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試”製度下的曾國藩與洪秀全
史海鉤沉
作者:夏青
十九世紀末在西方列強堅船大炮的威逼下,中國逐步開始了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變。1840年南京條約使得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以及曾國藩湘軍的崛起,則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與滅亡。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冒死獻策,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這支由漢人組成的地方武裝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遊地區,各有勝負。由於其力量的不斷壯大,漸成為對抗太平天國的主力。1864年7月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率領湘軍,炸開南京龍脖子城牆,於是湘軍屠城,南京浩劫。曾國藩因此落下了血腥鎮壓太平天國劊子手的惡名——“曾剃頭”。就是這位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人的兩江總督,不幸在任上死於南京的兩江總督府。然而此時的兩江總督府是1870年曾國藩第三次就任兩江總督時,按照舊的總督署格局,在毀掉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遺址上重建的。我不知道這種曆史的巧合是不是造化弄人,但曾國藩的名字一直是與洪秀全、太平天國聯係在一起,掰也掰不開。
一、“八股取試”製度下“賜同進士”與“落地舉子”的不同人生選擇
曾國藩與洪秀全這兩位生死對頭,年少時皆受到“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懷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男兒夢,先後參加了科舉考試,其不同的結果卻使得這兩位影響近代中國的重要人物,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科舉是我國曆代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的,並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的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在當時作為封建社會的寒門學子唯有經過苦讀,才能躋身上層社會。應該說這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選拔優秀人才,維護封建統治來說是有利的。
清代初期,順治帝在即位詔書中宣布了在全國範圍內的開科取士。當時的清政府繼承了前代有關科舉考試的各項規章製度,形成了一套更加嚴格周密的科舉製度,並把它作為清代重要的典章製度之一。其實當時清初的開科取士為爭取漢族知識分子與新政權合作、緩和滿漢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在鴉片戰爭的炮聲中,在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候,當時的科舉製度卻引導人們埋頭於《四書》《五經》,對進入工業時代所急需的科學技術不屑一顧;於是乎泱泱中國在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中裹足不前。客觀的說清代的科舉製度不但影響著清代整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也影響著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不同人士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當然對於處在中國近代變革時期的曾國藩與洪秀全來說,也逃脫不了曆史的宿命。在先後經曆的科舉考試中,在中舉與落地之間,書寫著不同的人生道路;並努力探尋和實現著自己對中國富強之路的求索。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人。24歲參加鄉試中舉人,28歲時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並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一路仕途,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官至兩江總督。在鹹豐年間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如老叟般氣數將盡的滿清政府於危局。到了同治三年朝廷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賞戴雙眼花翎。後來朝廷又禦賜“勳高柱石”四字。病逝後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可以說曾國藩不僅是滿清政府後期手握大權的第一漢人,還是一位以文人治軍,維護封建道統,推崇經世致用理學思想,力推洋務運動的晚清重臣。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領袖,出生於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6歲開始科舉之路,卻屢次應試均失利。屢試不第的挫辱以及對科舉考試的失望,使的其對儒家學說萌生了怨艾。在尋找一種新的精神寄托時,洪秀全受梁發根據基督教義所編的《勸世良言》的影響,創立了“拜上帝教”,發動了頗具影響的金田起義。在洪秀全的帶領下,起義軍一路挺進,為著他們心中描述的“小天堂”而勇敢戰鬥。太平軍在定都天京後與清政府形成對峙之勢,大有取代滿清政府之意。不久由於天京事變發生,石達開負氣出走,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遺留下的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自述以及太平天國時期文物天朝朝主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此次變故,洪秀全將自己完全封閉在金碧輝煌的天朝宮殿裏;在如花的後宮佳麗陪伴中,過著奢靡的生活。由於其不思朝政、濫封王爵,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快速地由盛而衰,最終天王洪秀全自己也在天京城破之前病死於天朝宮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