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把展會搬回天津(3 / 3)

預備會結束後,剛剛送走各省市客人,籌備處又馬上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在薊縣盤山召開新聞座談會,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香港大公報、天津日報、中國建材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天津電視台、天津廣播電台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悉數到場,討論議題極其廣泛,從促進流通體製改革到催生建築材料升級換代;從會展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到會展營造城市的經典案例……一場座談會開成了學術研討會、方案論證會和操作協調會,接近尾聲時,李慶雲望著一片熱鬧的會場做總結發言,他說,按照各位記者朋友的判斷,全國建材會是個值得重點報道的新聞題材,可以濃墨重彩地全程跟進,既然這樣,我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這句話再一次點燃了記者們的興奮引信,紛紛表態,如果您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布新聞,這本身就是一條最有價值的新聞,說明我們的展會等級已經提到了極致,貼上了明顯的權威標簽,有了濃厚的政府色彩,我們不但能報消息,還可以跟進一批深度報道。3個小時的座談會,定下了全國建材會的新聞報道基調,勾畫出這屆展會的努力路徑。

上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企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先例,李慶雲和他的團隊商量去人民大會堂聯係新聞發布會事宜的人選,幾個人麵麵相覷,誰也不說話。李慶雲哈哈一笑:“大家別犯怵啊,如果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還愁引不來金鳳凰,這個發布會如果辦成了,全國建材會落在天津也就差不多成型了。”說著,他操起電話撥通了國內貿易部生產資料流通司處長許軍祥,回答是“沒辦過”;又撥通了國家建材局處長朱先熊,回答是“辦不了”;心有不甘的他又谘詢了天津市政府八處李建懷(現任天津市一商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處長,回答仍是“沒辦過”。放下電話,他靜了一會兒,對下屬們說,沒辦過不見得不能辦!德元,你直接去北京人民大會堂聯係一下,問問需要什麼手續?桑德元苦笑著說:“大會堂有衛兵把守,老遠就有鐵柵欄,根本靠不上前,弄不好再讓衛兵把我扣了!”大夥一陣大笑,感染得李慶雲也笑個不停:“這是個問題,你得有個身份。不過,三個天安門圖章的紅頭文件在咱手裏,文件和大會組委會的介紹信不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身份嗎?德元,你找建懷處長,請他讓天津駐北京辦事處的同誌幫你聯係。”桑德元點頭說:“行!”兩天後,桑德元一個電話打到李慶雲辦公室,說:“現在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承接省部級新聞發布會,但必須繳納會務費。”李慶雲興奮地一揮手:“隻要能辦新聞發布會,費用沒問題。”“費用可是五萬塊啊,還得簽協議,而且必須預付。”“不管那麼多,馬上簽協議。”協議條款規定簽字後五日內款到生效,結果協議簽妥當日還沒等桑德元趕回天津,會務費已經彙出。三天後,人民大會堂會務處電話告知收到五萬元會務費,收據和確認函以特快專遞形式寄出。五萬元會務費對當時的籌備處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有人心疼不已,覺得太浪費了,哪知李慶雲一聽,馬上糾正:“這種認識可不行,這不是浪費是財源,等著看吧,我們獲得的將是數倍於五萬元的回報。”

李慶雲又開始施展他的營銷術,先是把由國內貿易局、國家建材局、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國建材商品展銷會將於9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新聞在全國各大媒體刊發,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眾多大型建材廠商慕名而來,天津國展中心將耳廳、走廊和外廣場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間全部擺滿後也不過520個展位,形成一個難求的緊張局麵,接著,他再次施展騰挪之術,設計出一個“套餐”廣告,投標“套餐”能夠得到以下回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會主席台兩側各有(1.2×2.4米)的廣告牌可供使用;中央電視台整點新聞播發展會消息,天津電視台新聞節目予以專題報道;展會期間由大會組委會組織對該企業專題采訪;贈送一套由天津電視台錄編的該企業在本次展會期間的活動彙編錄像帶。這套很是誘人的“套餐”標價五萬元,但僅限在大型新材料生產廠商中選擇兩家。李慶雲把這個“套餐”方案交給了負責招商的石震,石震將信將疑地接受了任務,李慶雲給力地說:“你盡管按我的方案努力去做,保證有收獲。”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後石震高興地彙報:“已經有5家報名了。”李慶雲從5家中選出兩家——南海鋁材廠和台資金星牌瓷磚廠,要求石震“馬上和這兩家簽協議,催交款。”結局像當初設計時的那樣完美,9月3日,全國建材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大獲成功。會務費和“套餐”加在一起僅用去8萬元,也就是說,李慶雲不但零成本地運作了一個高規格的新聞發布會,而且向兩家企業收取的10萬元廣告費除去支出外,還給他帶來了2萬元的盈餘。

