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我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涉足文學,喜愛的是小說。198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觸發了寫報告文學的念頭,便嚐試著寫了篇《南北奇婚錄》,結果不但發表,而且獲獎,還被轉載,頗出自己所料,這自然也就鼓起了沿著這道兒走下去的信心。同時,在采寫過程中,由“拐賣婦女”問題又牽扯出一係列與此有關的問題,覺得都值得一寫,於是便又有《關於失敗者的報告》、《山村衰亡記》、《當代童養媳》、《毒品離我們有多遠》等篇的陸續問世。所以,收在本書的除《榮辱沉浮今又說》外,其它諸篇在內容上有相通之處,亦可當作“係列”來讀。

依照文學界的不成文說法,這類作品被稱為“社會問題報告文學”。讀者從中看到的,的確都是“問題”,有的讓人驚心,有的令人切齒,有的使人歎息,有的發人深省。但也有可能帶來另外的閱讀效果:怎麼的你筆下盡是陰暗的東西?我在附錄的《生死之搏》中寫過這樣幾句:“別怪我戴了有色眼鏡/專門把汙穢和瘡疤搜尋/汙穢和瘡疤不等於整個軀體/卻反映了我們的健康水平/市場經濟的正軌運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競爭/倘若沒有身心的強健/怎能創建物質和精神的文明?”便可以算作我的回答,也是我寫作這類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初衷。我不敢自詡有多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確實是想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揭示,引起人們的思索,進而給以療治。能否達到這樣的目的?那就隻有讓實踐和曆史來檢驗了。同時我也深知,由於理論素養和思想水平的局限,我的一些認識、思考、見解肯定是浮淺的,甚至是荒謬的,因而衷心希望有興趣閱讀此書的同誌給予批評指教。

寫作這類作品,基礎性也是關鍵性的工作是寫作素材的收集。既要廣博,又要翔實,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胡編亂造。要做到這一點,以我一己之力往往難以奏效。正是宿新和、張茂田、趙赤、安亮東、薑誌春、趙秀林、郜天倉、糜果才、張新民、葛守義、武富生諸文友,以及栗誌恭、宿春槐等同誌,或代為搜集素材,或提供資料數據,使我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也才使我最終如願成篇。可以說,讀者在這裏看到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有他人的心血和辛勞。此外,對於本書的出版,張建新、王文才、孟元勳、楊春霖等文友均給以誠摯支持。這一切,都使我十分感動,難以忘懷。在此,我要對他們和一切幫助過我的人表示深深的謝意!

作者

200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