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曾經迷戀過的那些老櫥窗
藝術·生活
作者:劉宏
1972年畢業的高中生裏,有一位青年找到的工作,是在商店當營業員。當然那時候的工作不是找來的,是分配得到,就像當時生活所需的食品副食品,也在一個分配係統裏,需要不同的票證才能買到。第二年青年得到一個機會,參加武漢市一商業局櫥窗考察團,坐上東方紅號大輪船,沿江而下,赴上海南京和杭州學習考察。麻建雄這樣開始了櫥窗設計製作生涯。
從青年時期到2000年成為所在集團總經理,從來沒有換過工作單位,80年代以後甚至沒有換過辦公室,麻建雄因此保留了工作和愛好所產生的大部分素材,包括照片與手稿,這些素材於2014年捐給了武漢市美術館,在主題為“為工農兵服務”的武漢老櫥窗照片展中再現了1950年至1980年代江城的商業形態,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曆史。策展人顧錚主編的《為工農兵服務》收錄了1950年至1980年初的武漢老櫥窗照片,像磚頭一樣沉重厚實的畫冊,記錄了這一特定階段商業曆史。
麻建雄收藏的照片中,大批明膠銀鹽照片尺寸在六厘米見方左右,不到今天的一張名片大小,還是黑白照片。照片所記錄的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櫥窗要大得多,大得可以放下許多生活用品,裏麵畫的人物和真人等大或更大,有時候還可以放下五六輛自行車。
對於成長於這一時期的人們來說,這些圖片裏的櫥窗,充滿繽紛色彩,是曾經期待過,喜歡過,想象過的青春記憶的一部分。貴州姑娘李媚喜歡攝影,在改革開放以後離開家鄉,去了當年最前沿最時尚的城市深圳,在那裏主編過攝影雜誌,一直關注紀實攝影。有一張照片引起她特別的注意。
照片上櫥窗主題是“手帕集錦”,手帕像攝影作品一樣被整齊地張貼展示,手帕與手帕之間還工整地畫了花朵作為裝飾。這是1974年元月麻建雄設計的櫥窗,櫥窗裏還可以看到手帕廠家的名字,注明了“武漢大橋手帕廠出品”。有意思的是,產品是大橋手帕廠生產,櫥窗展示卻並非廠家委托,與今天的商業規則完全不同。在設計草圖裏,櫥窗主題是“思想之花”,大概也是花朵的構思由來;櫥窗完成的照片裏變成“手帕集錦”,這有限的改動令人隱約想到40年前櫥窗設計顯然不是單純的藝術活動,也不是單純的商業活動。
“手帕集錦”使李媚想到手帕未來的替代品紙巾。1980年代初一個香港人去她的家鄉黃果樹拍照片,臨走送了一包紙巾給她。這個小物品帶給她特別感受,多年以後在一項調查中被問到“你是通過什麼細小物件感受到改革開放?”她的回答就是“紙巾”。
有多少姑娘曾經路過看過商店外的櫥窗前呢?她們看著其中的衣服,或許也想象自己穿上的樣子,想象打扮一番漂漂亮亮出現;也許還想到喜歡的男孩,想到星期天可以約會;想到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年的櫥窗很簡單,隨著季節更替櫥窗內容也會變化,在“秋裝”主題的櫥窗裏,陳列了六件毛衣;還畫了一個短發女人側影,穿著長裙站立,手上正在編織一件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