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濕地和濕地鳥類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獨特自然生態係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有很高的生產力和潛在的功能。它因其複雜的食物網和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由於其能夠降解、去除水中沉積物、化學物質和其他汙染物而被稱為“地球之腎”,還能夠提供控製洪水、保護海岸免受侵蝕和風暴破壞的有效體係而被認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師”。濕地不僅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物、淨化水質和提供旅遊資源等方麵均起了重要的作用。據初步統計,全世界的濕地總麵積大約為8.65億公頃,占地球表麵總麵積510億公頃的1.7%,在世界各國均有分布。濕地類型大約有35種,主要包括沼澤、湖泊、河流、河口灣、海岸灘塗、珊瑚礁、紅樹林、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田等自然和人工濕地。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麵積最大的國家。濕地的類型較多,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河口灣、海岸灘塗、鹽沼、水庫、池塘、稻田等各種自然和人工濕地,除苔原濕地外,幾乎擁有《濕地公約》中劃分的所有濕地類型,並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寒高原濕地。我國的濕地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總麵積初步估算為6300萬公頃,占世界濕地麵積的11%以上。我國大約有沼澤1100萬公頃,湖泊1200萬公頃,灘塗和鹽沼地210萬公頃,另外還有稻田3800萬公頃。但這個數字並不包括江河、水庫、池塘以及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等。我國有眾多的河流,僅流域麵積在1萬公頃以上的河流就有5萬條之多,我國還有6500多個島嶼及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濕地大於500萬公頃。
盡管我國的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不可避免地麵臨著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帶來的與日俱增的壓力。一些濕地遭到不適當的圍墾開發,淤積、汙染、過度排澇等導致濕地數量、麵積和資源日益減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從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間,中國的自然湖泊從2800個減少到2500個。“八百裏”洞庭湖已由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縮小至今日的2000平方千米左右。由於湖麵萎縮,調蓄水能力差,洪澇災害日益嚴重,澇災平均每年達5萬公頃,平均每四年發生一次水災,天然捕捜量從50年代的310萬千克下降到1982年的110萬千克,魚類的種數也從114種下降到80種。在青海湖湖區,人口比1949年增加了4倍,環湖區開墾麵積達20萬公頃左右,脊椎動物減少了34種,鵜鶘自70年代就已絕跡,鸕鶿在60年代有7500隻,現在約有4000隻左右,斑頭雁僅10年就減少1200隻,數量減少十分驚人。工業廢水和汙水排放,使許多河湖(如巢湖、滇池等)濕地及沿海水域水質惡化。由於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投入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公眾對濕地保護的意識還不強,嚴重地影響了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保護濕地資源和環境,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已迫在眉睫。
濕地鳥類也被稱為水鳥,它們是依賴於地球上的淡水、鹹水或半鹹水等各種類型的濕地環境而繁殖、棲息的鳥類。對於濕地生態係統來說,水鳥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持濕地生態係統的穩定性方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監測濕地水環境質量極其敏感的生物指標。
我國的許多濕地都是南北半球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也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和東半球水鳥的重要越冬地。我國共有水鳥大約300餘種,其中遊禽15科50屬125種,涉禽14科54屬13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33種。我國特有的,如黑頸鶴、中華秋沙鴨等,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珍稀瀕危物種。我國重點保護的水鳥名單如下(括號內為該物種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保護級別):
我國有18000多千米長的連綿不斷的海岸線和難以計數的島嶼,為濕地鳥類提供了優越的棲息和繁衍場所,其中很多地區,特別是沿海灘塗,又是濕地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路,受到國際上的重視。近年來,人口迅速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日趨嚴重,這也使得人們對濕地鳥類的命運和它們在濕地生態係統中所起的作用倍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