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光芒,照亮了書畫文藝的大道,也打碎了羈絆我思想的枷鎖,使我對書畫等藝術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深化、提高的時期。
我深感,一個真正的書畫藝術家必須受到良好的審美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的高低是決定一個人審美水平和作品內涵的首要條件,當然書畫技巧也是必要的,也應予以操練和提高。所以願意投身書畫的人,在學習技巧的同時要學習美學(Aesthetics,準確地應譯為“審美學”)知識,以期在理性的高度上為書畫提高打下基礎。
審美觀的形成和世界觀一樣,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指望一個“五年計劃”或“十年規劃”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學習書畫要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稟賦,二是刻苦。這兩點是我在書畫函授大學給學員們講的,後來看到一篇文章認為“時間”的磨煉和藝術的長期沉澱是必不可少的。在下深以為然,比如20年或更多時間,這已為中國幾千年的書畫史實所證明。
一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製約。主觀方麵有一個所謂“悟性”。悟性中有一個方麵就是“稟賦”。但稟賦隻有與美的事物相接觸時才能顯現出來。並非西方“生而知之”的“主觀派”的觀點。前麵所談到的“刻苦”也屬主觀條件。客觀條件即是美的事物,它存在於主觀之外,這是審美意識的來源,是促進或延緩審美意識形成的重要條件。戰國荀子說“無偽則性不能自美”。他的“偽”即指美的事物,他的“性”即指人的主觀。此外我感到家庭條件雖屬客觀條件,似應特別提出,因為它在一個人審美意識形成過程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諸如王獻之之出自王羲之之家。
書寫技巧對審美意識是從屬關係。技巧有相對獨立性,二者並非絕對統一,但歸根到底是反映審美意識的工具。良好的審美意識修養會通過良好的技巧反映到書畫作品裏。許多書畫文藝評論家的字畫作品也算不了上乘,其原因也是技巧的相對獨立性在起著作用。
與邏輯思維的社會意識、科學意識不同,“情”在審美意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以及書畫作品創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對大自然沒有愛“情”,對人類沒有熱“情”的人是不可能從事美學工作的,他可能是一個生活單調的優秀科學家,但絕不會成為審美家。至於書畫作品,更是離不了“情”。“情”不深的書畫作品稱不上作品。我是把傳統書畫中的“神”的概念並入“情”來理解的。因為“神”這個概念自從顧愷之從先秦哲學中引入藝術領域之後,一直作為衡量書畫藝術品的重要標準,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它未涉及“神”在審美意識形成過程中以及書畫創作過程中的作用。
以書畫為例,這些中國藝術,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文個性的反映,它反映著中國特有的藝術特征和審美情趣,自然它有著自己的審美原則。對於它的理解、研究、欣賞都要立足於漢文化,從這些藝術的內部去尋找它的特征、規律,諸如它的本源、演化、規律、特征等,從中得出結論,指導創作和欣賞。引用國外理論,尤其是西方的美學理論是為了使我們從它的觀點、方法中得到啟示,並與漢藝術的特征進行對比,運用它們的成果(比如構圖等)豐富自己,從而促進書畫藝術的發展,而不是用西方的美學觀點來批評中國的藝術,更不能把他們對中國作品的某些結論作為自己對中國藝術論述的根據。
以上所述,隻是我在書畫道路上的一些足跡和體會,未必都對,隻是希望把自己展現給朋友,借此《詩選》、《書畫集》、《墨丹》三本書出版的機會,權作並記,不到之處敬請同仁斧正。
2001年3月於西安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