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篇(2 / 2)

“注釋”

餘慶:遺留下來的恩澤。餘殃:遺留下來的禍患。

“譯文”

凡是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會給子孫後代留下恩澤;而多行不義的人家,給子孫留下的多半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積善行,留給子孫後福,這才是為子孫做長遠的打算。

“道理”

多行善事,不僅能受人尊敬,還能惠及子孫。

我到墳前愧姓秦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朝廷因為皇太後六十壽辰而特別舉行了萬壽恩科。考試結束後,評卷大臣們一致推薦秦大士為一甲一名,然後上報乾隆定奪。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也頗為欣賞。他正準備落筆欽點,卻突然看到秦大士的籍貫是江寧(今江蘇南京),不由得想起一人,便猶豫起來:這兩個人姓氏相同,籍貫也相同,難道有什麼關聯?乾隆想到的人正是宋朝的大奸臣——秦檜。乾隆越想越不對勁,如果秦大士真是秦檜的後代,那人品會如何呢?

於是乾隆立即召見了秦大士,直接問道:“你是秦檜後人?”秦大士聽後十分緊張,因為他確實是秦檜的後代。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必須謹慎應答,一則不能欺君罔上,那可是死罪;二則不能矢口否認,那將是對祖宗的極大不孝。思索片刻,秦大士低頭回答道:“回稟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呀!”言簡意賅的幾個字,不僅稟明了自己的身世,也讚揚了乾隆是一代明君,表明自己是不會做奸臣的。乾隆龍心大悅,當即欽點了秦大士為新科狀元。

可是故事才剛開始。由於秦檜的名聲實在是太臭了,天下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而這個大奸臣的後代居然當上了狀元,做了官,人們在情感上都很難接受。秦大士也經常因此遭到同僚們的奚落。一日秦大士與詩友同遊西湖,來到嶽飛墓秦檜跪像前,詩友戲謔要他題對聯。秦大士麵露羞愧,但卻坦然提筆寫下:“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此舉令眾人刮目相看,也為西湖留下了一段佳話。

秦大士說到也做到,他一生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造福百姓,終於讓天下人相信,秦檜的後代也有清官,也有君子。

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注釋”

略。

“譯文”

賢能的人錢財多了會影響他奮發向上的誌向;而愚蠢的人錢財多了會增加他的過失。由此可知,多留錢財給子孫,貽害無窮。

“道理”

將賢良正直的品行傳於子孫,才是留給他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清白傳家

梁朝時的中書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但他嚴於律己,行事公正而謹慎,節儉清廉,平時所得的俸祿,大都分給了親朋中的窮困者和貧苦百姓,因此家裏少有積蓄。他的門客和老朋友都勸他為後代置點產業,他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我給子孫留下一生清白。子孫們若有才能,他們會自創家業,又哪裏需要我為他們留置家產;如果他們不成器,那我留下財產又有什麼用?”

平日裏,徐勉也經常教導子女要重視品行操守,他曾寫信告誡兒子徐崧說:“我們徐家世代清廉,所以平日裏過得很清苦。家中也從來沒有為你們置辦過產業。古人言:‘把整筐的黃金留給子孫,不如教他們攻讀一門經書。’仔細想想這些話,的確很有道理。為父雖然沒什麼才能,但一直按照古人的這些教誨去做,從來不敢有一絲懈怠。自我身居高位三十年來,一些門人和老友都曾極力勸我,讓我有職有權時能見機行事,購置田產留給你們,我都拒絕了。因為我認為隻有將寶貴的清白留給你們,才能讓你們受益無窮。”

徐勉的子女們都聽從了父親的教誨,潔身自好,刻苦學習,後來都成了遠近聞名的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