改寫了布展模式。

發布會後,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各大媒體都發布了“全國建材展銷會”的消息和專題報道,“全國建材展銷會”一步跨入了中國重大經濟活動的行列。一個月後的展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萬人次參會,周邊賓館高掛客滿牌,成交金額突破30億元,本屆展會也因“曆時最長、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三最”載入史冊。

高調宣傳,情調特裝,完全顛覆了傳統展會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的展會貌似古拙,實則簡陋,全國各地千人一麵,租用一座體育館,分成若幹板塊,擺上幾張桌子,掛上產品信息,仿佛農村賣雜貨和年畫的集市。建材展會1994年進入天津後,李慶雲借鑒發達國家操作套路,洽談專業展館,按照國際標準搭建正規展位並且以固定的3×3米模式進行分割。即便如此,在外企和合資企業展團看來,雖屬新潮的正規展位其實早已落伍,根本無法準確表達企業產品的最佳表情,於是,“特裝展位”呼之欲出。

最先打破這種尺寸限製的是台商品牌亞細亞陶瓷和泛亞陶瓷。

展會啟幕,樂聲四起,十幾個婀娜多姿的模特款步移來。她們身披長裙,頭戴金飾,魔術般的手型裏替換著一款款道具瓷磚,在動感的音樂節奏下,不停變幻體態和隊形,轉眼間,亞細亞陶瓷展位前就被圍得水泄不通,觀眾驚呼:建材展會來了美女!同行驚歎:冷冰冰的陶瓷還可以這般包裝!

亞細亞的營銷效應,讓內地企業如坐針氈。第一個聞風而動的是廣東省參展團。

廣東素有陶瓷基地之稱,陶瓷業極其發達,特別是有“南風古灶”之稱的廣東佛山,是當時一係列陶瓷主力品牌的產地,每年展會都由市領導帶隊,當作一張城市名片向全國推廣。展會閉幕當晚,他們在下榻賓館召開緊急會議,轉天一早,負責人找到李慶雲說:“廣東陶瓷產量最大,質量最好,我們不能輸在包裝手段上,我們也要特裝!”他們先人一步,一口氣訂下第二年的100個展位,並且指明不予分割,由他們自行特裝。

