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2 / 3)

遂昌縣地處浙江西南山區,交通不便,地少田薄,民不聊生。湯顯祖絲毫沒有灰心和退卻,他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座貧瘠縣城的百姓們過上富裕的生活。

百廢待興,教育先行。按照這個理念,湯顯祖首先推行教育。上任後的第三天,他就把自己的俸銀捐了出來重建書院。昔日破敗的講堂裏,又重新傳出琅琅的讀書聲。

為了讓百姓們豐衣足食,他大力發展農業,想方設法增加糧食產量。為此,他常常在山野村頭巡視,與農耕者交談,同食同飲。同時,他努力減輕百姓的徭役,緩征賦稅。在湯顯祖的努力下,昔日的偏僻貧瘠之地很快繁榮興旺起來。

不僅如此,湯顯祖還崇尚人道,親民治縣。除夕夜,他讓獄中囚犯回家與親人團聚,春節後再回獄服刑;元宵節,他組織囚犯到城北河橋上觀花燈。在他的感召下,除夕回家過年和元宵橋上觀燈的囚犯,竟沒有一人趁機逃脫,全都按時回到了監獄,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論己。

“注釋”

安:哪裏。

“譯文”

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對是錯,尚且不能判斷,哪裏能夠知道他人的對錯呢?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暫且不要討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道理”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我們要善於借古喻今,才能取長補短。

王琺評百官

王琺(fà)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禮部尚書。他為人公允,毫無私心,尤其善於評論,頗受唐太宗的賞識。

一天,唐太宗問王琺道:“你為官多年,就你看來,朝廷上這些大臣們各有什麼優缺點,你但說無妨。”王琺仔細想了想,回答說:“要論一心為國事操勞,凡事鞠躬盡瘁,當屬房玄齡。能夠置生死不顧直言進諫,剛正不阿,隻有魏徵。既能外出帶兵打仗,又能在朝堂上處理國事的,則應是文武雙全的李靖。而溫彥博明察秋毫,事無巨細,都能公正處理;戴胄辦事井井有條,無論多繁重的事務,全都了然於胸。”聽到這裏,唐太宗點頭道:“愛卿所言甚是。對旁人你看得很清楚,那你自己可有什麼優缺點?”王琺道:“在處理國事公務方麵微臣確實比不上那些大臣。但微臣疾惡如仇,是非對錯絕不偏袒,也算是有一所長吧。”唐太宗聽後很是讚同。

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注釋”

濟人:救濟他人。

“譯文”

隻擔心自己不願意去救濟他人,而不必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救濟他人;應該使別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而不敢欺侮我。

“道理”

與其漠視別人的困苦,不如略盡綿力去幫助人;與其讓人懼怕你,不如讓人敬重你。

背女人過河

一個老和尚帶著徒弟到山下化緣。

這天,師徒倆路過一條小河,正好遇到一個女子想過河。河水並不深,但是水流湍急,女子站在岸邊,一直不敢過去。徒弟見了女子,口中輕輕念了句“阿彌陀佛”,便不敢再看她;而師父卻主動上前詢問,隨後背起女子蹚過了河,然後與徒弟繼續趕路。

見了師父的舉動,徒弟不禁有些疑惑:“這師父是怎麼了?怎麼能背女子過河呢?這算不算是犯戒了呢?出家之人可不能這樣呀。”一路走,一路想,怎麼也想不明白。最後終於忍不住問道:“師父,你犯戒了,不能背女人呀!”老和尚搖了搖頭,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早已放下了,你卻還放不下。”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閑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注釋”

先正:前代的賢人;主宰:主見。閑看:旁觀。規箴:勸勉告誡。

“譯文”

多記一些前代的賢人留下來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格言,心中才會有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眼前之事就是可借鑒的例子。

“道理”

先賢格言,飽含人生智慧。處處留心,必能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

唐太宗點評隋文帝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房玄齡和蕭瑀(yǔ):“你們覺得隋文帝是一個怎樣的君主呢?”他們回答道:“隋文帝十分勤政。他每次上朝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處理政務。有時到了中午都還要召見官員,經常和官員們一起吃午飯。作為一個皇帝,他也算是很勤奮的了,也是很想把國家治理好。”

唐太宗聽後笑道:“你們二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呀。隋文帝這樣做並不是勤政,而是要求苛刻。他總是對人不放心,凡事必親自定奪,不願放手讓人去幹。你們想想,國事無小事,件件都很重要,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哪能照顧周全?而做臣子的見皇上如此細致,也就不會思考了,一則怕出錯,二則怕承擔責任,隻會一味地接受、附和罷了。即便知其決斷有誤也不敢輕易勸諫。”

