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對臨帖起著相輔相成作用的一些學習方法應予特別注意。一個是請有真才實學的書法家講帖、講審美知識。前麵寫到,最好不要臨現代人的字,但不是忽視向現代書法家的學習,因為現代書法家的審美意識具有現代美學的特征,這些特征的主要方麵是明快、簡練、流妍、舒暢等,這正是我們初臨碑帖的人所需要的;再一個方麵就是要臨一帖、涉他帖。我是臨《集王聖教序》和《集王吳文碑》(亦稱《興福寺半截碑》)的,但對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歐陽詢的《九成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等碑帖都特別喜歡,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習書領域,全麵吸收書法藝術的營養;再一個就是要把讀帖、背帖和臨帖結合起來。讀帖、背帖和臨帖一樣重要,同樣是審美意識的鍛煉過程。藝術不同於自然科學,它是通過“修煉”獲得的,不是通過“計算機”(邏輯思維)計算的。對一些有職在身而臨帖的同誌來說,讀帖和背帖更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再一個就是現在書展很多,應盡量多去參觀。
第五,學一點書法史,看一點書法美學方麵的書,對提高臨帖水平大有好處。
第六,書寫工具。筆、墨、紙不能隨便濫用,因為不同藝術風格的字對其要求不同。筆有硬(狼)毫、軟(羊)毫、兼毫(狼羊合毫)之分。寫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瘦金體的字和甲骨文要用硬毫,寫顏真卿的字和大篆要用軟毫,寫柳公權、董其昌、王鐸的字要用兼毫;寫張旭、懷素的字要用長毫,寫行、楷要用中長毫。用墨亦有區別,寫楷書、大篆的墨要濃,以致滴在紙上如漆不浸,相反,寫行、草要稍淡,滴在紙上可以較慢地浸開。筆毫所含墨的“飽和度”要適當,無論楷、行,以不使寫第一個字時筆畫間隙被浸沒為度。市麵上墨汁種類繁多,應予了解,北京“一得閣”寫楷書尚嫌墨淡,而西安華山寫行、草確以適中。紙的種類多樣,質地不一,楷書、大篆用生、熟宣均可,而行、草隻能用生宣,生宣又有薄厚之分,臨帖時要逐漸掌握。
第七,技巧。所謂“技巧”二字未必合適,姑且入鄉隨俗。前麵講了六條,不是輕視書寫技巧的鍛煉,恰恰相反,臨帖書寫是習書的重要途徑,是從事書法藝術工作的先奏。關於點、畫、撇、捺、間架結構、章法等這些內容以前許多書籍上都有介紹,這裏不再重複。需要指出的是,技巧訓練是寫好字的重要環節,不可忽視,要長期堅持,苦練苦修。審美水平的提高和寫字技巧的提高如同一車之二輪,缺一不可。一些美學家的字算不上優秀,說明他在技巧上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相反,一些人的字寫得尚可,但自己不知其何以,說明他的書法美學知識之缺乏,他寫字是帶有感性特征,這種字常是內涵欠缺而且難以再提高。所以審美意識決定書法風格,書寫實踐豐富審美意識。
以上七個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機聯係的統一體,它們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臨帖習字不可舍此求彼。在具體臨帖過程中,不可把審美意識和臨帖絕對分開,而是在臨寫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體會美之所存、妙之所在。在臨帖以外,觀察大千世界,尋找美的寓所,同時學習一些美學知識。
前麵談到要選古代名帖的看法,這就引出一個如何看待當前社會上的“流行書風”、“現代派”、“學院書法”、“智性書法”等問題,本人以為不能遠離或排斥他們,更不能揮大棒,而要接近他們,去了解,去研究他們。須知這是一種“現代意識流”在書法領域裏的表現,它也同時衝擊著美術、音樂、文學各個藝術領域,而且一時不能平息。既然是現實存在,就有它所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近20年來,國內興起了曆史上少有的書法熱潮,在這個熱潮中,各現代流派做了許多工作,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這是應該肯定的,至於曆史評價,留待曆史去作。
在臨帖問題上,要克服急躁情緒,書法藝術是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來考驗你,同時也要克服朝顏暮柳的習氣,需要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