展會營銷的多米諾骨牌就這樣被一隊模特推倒了,而且呈一道優美的曲線倒出了一個整體效應。繼廣東團之後,一個省來了,又一個省來了,第二年的六成展位已被訂出。

七、決心一搏

一詞之變帶來模式之變。不甘人後的國內企業一點就通,營銷擂台上各顯其能,花樣迭出,一個個新品通過展會迅速走向全國,一直虎視北方市場的南方企業把天津展會當成一個絕佳的跳台。一年之後的1995年,特裝展位成為展會主旋律,曾被視作包袱的460個展位明顯供不應求,展會前後全國各大媒體發布消息達200多條,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香港大公報、中國建材報、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都對展會做了報道,天津日報、今晚報、天津電視台、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派出報道組駐會跟蹤報道,4天會期天天都做專題報道,大規模、深層次的新聞報道火了天津的“全國建材展銷會”,內貿部、國家建材局、天津市政府三家主辦方贏得普遍讚譽。展會閉幕後的慶功宴上,天津市政府特別邀請了相關領導、新聞媒體和展會工作人員出席答謝酒會,李慶雲敬酒時心裏琢磨的還是怎麼讓全國建材會永久落戶天津的問題,他端著酒杯,畢恭畢敬地走到內貿部生產流通司副司長朱光前麵前,說:“朱司長,謝謝您的支持,展會組織方麵還有哪些不足請您指教。”朱光前高興地說:“展會組織得很好!陸部長參加開幕式後對我們說天津的建材展會辦得好,建材廠商的變化說明流通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今後將有力地促進生產領域的發展。”李慶雲聽後,趁熱打鐵地說:“我們準備好好總結一下,把建材會在天津辦下去,辦成一個例會,您看怎麼樣?”沒想到朱光前卻說:“你們開了個好頭,展會促進了一個地區的發展,建材會過去在全國各省市流動舉辦,今後還要在全國流動舉辦,這樣才能促進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李慶雲心涼半截,趕緊說:“可是其他省市未必有天津市政府的積極支持和我們籌備處的規範運作呀。”朱光前點頭同意:“正因為如此,這次上海、大連、鄭州、武漢主管部門的領導才一起來到天津考察了建材會,都向我表示要把全國建材展銷會移到他們那裏去辦。”李慶雲急上心頭,也顧不上什麼場合:“這可麻煩了,明年的展位已經預訂出500多個,這可怎麼辦?”朱光前略略一驚:“是嗎?”李慶雲還想再說什麼,但被其他人的敬酒打斷了。

一分多鍾的對話,給李慶雲心中壓上一塊沉重的石頭,他想,看來全國建材會作為例會落戶天津是不可能了,但4天的展會產生的人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的巨大無形資產,如果移師其他省市,不光極其可惜,關鍵是斷送了日後的發展空間。決不能把做熟的蛋糕讓給別人!本想試水的李慶雲現在決心放手一搏,他對下屬們說:“要兩手抓兩手都硬,一方麵運用市場的遊戲規則把展銷會的蛋糕做大,做到極致,叫別人不好拿,拿不走;另一方麵把展會巨大的無形資產與企業的有效資源進行對接,變無形為有形,借參會廠商的商戶資源建一個大市場,形成永不落幕的展銷會。”

1995年11月中旬,國家內貿部和國家建材局聽取關於全國建材會的工作彙報,彙報前,李慶雲讓曹殿群將彙報提綱、展會新聞彙編分送各位領導,彙報時他隻突出了三組數據,一是展會規模盡管達到500多個展位但仍供不應求,預計1996年展會規模將達到800多個展位,目前已草簽合同的有600多個展位,必須擴大展館麵積;二是90%以上的建材名牌齊聚展會,其中新型材料比例占到45%,交易額達13億元;三是外資與中外合資企業占比22%,參展商水準大幅提升。

李慶雲如數家珍似的彙報聽得在座領導頻頻點頭,紛紛給天津展會打出高分,但也有領導提出能否在上海或武漢再辦一個春季建材會?李慶雲早有準備,平靜作答:“600個展位的合同已經簽了,預定金也收了,在另一座城市又出現一個同樣是內貿部和國家建材局主辦的建材會,參展企業在精力上和經濟上未必都能承受,風險很大;再者,天津是百年商埠,曆來是南北物流的中樞,客商們早已習慣了這裏的商氣,異地辦展恐怕水土不服。”在座領導認真斟酌著李慶雲的意見,宣布上海等省市舉辦建材會之事暫時擱淺。

八、致力國際招展

1996年,為增加展位數量,“全國建材展銷會”首次采用國展中心和體育中心兩館同時展出製,但由於兩館距離較遠,體育中心隻啟動了一個擁有300個展位的B館,效果並不理想。1997年,李慶雲將展會從天津國際展覽中心移師天津體育展覽中心,雖然室內展位數增至800多個,但一次性全部招滿。