說到這兒,唐太宗感歎道:“前車之鑒啊!我不能犯這樣的錯誤。我要選擇賢能的人擔任官職,讓他們思考天下之事。有功者賞,有過者罰,讓為官之人都盡心盡責做事。這樣就一定可以治理好天下。”

唐太宗以史為鏡,任人唯賢,在他統治的時期,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注釋”

惡惡:wù è,指責惡人。病:過失,過錯。

“譯文”

知道過錯立即改正,就是聖人的弟子;指責惡人太過嚴厲了,終究會成為君子的過錯。

“道理”

治病救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以免好心辦壞事。

惡要原諒,善要引導

南山和尚的大弟子外出化緣,得到了一擔新鮮桃子。大弟子高興地挑著桃子回寺,路過李家莊時,突然內急,他看看周圍沒人,就把桃子放在樹下,找地方方便去了。不料等他回來的時候卻發現一群人正圍坐在樹下吃桃子。大弟子非常生氣,大喊道:“那是我的桃子,不許吃!”聽到有人大喊,人群哄地一下逃散了。回到寺裏,大弟子向師父訴苦道:“師父呀,今天我本來化緣得了一擔桃子,隻可惜都被李家莊的人偷吃了,他們太可惡了!”南山和尚笑道:“不要怪他們了,願佛祖保佑他們平安吧。”

不久,二弟子下山化緣,走到李家莊時不小心摔傷了腿。村民發現後,不僅把他抬到了家中,還請來大夫幫他治療。傷好後,二弟子回到寺裏,把經過告訴了南山和尚。南山和尚聽完後,問大弟子:“你不是說李家莊的人很可惡麼?”大弟子喃喃道:“上次是挺可惡的,這次怎麼又這麼好了呢?”

南山和尚這才慢慢說道:“世間大善大惡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像李家莊的村民一樣,既有小善,也有小惡。你給他一個行善的機會,他就表現為善;你給他一個作惡的機會,他就表現為惡。所以,惡要原諒,善要引導。”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注釋”

粗糲:粗糙的米飯。紛華:繁華富麗。

“譯文”

能夠甘願吃粗糙飯食的人,必然是心有大誌、有作為的人;在聲色榮華中不被誘惑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傑出的人。

“道理”

吃得苦中苦,心誌堅定,方能成大事。

排場與器量

公元25年,天下紛爭,隗(wěi)囂是盤踞在甘肅天水的大軍閥,由於不知道該投奔在成都稱帝的公孫述,還是遷都洛陽的光武帝劉秀,於是決定派使者馬援去實地考察一下再做決斷。

馬援首先來到成都看望公孫述,因為他跟公孫述不僅是茂陵(今陝西興平市)老鄉,而且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得知老友遠道而來,公孫述換上鮮豔的龍袍,坐在高高的金鑾殿上,列百官於左右,才讓馬援覲見。接著,他命人給馬援趕製了一身官服穿上。隨後,他還在宗廟裏彙集文武百官,設宴隆重招待馬援。盛大的排場和陣容無不顯示出皇家的禮遇。席間,公孫述提出要封馬援為侯爵,擔任大司馬一職。馬援的隨行人員都很高興,想留下來發展。馬援笑著說,我還有使命在身呢,當官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隨後,馬援又到洛陽拜見劉秀。這一天,在洛陽宣德殿,馬援通報了姓名和來意,隨即由一位宦官引導入宮。不想宮中不光沒有布防嚴密的守衛、沒有眾多的陪同官員,甚至劉秀本人也隻穿著普通的衣衫。馬援有些詫異:“陛下怎麼毫不設防,隨隨便便就接見臣了呢?”劉秀笑著說:“你又不是刺客,隻是一個說客。”劉秀隨意而幽默,二人很快就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談論國事,指點江山,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二年,馬援回到天水,向隗囂報告道:“現在天下紛爭,誰勝誰負還沒有定數。公孫述裝腔作勢,徒有虛名,多半是井底之蛙,難成大器;反觀劉秀,此人不拘小節,心胸坦蕩,對國事頗有見識,應是一位明君。”

十二年後,公孫述果然兵敗而死,而劉秀卻複興了漢朝,史稱“光武中興”。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注釋”

略。

“譯文”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以為是福氣,難免會成為禍患;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難都能忍耐,一定會苦盡甘來。

