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旬,一支由大學生誌願者組成的渭河考察團,從渭河源頭甘肅境鳥鼠山起始,對渭河流域生態環境進行全程考察。8月初,大學生誌願者代表落座在陝西省政協主席會議室,與省政協領導及駐陝全國政協委員共同就渭河的綜合治理工作進行討論。

在洪水肆虐渭河一年之際,從民間到官方,再度將渭河治理納入視線。本期特別邀請來曾經連續四年提案,呼籲解除渭河水患的全國政協常委、原省政協主席安啟元,此次大學生渭河考察團組織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委書記張小平以及大學生綠色營2003暑期渭河考察隊隊長嚴曉輝,期望借助他們的講述,更多了解渭河的現狀以及探究治理渭河的良策。

站在保護母親河的立場

主持人:去年發生的渭河洪災至今令人難以忘卻,痛定思痛,省內諸多專家,包括駐陝全國政協委員都對此表示出極大關注,作為大學生誌願者,最初決定關注渭河的動因是什麼?

嚴曉輝:截至目前,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的大學生綠色營暑期渭河考察實踐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了兩年。客觀地說,作為綠色營的發起人之一,去年向校團委申請舉辦考察活動並不是完全針對渭河生態環境,當時主旨是讓大學生親身感受環境汙染,尤其是水汙染對渭河沿岸農業的影響,加深大學生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解,同時也想借助活動讓大學生多一些磨煉。但是在完成從渭河陝西段源頭牛背村到潼關12個縣區、43個村莊、27條支流、4座城市、總行程500公裏的考察後,特別是麵對水汙染等對沿岸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對渭河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不能不用心關注陝西母親河——渭河,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今年再次組織了渭河考察活動。

張小平:單從專業設置上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獨特優勢,尤其是在水土保持、幹旱半幹旱和水資源利用等方麵,彙集了包括兩名院士在內的諸多知名專家學者,基於此,在今年組織渭河考察時,學校注重向專業性傾斜,從200多名大學生中選拔出的22名營員,大多來自水土保持、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等專業。考察目的也更明確,從甘肅省渭河源頭出發,徒步經天水、寶雞、鹹陽、西安等地,最終抵達渭河入黃口——潼關,以全程記錄的形式,將渭河水汙染、沿岸農業用水、農村環保狀況以及植被保護、河道破壞、采沙情況等逐一記載,再同去年渭河洪災前的調查情況與今年洪災過後的調查結果相比對,形成更加完善的保護渭河調查報告。

安啟元:我對渭河的關注最早是在擔任省委書記時,當時也是遭遇洪水,記憶中,為了更多了解一手資料,從渭南市沿著河堤一氣走到華陰,回過頭看,現在對渭河的熟悉和了解,同那時工作積累有很大關聯。所以說,大學生考察實踐活動,我認為不僅是提高社會見識,提高綜合素質,可以說對人一生都是很寶貴的。從另一個層麵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綠色營考察渭河的資料,更能喚起人們的憂患意識,他們以自身行動來喚醒人們關愛渭河、關注水資源、關注環保工作。

從細節看渭河

主持人:談話中,一個事實清晰呈現眼前,大學生誌願者在依靠徒步、自行車進行考察中,麵臨著諸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幾乎超越體能極限的情況下,維係這種熱情,恐怕不能簡單以責任感概括,相信其中一定有不少能夠吸引人不斷向前的細節,能不能具體談談?

嚴曉輝:印象最深的是甘肅境內的東岔河,河水是那麼清澈,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的石子,營員們在河裏玩水嬉戲。可是,眼前這條清澈的河流,與泥土般渾黃的渭河形成明顯反差。在兩河交彙處,大家看到一條清晰的線,左邊是清澈的東岔河,沿河向上看是鬱鬱的青山,線的右邊是渾黃的渭河,背後的山塬上是光禿禿的梯田。這種鮮明的對比強烈地刺激著每一個隊員,大家手拉手,自發地站在兩河分界線上,想用自己的身體將渾黃的水隔開。造紙企業排出的汙水是渭河一個主要汙染源,這也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所以調查起來經常要費些周折。武功縣漆水河與渭河交彙的地方是一個造紙密集地帶,某村17家造紙企業以一個汙水處理廠為紐帶形成一個紙業集團。這個村的農民看起來還是比較富裕的,他們也曾從這個企業中獲得過不少好處,比如說村裏的路是造紙企業修的,村民幾乎每家都有人在企業工作。這也就不難理解,當營員下農戶訪問時,很多人說話都隱隱藏藏的,生怕被問出什麼來。但當談及環境問題的時候,他們卻說習慣了。還有很多人,一方麵想承認這種環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一方麵又想回避這個問題。畢竟他們大多數人都放棄了農業,在這個集團中入股了。

在這個村子住宿,讓營員們深切體會到破壞環境的代價,看上去幹淨的水,卻怎麼也沒法下咽,就是用自來水洗完衣服後,衣服上都留有難聞的氣味。直到離開時,營員們也想不通村裏的人是怎麼麵對這種生活環境的。

數字凸顯憂患意識

主持人:用新聞上的術語,一切用事實說話來評價此次大學生誌願者撰寫的調查報告,似乎並不為過,這在此前省政協領導及駐陝全國政協委員的認同上不難感知,那麼現實中渭河目前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