大家今天就請龍升天,為我們讓出一條路,這條路的前麵才是我們的未來,這是一條讓子孫萬代致富的發展之路!”職工們激動了,現場登時寂靜下來,足足一分鍾的光景,李慶雲也激動了,他見職工們木然地站在那裏,又喊了一句:“大夥同意不同意?要是沒意見就鼓掌啊!”掌聲一下子爆響起來,李慶雲高喊:“放炮!開截!”鞭炮響過,圍攏的人們慢慢閃出一條路,鋼軌在一截一截縮短,職工們短暫的木然立刻轉化為衝天的幹勁,拉開了市場建設的大幕。
辦公室趕緊吩咐食堂為了今後的好日子,今天一定吃撈麵。下午臨下班時,石材城B區外聘的施工隊隊長小田攔住李慶雲:“李總,我和您說句話。您上午講的那些話聽得我熱血沸騰,您放心,我這個隊一冬天保證一天也不停工,一定幫您早一天修出這條走向富裕的大路來。”
這一天是1999年的11月17日,這一天是1999年冬天裏平常的一天,也是溫暖的一天,在“環渤海”的發展曆程中,這又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從這一天起,職工們充滿期待的眼神和熱火朝天的幹勁深深地刻在李慶雲的心裏,他暗自對自己說永遠不能讓企業虧損、職工下崗;從這一天起,李慶雲對“兌現承諾”這個字眼兒有了全新的詮釋;從這一天起,李慶雲清楚地意識到他今天的選擇意味著什麼;從這一天起,李慶雲真正掂出了責任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