1996年11月,展銷會結束後,李慶雲備齊全國建材會的招商資料隨外貿部參加了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建材及設備博覽會。他既不會英語,更不會德語,隻是耐心地將中英文對照的招商函連同名片一起遞至各國參展企業接待員手裏,然後微笑地點頭說聲“Thank you!”展會第二天晚上,他入住房間的門鈴響了,來人問:“您是天津的李總嗎?”他鄉遇故知的李慶雲趕緊將客人讓進屋裏,聽他自我介紹:“我叫馬繼忠,是天津大學畢業後到德國讀研的,現在一家建材機械廠工作,我在展會上看到您的邀請函和名片,特意找到您。”李慶雲越聽越高興,連忙給他講解著全國建材會的規模和商品結構:“由於房地產業的拉動,中國新型建築材料的發展很快,同時,也急需引進德國等先進國家的技術和設備,明年的全國建材展會仍在10月18日召開,你最好組織一些德國企業參展,那是尋找中國市場和投資機會的最好平台。”馬繼忠一口答應:“明年10月份,時間完全來得及,我有許多建材界的朋友,他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的市場潛力,這是個絕佳的進入機會。”兩人相談甚歡,一直聊到深夜才依依惜別。

1997年的全國建材會,除了由香港貿發局組團入會的13個境外企業外,展會還迎來了4家德國企業,正是在這屆展會上,李慶雲由馬繼忠介紹,結識了帶隊參展的德國根亭市原副市長哈根先生。1998年,國外參展團的名錄上又添了美國商聯會的名字。2001年,李慶雲和馬繼忠反複商量如何擴大德國的展團編隊。4月,他邀請建材集團副總經理張方一起遠赴德國,在哈根先生的協調下,分別拜會了馬德堡州政府和商會,邀請他們到天津考察展會,同時希望早日見到他們更大規模的參展團。

與德國馬德堡商會洽談時還有一段有趣的花絮,在哈根先生的引薦下,馬德堡商會副會長吉賽拉·弟爾娜女士接待了李慶雲一行,張方首先介紹了天津方麵的情況,弟爾娜女士隨後介紹了馬德堡商會的情況,在談及中國印象時,她說自己隻知道上海和北京兩座大城市,此次是第一次聽到天津這個名字。李慶雲心裏不是滋味,輪到他發言時,他先是對比性地說了這麼幾句話:“天津和上海、北京是中國的三大直轄市,您對中國的了解就如同我們對德國的了解一樣,說起德國,我們以前也隻知道柏林、漢堡,從來沒有聽說過馬德堡”,緊接著,他開始介紹天津的“全國建材會”,從規模講到品類,從在國內的位置講到在世界的影響,這時,他發現弟爾娜女士的表情由隨意到專注,忽而凝神,忽而微笑,而哈根先生則一直不住地點頭,還不時用鉛筆在紙上畫著什麼。會談結束後,在回酒店的車上,李慶雲問馬繼忠:“你知道哈根先生會談時在紙上畫的什麼嗎?”馬繼忠用流利的德語請教哈根先生,哈根拿出畫紙同時比劃著與馬繼忠說了幾句話後,兩人大笑起來,李慶雲一頭霧水,不解其意,馬繼忠笑著把畫紙拿給李慶雲看,隻見上麵畫的是中國的長城,筆力深厚,線條流暢,旁邊注有二行德文,馬繼忠解釋這句德文的意思是你知道中國有一個偉大的長城嗎?受這種情緒的感染,李慶雲也開心地笑起來。

德國之行立竿見影。10月18日,德國馬德堡州商會會長燦德先生帶領7家德國企業來津參展,受到了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現任浙江省省長)的熱情接見和款待。

九、敲響第一槌

1999年的全國建材展會攀至頂峰,1200個展位搶定一空,展會模式已達到國際水平,會中會、模特表演、招待酒會等會中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到會檢查並組織座談,一再表示“天津應該多辦這樣的展會。”

