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油價的未來走勢(2 / 3)

從近期情況看,2008年以來隨著美國的經濟不景氣向全球範圍擴散,歐盟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出現幅度不一的經濟下滑現象,中國和印度經濟也出現降溫。2008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08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降低到3.9%,將2009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3.9%下調到3.7%。

2008年11月,鑒於美國次貸危機的擴展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世界銀行下調了原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認為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將放慢到7.5%,為1990年以來最低點,而不是最初預期的9.2%。2009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將倒退1.3%,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其中中國GDP增長率將放慢至6.5%,2010才回升至7.5%。

根據石油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將降低對石油的需求,再加上高油價時期各國采取的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措施,上述所預測的石油需求總量將有所降低,油價高揚的狀況也將得到抑製。

從供給方麵看,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預測,由於高油價的刺激、原油勘探和加工新技術的應用、能源基礎設施新一輪投資的完成等各方麵的原因,原油的產出和供給在未來30年也將獲得持續增長。2030年世界原油產出為10720萬桶/天,將比2004年產出量8040萬桶/天增加2680萬桶/天。高油價帶來了新的能源開采投資,使得非歐佩克原油產量穩步增長,其中歐亞大陸、環太平洋地區以及南美的巴西產油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歐佩克組織巨大的石油儲量以及較低的開采成本將滿足未來幾十年世界市場對原油需求的增長,原油產出量將由2004年的3330萬桶/天增加到2015年的4070萬桶/天,之後再增至2030年的5410萬桶/天,年均增長率將達1.9%。

如果伊拉克的政治形勢能夠在未來保持穩定,那麼前期伊拉克在石油開采方麵的投資將給未來的原油產出能力帶來相當大的增長。預計其日產油量將從2004年的2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530萬桶,年增長率達3.8%。沙特阿拉伯仍將維持較高的產出水平。當然,歐佩克組織中的一些國家如伊拉克、伊朗以及委內瑞拉等國家的地緣政治給原油的供給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真實的供給量和預測值或許會有所出入。

三、油價的中長期及其短期預測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采用國家能源模擬係統NEMS對能源市場進行了中長期預測。這是一個基於經濟學和能源知識的計算機模型係統,綜合考慮了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變化、世界能源市場狀況、資源的可獲得性和開采成本、歐佩克組織行為、技術進步以及人口增長等多方麵的因素,從而對中長期的石油生產、消費以及石油價格走勢進行了科學預測。就石油價格走勢而言,EIA的預測考慮四大因素:①世界石油消費;②非歐佩克組織石油生產前景;③其他可替代能源的生產;④歐佩克的行為。由於EIA的預測和分析結果是作為美國國會、白宮和能源部製定能源和相關經濟政策的依據,因而其油價走勢預測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根據EIA《2008年度能源展望》預測,(以下油價均折算成2006年實際美元價格),原油價格將從2007年度的67美元/桶(2008年預計為84美元/桶)水平逐步下降,到2016年將下降到57美元/桶(名義價為68美元/桶)。下降的原因是,前一階段各國在石油開采、提煉方麵的投資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了新的供給。EIA認為,2016年之後由於對石油需求的進一步增長,石油真實價格(以2006年真實美元計算)到2030年將逐步回升至70美元/桶,若按名義美元計算,則為113美元/桶。EIA預測的中長期油價走勢。從該圖可見,世界原油價格2008年達到最高峰後將逐步下降,到2017年跌落穀底後又會平緩上漲,直到2025年,價格基本上保持在58~68美元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