“道理”

淡泊名利、意誌堅強的人,必能苦盡甘來。

“兩朝領袖”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有名的詩人,文采出眾,本是飽學之士,卻熱衷功名,貪生怕死,在曆史上留下了汙名。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為了謀求官職,錢謙益命小妾柳如是陪兵部尚書阮大铖喝酒,由此謀得了禮部尚書的職位。但三個月後,錢謙益就被人陷害有貪汙之事,隨後便被罷官發配回老家常州。

到了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逼近南京。這一天,錢謙益與柳如是正泛舟西湖,柳如是悲傷地說:“如今國破家亡,此生能與君相識相知,已無遺憾。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不如我們在此以身殉國吧?”錢謙益慌張地答道:“水太涼了,我們還是不跳了吧。”柳如是知道他難舍性命,心中淒苦,但也不好再說什麼。

不久後,錢謙益剃發降清,擔任禮部侍郎一職。雖然一年後他就稱病辭官,但仍被世人嘲笑為“兩朝領袖”。

乾隆曾作詩挖苦錢謙益:“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可見這樣朝三暮四的人,即便是學富五車,帝王也不會欣賞的。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

“注釋”

辱:恥辱。諂:奉承,獻媚。利濟:施恩澤。榮:榮耀。

“譯文”

貧窮和身份低下並不是羞恥的事情,貧賤卻獻媚於人以求獲得好處才可恥;富貴錢財並不是什麼榮耀的事情,有了財富並願意以此去幫助他人才是光榮的。

“道理”

人之所以為人,除了錢財富貴之外,還應該有精神層麵的更高追求。

吃屎禦史

唐代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個叫郭霸的人。此人一心想升官發財,卻沒有什麼真本事,便一味地溜須拍馬,想由此得到升遷。

郭霸原本隻是寧陵丞,一個八品小官。武則天即位後,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她當女皇。武則天氣急敗壞,可朝中大臣大都裝聾作啞,大有幾分看熱鬧的意思。這時,郭霸覺得機會來了,於是就給武則天上表,極力辱罵徐敬業,還表示要“抽其筋,食其肉,飲其血,絕其髓”。武則天看後很是痛快,當即封他為禦史。

升為禦史後的郭霸又極力地巴結高官。當時丞相魏元忠得病,郭霸急忙去府上探望,正趕上丞相要大便,郭霸不僅盡心服侍,當魏元忠大便完了,郭霸竟還用手蘸了一點,放到嘴裏嚐了起來,然後若有所思地對丞相說:“如果糞便的味道發甜,病情多半還未好;可我嚐丞相的糞便有苦味,可見丞相的病已快好了。”對於郭霸的行為,魏元忠很是鄙視。病好之後,魏元忠便把郭霸吃屎的事情告訴了同僚,於是大家都稱他為“吃屎禦史”。

郭霸死後,有一天,武則天突然問大臣們,最近可有什麼好事說來聽聽。一位大臣上奏道:“有兩件,其一是洛河的橋修複完工,可以通行了;其二是郭霸死了,百姓們都拍手稱快。”

在世無過百年,總要作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謀生各有恒業,那得管閑事、說閑話,荒我正經工夫。

“注釋”

作:同“做”。

“譯文”

人活在世上不過百年,總要做個好人,存著善心,為後人留個學習的榜樣;謀生計是個人恒久的事業,哪有時間去管一些無聊的事,說些無聊的話,荒廢了做正經事的時間。

“道理”

人生不過百年,珍惜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木匠皇帝

皇帝本應以國事為重,可明熹宗朱由校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卻幹著木匠的活兒,讓人啼笑皆非。這一切還要從朱由校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說起。

朱常洛當太子時很不受父親喜歡,因此一直都沒有老師教他讀書學習。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朱常洛每日擔驚受怕,所以也就無暇關心兒子朱由校了。等到朱由校十六歲登基時,竟然大字不識幾個,而且對國家大事毫無興趣。每當大臣們奏報國事之時,朱由校就覺得特別煩。於是他把國事全權交由魏忠賢處理,自己則高高興興地做木匠去了。朱由校做木匠還真有天賦。他曾經自己動手設計了一個大床,一板一釘都親力親為,做出來的床不僅美觀精巧,還能折疊移動,連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工匠都讚歎不已。可見這個“木匠皇帝”還是很聰明的。隻可惜他身為皇帝,卻終日與斧子、鋸子為伍,將國事拋在腦後,還用了一個奸臣來治國,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極度黑暗,各種社會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