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油價變動對經濟影響的非對稱現象分析(2 / 3)

二、油價波動非對稱性效應作用機製的分析

20世紀80年代末,莫克(Mork,1989)在漢密爾頓(Hamilton,1983)研究的基礎上,修正了美國價格管製時期的原油價格水平,並對原油價格上升和下降進行處理,作為兩組獨立變量分別研究了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莫克的研究發現,油價上漲對經濟的逆向衝擊是非常強烈的,相反油價下降對經濟的影響卻不顯著。繼莫克之後,部分學者轉向石油價格波動和產出關係的穩定性研究,李和瑞悌(Lee and Ratti,1996)以及胡可(Hooker,1996)的研究發現,在VAR模型中隨著樣本時間段的縱深,石油價格波動與GDP、GNP和失業等產出變量的關係變得並不穩定,變量間的統計顯著性逐漸下降,並認為這種不穩定的關係也是非對稱性的一個重要特征。

圍繞油價波動非對稱性效應作用機製的研究,經濟學家也展開了一係列有益的嚐試。勞格尼(Loungani,1986)認為,石油價格衝擊和常見的經濟衝擊一樣,都不可能使勞動力在受影響的部門間平滑地流動。石油價格正向和負向的變動,都會增加勞動力資源在受到油價衝擊的部門間再配置時的摩擦,由於存在勞動力再配置成本,無論價格上升還是下降,石油價格衝擊對就業的作用都是逆向的。漢密爾頓(Hamilton,1988)在新古典研究框架下,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從勞動的專業化出發,認為如果勞動力能夠自願、無摩擦地在受石油價格衝擊的部門間轉移,那麼某個部門產出的損失能夠通過其他部門的收益加以彌補。然而由於專業化的限製,勞動力寧肯失業也不願從所在部門轉移出,而是靜待環境的好轉。因此,勞動力不會從受石油價格衝擊的部門無摩擦地自由流動,造成石油價格衝擊下個別部門的利益損失不可能通過其他部門收益的增加來彌補。為了解釋這種非對稱性,學術界分別提出了油價的“總量效應”和“分配效應”。

(一)總量效應

所謂“總量效應”,主要是從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角度來解釋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它較好地解釋了20世紀70年代油價上漲對經濟的顯著的負相關性,其理論有“實際餘額效應”(皮爾頓和恩茲勒,1974)、“供給衝擊假說”(拉希和塔特姆,1977,1981;巴羅,1984;布朗和約瑟,1999)以及“收入轉移假說”(弗裏德和舒爾茨,1975;多納,1981)等。但是,由於“總量效應”是對稱的,即油價上漲對經濟有負影響,油價下跌對經濟有正影響,所以不能單獨解釋“油價的非對稱性”。

(二)分配效應

所謂“分配效應”,主要從資源的重新配置的角度來解釋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包括“部門轉移論”和“調節成本論”。

1.部門轉移論

利連(Lilien,1982)和漢密爾頓(Hamilton,1988)用“部門轉移效應”來解釋油價對經濟影響的非對稱性。他們認為,一個多部門的經濟,油價變動對不同部門的影響是不同的,當油價上漲(或下跌),有些部門(例如能源密集型部門)的勞動和資本需求會減少(或增加),而有些部門(例如能源開采部門)的勞動和資本需求會增加(或減少),但是由於專業化的勞動力之間轉移的成本(即勞動力的流動性成本和再培訓成本)非常高,加上短期內資本在不同部門的重新配置非常困難,結果造成失業率的上升和資源的未充分利用,導致經濟衰退。勞格尼(Loungani,1986)的實證研究發現,油價衝擊導致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增加了失業率。戴維斯、勞格尼和馬希德哈拉(Davies, Loungani and Mahidhara,1997)的研究發現,在油價衝擊程度相同的情況下,負的油價衝擊(油價上漲)對美國失業率的影響要大於正的油價衝擊(油價下跌)。李、尼和瑞悌(Lee, Ni and Ratti,1995)也發現了“部門轉移效應”,即當油價下跌時,部門之間資源的重新配置對就業率和產出的負效應,抵消了供給衝擊對就業率和產出的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