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蓋士遭世異時危,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故道貴製人,不貴製於人也。製人者握權,製於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知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注釋】
振窮趨急:救助陷入困境或有急難的人。按,此即《中經》篇之宗旨。振,救濟。
拘執:被拘禁的人,也泛指處於困境中的人。
儔善:意即多善。儔,同伴。這裏指成對出現,比喻多。
或當因免闐坑:有的僅僅免於死於兵荒馬亂。闐,滿,盛。
或當伐害能言:有的成為善於加害嫉妒的能言善辯之士。
破德為雄:放棄仁德而成為一世雄主。
戚戚自善:心裏想的隻有自我保護。
敗敗自立:在危敗的情形中謀得自立。
郤:通“隙”,這裏指矛盾。
道數:道術。
【譯文】
《中經》,說的是能救助陷入困境或有急難的人,隻有能言善辯、德行深厚的人才能夠做得到。救人於困境之中,那些被解救的人,就不會忘記你的恩德。能言善辯之士,多行善事,廣施恩惠。施行厚德的人,行事都依據於道。而救處於困境中的人,目的是豢養他們,使他們供自己召喚。士在亂世之中往往會遭到不遇時的危險處境:有的僅免一死,有的成為善於加害嫉妒的能言善辯之士,有的放棄仁德崇尚武力而成為一世雄主,有的被拘成為罪人,有的明哲保身,有的在危敗的情形中謀得自立。所以為人處世之道,貴在控製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所控製。控製別人就掌握著主動權,被別人控製就會丟掉性命。因此有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知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方法。《本經》是記錄如何做到這些方法的根本道理的,其運用時變通的要點在《持樞》和《中經》。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淫僻,以道為形,以德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隱情塞郤而去之。
【注釋】
形:形狀,這裏指八卦中爻的形狀和位置。象:相貌,這裏指八卦的卦象。
爻:《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分陽爻(—)和陰爻。爻有爻位,以爻之位次表明事物之位置關係。爻象,即陰陽兩爻所象征之事物。
影響:影子和回聲。
《詩》《書》:《詩經》與《尚書》。詳見《內揵》篇注。
淫:過分。僻:邪僻,越軌。
塞郤:彌補縫隙,堵塞漏洞。
【譯文】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就是根據卦爻和卦象來推測事物的吉凶征兆,這也就是爻所起到的作用。就像依據陰陽爻的位置和卦象之理可以推斷吉凶,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行動、聲音、體態容貌等信息推測出他的內心世界。有道德操守的人,目不斜視,耳不旁聽,說話必定稱引《詩經》和《尚書》中的文句,行為既不過分,也不邪僻越軌,以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行為,容貌莊重,表情溫和,不能通過外在相貌來猜測他的內心。遇到這種情況,就趕快隱藏自己的真情,彌補好語言和行為中的漏洞,離他而去。
聞聲知音者,謂聲氣不同,恩愛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悲,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注釋】
聲氣:聲音和氣息。這裏指雙方意氣相合。
接:通。
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商、角、徵、羽,皆為五音之一。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古代以五音配五行,商配金,角配木,徵配火,羽配水,宮配土。五行之中有相克關係,如金克木,所以商與角就不相配;又如水克火,所以徵和羽也不相配。
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宮是五音之主。根據五音配五行原則,宮對應的是土。五行又與五方相配,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北方為水,中央為土。由於土居中央,統領四方,反映在音中,宮聲就居於主宰地位了。所以說,能為四聲之主的隻有宮。
悲:悲傷。這裏指難過,難受。
散、傷、醜、害:言語中的四種毛病。散,與人言談時心意不專。傷,言辭傷人。醜,言辭不雅,說髒話。害,言辭中暗藏禍端。
合翼:比翼鳥。
【譯文】
所謂聞聲知音,就是處理雙方意氣不合,彼此之間施恩惠和行友愛不能相通的一種方法。因為商與角不相合,徵和羽也不相配,能作為四聲之主的,隻有宮聲了。所以音調不和諧,人聽起來就會感到難受,言語說話的聲音中,如果有散、傷、醜、害的,那麼,說出的話必然是非常刺耳而無法讓人接受的。即使有美好的品行,受人讚譽,也不能像比目魚、比翼鳥那樣親密無間,互相配合。這都是由於意氣不合,言語不協調的緣故。
解仇鬥郤,謂解羸微之仇;鬥郤者,鬥強也。強郤既鬥,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也。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汙其名,恥其宗。故勝者聞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郤無強大,禦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
【注釋】
解仇鬥郤:即團結弱者,使強者互相爭鬥。解仇,解救弱小的同伴。仇,伴。鬥郤,使強者互相爭鬥。
羸微之仇:弱小的同伴。
哀其負:為他的失敗而悲哀。負,敗。
傷其卑:為他的衰落感到傷心。卑,衰落。
汙其名:玷汙他的名聲。
恥其宗:羞辱他的祖宗。
脅而並:脅迫而吞並。
【譯文】
所謂解仇鬥郤,就是團結弱者,使強者互相爭鬥;鬥郤,就是使強者互相爭鬥。強者相鬥之後,對於勝的一方,就高揚功勞,壯大聲勢。弱者如果失敗,就為他的失敗感到悲哀,為他的衰落感到傷心,侮辱他的名聲,羞辱他的祖宗,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弱者奮起。如果勝者聽到自己的功勞與威勢,一味地進攻而不知退,弱者聽到己方失敗,受到損傷,反而會強大實力,倍增力量,拚死抵抗,那麼結果也許會改變。無論對方的勢力和威力有多強大,我們的防禦也會更加強大,皆可脅迫吞並掉它。
綴去者,謂綴己之係言,使有餘思也。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誌,言為可複,會之期喜。以他人庶引驗以結往,明款款而去之。
【注釋】
綴去:係連去者。
綴己之係言:意謂用語言來係連對方,讓對方即使離開也牽掛著自己。
庶:也許可以,表示揣測和希望。
款款而去:依依不舍而離去。
【譯文】
綴去之術,旨在用言語連綴將離開之人,使他心裏時刻不忘自己。所以要交接誠信的人,稱讚他們的言行,勉勵他們的誌向,言辭中流露出希望他們回來,表達出再次相會的喜悅之情。引用過去別人這樣做已經成功的案例,希望對方能夠明白將來仍能與自己保持密切關係,然後在他離開時,自己明白表示出依依不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