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說他到了60歲,見識廣了,好話、壞話都能聽得進了,到了70歲,心裏怎麼想就怎麼做,不會越過規矩了。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了一個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穀。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真理,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於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史書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
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他。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對子路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可以將憂愁全部扔掉。他啊,連快要老死了自己還不知道。”應該說,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以史為鑒話養生
人是有思想情緒的動物。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主觀態度的一種反映。老年人有沒有良好的情緒,是心胸開闊還是心胸狹窄,是關係到健康長壽的大問題。美國人壽保險公司的大量材料表明,人生處世的態度與壽命有密切的關係,心胸開闊,豁達樂觀,一般壽命較長;心胸狹窄,消極悲觀,通常壽命較短。一項對來自梅歐診所的800多名患者的跟蹤研究發現,悲觀者(根據性格測試)的死亡率比樂觀者的高出90%。威爾基斯大學和位於新澤西的老兵管理醫學中心所做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那些被歸為悲觀者的人抵抗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抗體的水平比較低。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於波動或波動持續過久,可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衰減。“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人的基本情緒有九類:興趣、愉快、驚奇、悲傷、厭惡、憤怒、恐懼、輕蔑、羞愧。“興趣”和“愉快”是正麵的,“驚奇”是中性的,其餘六個都是負麵的。由於人的負麵情緒占絕對多數,因此人不知不覺就會進入不良情緒狀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開闊心胸,把“興趣”和“愉快”這兩個正麵情緒調動出來。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是由植物神經控製的。植物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人體內各種髒器的活動都受這兩種神經的支配,當這兩種對立的神經在作用上保持平衡時,各髒器能保持正常的狀態。反之,失去平衡,就會出現各種症狀。若這種變化反複發生或持續很長時間,這些症狀就會長期出現並且固定下來,造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