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新就沒進步,沒進步就沒發展,沒發展就沒出路。等,等不來出路;靠,靠不來活力;要,要不來發展。隻有銳意進取,應對挑戰,直麵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能生生不息地走上自己的發展進程。
——摘自1999年5月27日《天津日報》一版《困難企業出路在創新》
2012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十)上午10時48分,“環渤海國際名家居購物中心”奠基儀式在環渤海建材中心的一片空地上舉行。
平素不甚講究穿著的環渤海金岸集團總裁李慶雲特意紮了一條鮮紅的領帶,64歲的他經曆過許多鑼鼓喧天的開業場麵,儀式上那一種聚合的人氣,那一股淌金的商氣,那一份從容的大氣,那一派爭先的勇氣,在他看來,早已是挑夫腳下的山、艄公槳邊的海,平常且平淡,絲毫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
但此時此刻,一股複雜的滋味湧上他的心頭。這是又一個被“環渤海”幹熱了的冬天。在激昂的樂曲中,在勁吹的寒風中,他慷慨激昂地主持著儀式。這座總投資2.72億元,占地152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超過8萬平方米的大廈建成後將成為環渤海地區最大的家居建材綜合服務中心。這座地標式的大廈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熔鑄了他的所有夢想。為了這張藍圖,他過關斬將,篳路藍縷,嚐盡人間百味。馬上就要迎來鏟土奠基的幸福一刻了,曾經的辛苦、挫折甚至委屈都已煙消雲散,又一座即將崛起的大廈就是對他執著追求的最好回報。
李慶雲動情地宣讀著每一句主持詞,仿佛隻有喊啞的嗓音才能準確表達他此時的心情。他環顧著奠基現場,看到歡快的表情寫在每一位領導、客商和員工的臉上。這時,一個微小的細節觸動了他。站在開業慶典前排隊列的幾位老客商鬢邊的星點白發讓他猛然意識到,這些與“環渤海”一同成長起來的客商,已經在這條家居建材之路上跋涉了15個年頭,15年裏,躍溝邁坎,風雨兼程,“環渤海”從最初的舢板變身今日威武的航母,個中艱辛,其間周折,無數曆練,此時此刻,一一幻化為一條路——一條鹿砦、荊棘交替攔擋的路。
探路的感覺,李慶雲至今無法忘懷,那是一種對人生的極限挑戰,更是對自我的完全超越,每走一步,都是對意誌品質、智慧膽略的巨大考驗;每走一步,都需要機製創新、招法出新、業態更新、常變常新;每走一步,都麵臨政策考量、改製風險、人心安撫、市場突圍……
值得李慶雲欣慰的是,15年來,在全國流通體製改革的背景牆下,“環渤海”的探索總能寫下技驚業界的一筆,總能留下意蘊深長的回味,總能引發針鋒相對的爭鳴,總能給人豁然開朗的啟迪……而一路探索而來,他和他的企業,他和他的團隊,他和他的客商不但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不斷地否定、完善和超越自我中悟透了企業發展的要義,用誠信和感恩當做飛翔的翅膀,在進取中分享成果,在回報中分享快樂……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間,88歲的鄧小平從北京出發,走遍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四地,沿途發表了一係列振聾發聵的講話,一時間,大江南北,紛紛用不同的味蕾和觸角品味和捕捉著其間的精髓和信號。
在天津市建材供應總公司一間不大的辦公室裏,主管經營工作的副總經理李慶雲仔細研讀著鄧小平南巡的有關報道: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沒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李慶雲震撼了,骨血裏打拚爭先的細胞被一個個激活,他興奮地搓著手,嘴裏默念著,真是東方風來滿眼春呀。春天的故事最好聽,他也要加入講述者的行列。
這一年,李慶雲並沒有意識到,鄧小平“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經典論斷會成為他未來20年攻城拔寨的對照標準和決策準則;
這一年,李慶雲44歲,在他的身上,見不到一絲四十不惑的洞深城府,發散的全是三十而立的意氣風發;
這一年,李慶雲剛剛在這個位子上坐了不到一年。其時,計劃經濟的堅冰已經悄然融化,市場的意識和味道開始在沿海城市上空飄散,建材行業也概莫能外地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這一時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像兩匹並轡而行的馬,書寫著雙軌製的故事。
由天津市建材供銷公司調任天津市建材供應總公司,李慶雲當時的決策仿佛隻在瞬間。1991年7月,時任天津市建材局副局長的王忠琪被派往這裏兼任總經理。他把一向看好的李慶雲請進自己的辦公室,問:“慶雲,我要去供應總公司兼一把手,想叫你一塊兒去,心氣兒怎麼樣?”
李慶雲毫不猶豫:“去!”
