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缺點創新
克服缺點創新法是創新者先列舉出現有事物的缺點,然後加以改進,提高事物功能和質量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缺點,能夠發現事物的缺點是創新的起點,能夠提出改進的方案是創新的良好開端,能夠采取科學的方法,改掉缺點,提高事物的質量,就是對社會發展的一大貢獻。
(二)缺點逆用創新
缺點逆用屬於一種逆反思維,它是不改變事物本身,通過改變使用方法,使事物的缺點變成優點,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創新方法。
缺點逆用的前提條件:有用與無用的屬性共存於一事物的內部,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客觀屬性。
缺點逆用創新法的應用:有用與無用是由人主觀決定的,是一種思維的靈活變通。
由於人們需要不同,使一事物在此時此地無用,而到彼時彼地就有用;對此人無用,對他人有用。所以換種思路,換個場合,換一種使用方法,就可以變缺點為優點,把原本沒有用的事物派上用場,這是一種思維的靈活變通。
1.變廢為寶。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廢物如果換個思路、換個用法,就可以變為寶貝,大大發揮物資應有的潛能。
某造紙廠,生產了一批紙,未放黏合劑,致使這批紙洇的無法使用,不但推銷不出去,還得占用倉庫並派人保管。一個偶然機會,廠長看見兒子寫作業時墨水滴在作業本上,正用粉筆吸。他聯想到本廠倉庫裏無黏合劑的紙,回去一試,吸幹功能比粉筆好得多。他決定把紙統一裁成5公分見方的小方塊,並進行精致包裝,推向市場,作為吸幹紙出售,不但取得了比一般紙還好的經濟效益,還申請了創新發明吸幹紙的專利。
2.巧用缺點。在管理中,難度最大的是對人的管理,根據每個人的特長,恰當地為其安排工作,做到人盡其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在一般人眼裏,有些人有些缺點,如果能把他們的缺點當優點使用,就有可能發揮他們的長處,使原來的缺點變成優點。
3.將壞事變好事。本世紀初,某單位有一大學畢業生,領導和群眾都很喜歡,進步很快。但後來他驕傲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遊手好閑,久而久之領導和群眾對他有了看法。一年,單位年終考核他不合格,領導要辭退他。他在領導麵前痛哭流涕,說自己有很多困難,請求領導再留他幹一年,幹不好第二年走人毫無怨言。領導滿足了他的要求,他接受以往的教訓,臥薪嚐膽,調整與同事的關係,工作中總是給自己施加壓力,大膽創新,再接再厲,後來竟升了職。有的人不理解,說當年都確定要辭退的人,如今怎麼還當上了領導。這就是他將壞事變好事,變壓力為動力。有很多下崗職工,失去了工作,經過自己努力奮鬥,幹出一番事業,成為企業家,進入中國個人富豪榜者比比皆是,都是壞事變好事的結果。
臥薪嚐膽,將壞事變好事
一個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優勢,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劣勢,能以劣勢為壓力,變劣勢為優勢,就可以將壞事變好事。就拿日本來說,國土狹小,地震多、火山多,他們總是擔憂,受別國欺負。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說:日本國土狹小,靠什麼與人競爭,靠什麼立足世界,靠創新。他們下定決心開展創新,確定技術創新立國戰略。(1)在小學三年級至大學的教育中,普遍開設創新課程,普及創新技法;為了掃除創新的文盲,創辦了星期日發明學校,對家庭婦女和沒有工作的人免費開放。(2)電視台創辦創新專題節目,普及創新知識;每年還要舉辦創新設想競賽,次年5月揭曉獲獎名單,一等獎高達50萬日元,從而引起全國發明熱。(3)確定國家發明節,日本把每年4月18日定為“日本國發明日”,當天要表彰往年成績卓著的發明者。由於日本重視創新,一大批發明家應運而生。當今世界發明大王中鬆一郎就是日本人,他在50年的發明生涯中,共獲專利2360項,大大超過愛迪生1320項的發明。據統計,2000年以來,世界各國每百萬人專利申請量的第一名就是日本,為2580項;德國為第二,530項;澳大利亞為第三,407項。正是由於日本人善於變壓力為動力,他們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第四篇 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