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軌製”職業教育才有希望(1 / 1)

“單軌製”職業教育才有希望

社論

作者:王陽

斯坦福的學者曾經用長達一年的實驗,研究中國的職業教育成效。他們隨機挑選1萬名“應用計算機”專業的職高學生,以及成績相對較低的5000名普高學生,在年頭做一次知識及能力評估,年尾再做一次。對比評估結果,讓人不可思議—首先,職高學生一年以來並沒有學到多少“應用計算機”新知識,反而未開設這門課程的普高學生學到了很多;其次,在數學、閱讀等綜合知識領域,職高學生一年來如逆水行舟,未進反退。

至少在斯坦福的實驗裏,中國的職業教育完敗給了普高教育。這樣將“職高”和“普高”截然分開、雙軌製的職業教育模式—包括藍翔技校在內—似乎沒有出路。

反觀美國,職業教育與英才教育其實是同一條線上的螞蚱。在全美經濟最活躍的加州,社區大學的三分之二畢業生成了護士、警察、消防隊員、水管工,他們拿著足夠養家糊口的穩定工資,麵對另外三分之一轉學升入名校的同學,並不感覺到低人一等。

如此和諧的局麵形成,要歸因於美國的單軌製職業教育模式。公立中學一般都開設有職業技術課程,職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在普教環節滲透得很好,並不需要專門分出一部分“差生”去接受“職業教育”。而後,社區大學登場,依然在同一所學校之內,引導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精英教育”分流。單軌製下的公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都可以做到一校兩用、一師兩教,確保培養出具備足夠文化素養、有良好學習能力的高級職業技能人才。

麵對生源減少、社區稅收補貼下降的普遍趨勢,無論綜合高中還是社區大學,都有一顆按捺不住的“雙軌的心”—減少“差生”占比,將之分流到專門的“職業教育”;擴大“優生”占比,以便獲取更多辦學資源。

立法可以確保單軌製不在形勢逼迫下走樣變形。1917年《斯密斯·休斯法》的公布與實施,最終促使公立中學演變為綜合中學,至今有效。另外《退伍軍人就業法》、《國防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也從各自不同的維度,為塑造美國現代教育格局提供了尺度和規範。單軌製之下,職業教育與英才教育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為美利堅民族各個方麵的均衡發展帶來了養分。

中國必然也必須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不能再以“職業教育”的名義,將年輕人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流水線上充當廉價勞動力。需要建立單軌製下的職業教育體係,年輕人的選擇可以“更成功”,也可以“更職業”。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我們不需要那些打著“職業教育”旗號的托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