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抑鬱幽靈就在身邊(1 / 2)

像感冒一樣常見 八年將超過癌症

頭版

作者:江大紅

“抑鬱症離我很近,近得像親兄弟”。這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受抑鬱症折磨時說過的一句話。當我們還在認為“抑鬱”離自己很遠的時候,它已悄然地出現在身邊。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地區超過80%的網友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各種極端方式釋放情緒,甚至有人在網絡上“直播自殺”。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為17.5%,其中抑鬱障礙人群排名第一,預計達到6100萬,並且絕大多數從未就診。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抑鬱症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它可能超過癌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這一係列數字無不在提醒我們,抑鬱症早已成了一種常見病,甚至跟感冒一樣常見了。

“恐懼像幽靈一樣抓住我不放”

“若非親身經曆,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是外人無法體會到的。”在跟隨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王向群教授出門診前,他這樣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自7點45分一位老年女患者進入診室後,這長達5個半小時的半天門診,似乎成了中國抑鬱症現狀的一個縮影。

在今年春節跟家人大吵一架後,32歲的劉女士開始發病。她對什麼都失去了興趣,感到全身疲乏無力,而恐懼就像幽靈一樣,抓住她不放。身體的一點小毛病,別人覺得沒什麼,而她卻感到是天大的事。一天早上起來發現手上有個小疙瘩,劉女士被嚇得直打哆嗦,心想這一定是個腫瘤,一查隻是腱鞘囊腫;接著又懷疑自己患上甲狀腺癌、乳腺癌、肝癌,去醫院做了多次檢查才放心。

幾個月來,劉女士無法正常生活,不知跑了多少趟醫院,做了多少次檢查。直到體檢的醫生建議她看精神科,她才慕名找到王向群教授,並最終確診為抑鬱症。劉女士說:“我也知道老恐懼不好,但根本控製不住自己。現在隻要兒子一叫聲媽,我心裏就緊張,擔心我要是死了怎麼辦,誰來照顧兒子呀?”

10點左右,75歲的王奶奶和女兒走進了診室。她看上去很瘦弱,往下耷拉著的眼皮顯得很沒精神。王奶奶總是很緊張,有點小事也記著。有次正看著電視,一回頭看到門把手,以為是什麼害人的東西,嚇了一大跳。看電視也愛琢磨,7月下旬北京的那場暴雨,女兒有次閑聊跟她說死了很多人,王奶奶就發脾氣道,“以後別再跟我提這個!”她自己也很無奈:“這病真由不得我自己。”

和不少患者對精神專科醫生有抵觸心理一樣,58歲的陳先生坦言,自己開始不願來這裏看病,總覺得到精神科看病就是“神經病”。去年,他出現聽覺過敏,別人和自己的聲音都被放大,聽著就像汽車轟鳴。那段時間整天無精打采,總是睡不著,後來吃安定類藥物也不管用。牆上掛著的明明是隻無聲鍾表,他卻能聽得到“滴答滴答”聲並被煩得不行。隻要他在家,家人就不敢大聲說話。“我老伴說:‘你忍著點兒’,我一聽,火噌就上來了,覺得特委屈,我都快死了,還要忍著?”經過半年左右的治療,他現在每天能睡6小時,不會再因一點事就覺得活不下去了。“我來醫院拿藥,老能碰到以前的同事。在患上抑鬱症前,根本不知道這個病這麼普遍。”他說。

粗略算來,在王向群教授當天上午診治的17位患者中,約80%確診抑鬱症,各年齡段都有,年齡最小的僅16歲,年齡最大的77歲。絕大多數患者都表示有“活不下去,想死”的念頭,至少有兩位患者有過自殺行為。“其實,抑鬱症和高血壓一樣,不僅僅是情緒問題,而是一種疾病,非常嚴重時會使人痛不欲生,絕望自殺。”王向群表示。

2600萬中國人活在消極悲觀中

抑鬱症患者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消極悲觀的人”,在精神疾病中自殺率最高。中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其中一半以上為抑鬱症患者。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主任、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表示,抑鬱症患者有個“三無”認知模式,即認為自己是無用的、無價值的、無希望的。這種絕望很容易讓他們走上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