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其實蘊藏著他對挑戰的無限渴望和對舞台的無限期冀。李慶雲快速點擊著記憶裏的數字表格,他現在的建材供銷公司每年4000萬元的銷售額幾乎已至極限,再行突破難上加難,而且無論做得多麼出色,畢竟在一個點上盤旋,而建材供應總公司則不同,麵向全市,地區公司、專業公司加在一起一共14個,分布在全市各區及各郊縣,土地存量2萬多畝,31條鐵路專線,每年銷售額超過4億元,兩相對比,十倍之差,天壤之別。對於一隻渴望飛翔的鷹來說,沒有天空比沒有獵物還要痛苦。李慶雲一直豔羨的舞台突然間平鋪在腳下,以他開疆拓土的性格,哪裏還有猶豫的理由?
相關領導、人事幹部陪同李慶雲履新。宣讀任命、簡單表態之後,李慶雲走馬上任。
一、推銷公司“一把手”
闖入一個新領地,李慶雲急於摸清底數。
在總公司的小會議室裏,他出席了上任後的第一個業務會。他最希望聽到的尋找新增長點的思路隻字未聞,充斥耳邊的彙報全部是簡單的吞吐量,來了多少沙子,走了多少沙子,14個分公司中,9個公司的內容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就是數量的差異。李慶雲的筆記本上隻記了兩行數字,他感覺沒有再寫下去的必要,索性將鋼筆扔在一邊,重新打量著會場,心底連說兩遍“新鮮”。他的這個“新鮮”不是來自佩服而是源於驚訝。集團軍般的總公司的經營品種竟然如此單一,體量這麼大的分公司竟然拿出這麼簡單的彙報材料,參會的是清一色的副經理,竟然沒有一位“一把手”!
散了會,李慶雲隨便拉住兩位副經理:“你們經理怎麼沒來?”這回輪到對方新鮮了:“我們經理從來不來。”“為什麼?”李慶雲一愣。“因為經理不管經營,這塊兒都是我負責。”李慶雲沒再說話,默默回到辦公室,計算著他的下一步安排。
看來,這些一直安於現狀的“大員”們離真正的經營之海太過遙遠,倉儲經營型思維如果不盡快改變,一切變革都無從談起。
李慶雲坐上公司配給他的車齡五年、已行程26萬公裏的法國白茹轎車,帶著業務部副部長殷嘉禾踏上了調研之路。轉了幾個分公司,他仍然沒能見到一位“一把手”的身影。李慶雲輕歎口氣,一個經營性公司的“一把手”不抓經營怎麼可能市場無敵?情急之下,計上心來,他找到了一個既容易切入也容易見效的突破口。他將第一份建議書提交總公司班子會,建議建立每月6日經營調度例會製度,由“一把手”出席彙報經營情況。
建議獲準,文件下發。李慶雲主持了第一次經營調度會,當時是他到任的第三個月。
一進會場,他就覺出異樣。本來應該到場的14位“一把手”,此時身邊大多坐著秘書、助手或者副經理,不大的會議室滿滿當當地擠著三十多人。李慶雲的開場白僅一句話:“會議通知已經提前發給大家,今天的會議就一個議題,彙報上一個月經營情況和下一個月的經營工作安排。”
彙報事先沒有安排順序,李慶雲見開頭炮難響,隻好點將:“請李經理先說吧。”
李經理順手一指身邊的助手,說:“你彙報吧。”
李慶雲打斷他:“李經理,咱們規定是‘一把手’彙報工作,你來開會,就要你自己說,如果不知道情況,你們公司就別說了。”
李經理的臉“騰”地紅了,支吾著:“我說嘛呢?我隻能說經營不錯。”
李慶雲環顧會場,問了一句:“誰沒帶助手?”
一位經理舉手示意,他心中一喜:“好,你講!”這位經理欠身起來,一擺手:“你先叫別人說,我出去打個電話問問情況。”
彙報一輪過後,李慶雲發現,隻有四成“一把手”能夠大致說清本單位的經營情況。他很清楚,這不完全是經理們的問題,更多的是體製的缺陷,是管理的失位。“一把手”參加的會議內容多是傳達上級文件精神或總結報告,日常負責的也是上傳下達或人事調動之類的黨務、事務性工作,經營活動一般由業務副經理主持。思忖片刻,他當場要求,“一把手”必須親自抓經營,從今往後,“一把手”參會一律不準帶助手,必須本人彙報企業經營情況。
這個會不僅刺激了在座的“一把手”們,更強烈刺激了李慶雲。他感到了巨大的落差。已經日漸濃厚的市場色彩與眼下這種封閉的倉儲型經營、四平八穩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狀態是那麼格格不入。這些手握重權的“一把手”們似乎遲鈍得絲毫沒有發現需方的眼光開始挑剔了,買主的指指點點令以往居高臨下的賣方手足無措;似乎根本不關心他們主管經營的副手“市場變天了”的連連抱怨:“過去說我們門難進、臉難看,都是別人來求我們,業務根本不用著急,派個人坐在辦公室開條子,一天下來,光是客戶扔在桌子上的煙卷就能堆成一小堆兒,現在沒人上門了,市場在哪裏,怎麼去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