這時的全國建材會已在天津連續舉辦6年,無論從組織招商、展覽規模及展銷模式與1994年相比已截然不同,各省市組團已悄然退出,完全由籌備處按市場遊戲規則進行社會化招商;展出商品由過去的基礎材料為主體變為以新型材料為主體,參展企業由清一色的國有企業變成了外資、合資、民營、集體、國有的多種成分,李慶雲當機立斷,既然組織體製和參展企業體製都發生了轉變,那麼,“籌備處”必須由臨時機構變成經濟實體。2000年3月,環渤海展覽業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李慶雲決心要在舉辦全國建材會的基礎上向多方位的展業發展,2001年4月又成功籌辦了住宅產品展銷會。

由於市場經濟的大潮,天津全國建材會連年興旺,催動了全國建材流通格局迅速市場化,它一方麵刺激了展覽業公司爭相舉辦各式建材展,較具影響力的有3月北京的裝飾材料展,4月上海的新型材料展,7月廣州的五金建材展;另一方麵刺激了全國各地建材市場的群體性崛起,天津建材展在業界同時發揮著催生和孵化作用,同時又反作用自己,加速這一領域的成熟,但天津全國建材會絕非高枕無憂,而是麵臨著競爭和威脅,如何保住這杆大旗?如何讓新成立的環渤海展業公司領先同行?2000年5月初,李慶雲仔細聽取招展負責人盧思齊等人的彙報後,毫不猶豫地說:“你們留出20多個標準間編成6組好展位,分布在前端,中間和端頭。”說著,李慶雲在展位圖上做了指點:“你們抓緊把這6組展位確定下來,再尋找需求這6組展位的參展商,記住展位數量和需求方的比例至少是一比三,這件事最好要在7月中旬完成。”盧思齊不解地問:“您這是要幹什麼?”李慶雲說了嘎嘣脆的兩個字:“拍賣。”盧思齊仍有不解:“咱們市場固定攤位的承租期長,搞承租權競拍沒有問題,展會隻有4天展期,參展商能接受拍賣嗎?”李慶雲自信地說:“能!因為二者規律一樣,競拍實際就是優位優價的一種轉化形式。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競拍,運用市場規則操作肯定能更大程度提高天津建材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8月初,全國建材會展位拍賣會在天津體育中心舉辦,由天津國際拍賣行主槌,參加競拍企業近30家。李慶雲特地請來國家經貿委、國內貿易局、國家建材局領導現場觀摩、指導,媒體也聞風而動,長槍短炮架滿全場。拍賣會場麵火爆,競價激烈,不時響起陣陣掌聲,每組展位三槌定音,價格2—6萬元不等。市場推手激起的浪花令在場領導、記者、競拍者無不興奮。行業主管部門領導、中標者甚至落標者都成為記者追逐采訪的對象。第二天,各大媒體從不同角度報道了“天津全國建材展銷會”展位拍賣敲響第一槌的消息,天津全國建材展銷會的招展模式一下子叫響業界。

在展會運籌過程中,李慶雲還有一個大手筆的小動作。那就是他將曆屆為期4天的展會拉長了一天變成5天:在展會開幕前一天舉辦一場國際性論壇會,別小看這不起眼的一個會,卻是政府、學界、行業幾方力量彙聚一起深層次探討在建材領域發生的世界性話題。

這是一張連續四年的國際論壇脈絡圖——

2000年的論壇主題是“WTO與中國建材”,由天津電視台經濟部節目主持人張映彤主持。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國家建材局行業管理司副司長牛建國分別做了主旨發言,中國、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業界人士均圍繞“中國建材行業發展和迎接WTO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做了行業發展趨勢的宏觀展望;

2001年的論壇主題是“家居·文化·環境”,由天津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李明娟主持。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依舊做主旨發言,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司副司長向欣、國家經貿委經濟學博士徐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行洲、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丁俊發、南開大學環境工程科學院院長朱坦分別做了演講,就加入世貿、申奧成功的經濟形勢和綠色環保課題及家居文化承繼性與住宅環境新理念等問題進行深刻剖析;

2002年的國際對話會主題是“建材流通全球化、網絡化”,由《中國建材報》總編輯虞建華主持,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瑞典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