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今社會怎麼繼承發揚任繼愈之長(1 / 1)

當今社會怎麼繼承發揚任繼愈之長

學術·社會

作者:楊誌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新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提出了“四個全麵”戰略布局,這是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要實現這一布局所確定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係列重要講話,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出發,做出了在全社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這樣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曆史時期,我們更加懷念以任繼愈先生為代表的,與時代同行、反映著時代精神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事業的傑出貢獻。

我們紀念任繼愈先生,學習和研究他的著作,必須像他那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不懈奮鬥。先生早年生長在舊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學校南遷,步行3000裏,走到昆明。萬裏山河,千裏赤貧,親曆親見,感悟尤深,使他形成了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他毅然改變專業,背靠災難深重的中國大地,探究中國哲學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關心時事的發展,注意人民的呼聲,支持愛國民主運動。195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與共產主義者之間曆史性的跨越和統一。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尤其需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熱愛祖國的廣袤土地,熱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熱愛這片土地和廣大人民中間蘊藏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以滿腔的愛國熱情,肩負起曆史賦予我們的時代使命。

我們紀念任繼愈先生,學習和研究他的著作,必須像他那樣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念。先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也是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典型,其研究成果影響深遠。今天,我們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完成這個曆史任務,就必須堅定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信仰,就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就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文化研究和學術研究。

我們紀念任繼愈先生,學習和研究他的著作,必須像他那樣矢誌振興民族文化。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極其濃厚的感情,把守護和弘揚中華文化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使命,特別是在1987年就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後,他成為中國傳統文獻典籍保護、搶救、整理和出版工作的一麵旗幟,組織和主持了一係列大規模文化工程,為中國文化發展高潮的到來做了寶貴的資料準備。今天,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都應該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緊迫感,繼承先生的未竟事業,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堅強支撐,要通過我們的工作,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時代價值,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們紀念任繼愈同誌,學習和研究他的著作,必須像他那樣保持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和高尚情操。從北京大學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再到國家圖書館,先生一生始終為著國家民族的需要而學習和工作。但無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無論研究領域如何拓展,他都把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把為社會現實服務作為學術研究和開展工作的主線,把傳統賢人的風範轉化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情操,把傳統道德的忠孝轉化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的強烈擔當意識。先生始終保持對學術的敬畏之心,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事張揚、甘於寂寞,是一個真正的學者,一個飽含現實關懷的學者。這種精神在我們闊步走向民族複興美好未來的征程中顯得尤為珍貴,特別是作為文藝工作者,更應當繼承這種精神,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腳踩堅實的大地,用優秀的文藝作品來弘揚時代精神。

出版《任繼愈文集》,不僅僅是要傳播他的學術成就,使後人從中受益,更要繼承他的遺誌,肩負起複興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希望各位專家和國家圖書館能夠更多整理、出版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使之化身千百,“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好地服務當代,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