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溝通中你的內心敏感嗎(1 / 3)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心理溝通策略息息相關,而心理溝通策略能否產生卓越的效果,則取決於溝通者是否能夠有效地體認到人際溝通所涉及的各種問題。這種對溝通要素的有效心理覺知——即如何通過內心感受對方,從而建立與之匹配的溝通模式,是我們必須修煉的第一層心理力量。

與人交往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給我們揭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人際溝通成敗的不是其他,而是我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對人際關係中各種問題的心理敏感度——心理覺知力水平。

良好的覺知力可以使我們在心理上保持敏銳,時刻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並促使我們及時、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當我們存在覺知缺失時,我們就會陷入一種溝通中的麻木狀態。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

經常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但卻無法驅散心靈的孤獨,這種溝通似乎是你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有時候讓你疲於應付……

你可以和同事朋友在網上聊得不可開交,但等真在現實中湊到一起了,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甚至即使你清楚知道人脈是立足於世的一個重要輔助,但見到他們時你還是禁不住繞道而行……

雖然你感覺到了自己與他人的溝通總是不那麼順暢,但是卻找不到問題的所在,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去溝通就不行,換做別人去就成了……

最讓你煩惱的可能就是你以前一直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還不錯,好像並沒有所謂的溝通問題困擾著你。但當你真的遇到麻煩時,卻發現以往與人的溝通良好似乎隻是個假象……

從心理層麵來看,上麵這些行為和感覺的出現,都與人際覺知缺失有一定的關係。這種對交往和溝通的覺知缺失,直接降低了人們對於交往問題的敏感度,從而造成一種“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交往困境,甚至部分身處困境中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人際危機正圍繞著自己,這是最危險的一種情況。

5種常見的溝通困擾。

正如勵誌大師約翰·馬克斯·坦普爾頓所言,與人溝通可能為一個人帶來愉悅,也可能讓其深陷困擾。而無論這些困擾的表象如何,其最終都可以歸為以下五種。

不相信自己溝通失敗。

“溝通失敗,誰的責任?當然不是我的。都是他的錯,這事不能怨我。”這種溝通狀態的人,由於思維定勢和認知障礙,讓他們總是覺得是對方的原因導致了溝通的失敗,甚至還會固執地認為對方簡直就是個根本無法溝通的人。

找不道溝通中的問題。

“溝通失敗,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是我說錯了還是做錯了?”這種溝通狀態的人,對溝通問題的本質分辯不清,他們無法正確清晰地界定溝通中存在的問題,雖然知道與他人的溝通無效,但卻煩惱於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也不知道自己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去改變這種溝通不良的狀態。

不知道如何溝通。

“我該如何對他說這件事情呢?真不知道他會不會同意。”這類人在主觀上有與他人溝通的欲望,但卻不了解對方的態度和想法,不知道該如何與人溝通。這種情緒和心理覺知力的欠缺,導致了他們無法根據對方狀態的變化選擇恰當的溝通策略。

不願意去溝通。

“為什麼非得要和他直接交流,真麻煩,與人打交道最累心了。”這種溝通狀態的人對於溝通意義的認識不清楚,這類人秉承著“商海無知己,職場無朋友”的人際理念。他們不屑與人溝通,卻出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不得不溝通。這種將溝通心理使他們體驗不到溝通的快感,更缺乏積極的溝通行動力。

自以為是的溝通。

“我何時存在過溝通問題啊!人人都說我是人脈王呢?”這是最為嚴重的一種人際覺知缺失,通俗地說就是沒有自知之明。這類人對自己與他人的溝通過分自信,根本覺知不出自己與他人的溝通存在問題。然而,這種溝通覺知力的嚴重缺失,將會使他們在溝通失敗時,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和認知偏失。如,“明明平時的關係挺好的,關鍵時刻他卻不肯幫我,真是人心不古,令人寒心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