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咋就不長眼哩,做夢也想不到會被淹成這個樣子。去年8月間的一場大水,將自己居住的老屋——一座土木結構瓦房徹底摧垮,兒子新建的三間磚混結構房屋也被浸泡,牆壁開裂,最寬處放得進一隻拳頭。水來得太急,衣服、糧食、家具都來不及搬,就全漚在水裏了。即便到現在,房前屋後的莊稼地裏,還是進不去人,淤積著腥味撲鼻的積水。

李全巧(陝西省華縣下廟鎮西泔水村民)

精心侍弄的4畝果樹已經有四個年頭,頭兩年忙著上肥料,剪枝條,算是投入期,到了去年眼看著已經掛果,結果一場洪水把希望全部衝毀了。眼看著仍然浸泡在水裏的400株果樹,心裏就覺得特別疼。信用社的貸款需要盡快還上,家裏兩個孩子還在讀書,遭水浸淹過的房屋幾成危房,蛇形樣的裂紋爬滿牆壁,這實不算什麼,關鍵是今年還會不會再發洪水,這是我們關心的。

安啟元(全國政協常委、原陝西省政協主席)

安啟元給予渭河的關注,始自1996年7月份左右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大水,時任省委書記的他,特意沿著渭河進行了細致走訪。“從當時實際掌握的情況看,發現水量並不大,但災情卻比較重。我感到很納悶,從此開始關注渭河。”

1998年安啟元當選陝西省政協主席後,曾組織專家就渭河問題進行過專題調研。1999年、2000年包括安啟元在內的七位在陝全國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提出提案,建議加強渭河綜合治理,將渭河綜合治理規劃納入國家“十五”規劃。此後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安啟元曾經四次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籲請加強渭河綜合治理。

從最早提出實施《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到今年“兩會”上提案直指三門峽水庫,呼籲“停止三門峽庫區蓄水發電,盡快施行空庫敞泄,從根本上消除洪災隱患”。安啟元說,去年八月的渭河洪水,使渭河下遊遭遇了曆史罕見的洪水災害,給沿河的臨渭、華縣、華陰、潼關、大荔等縣(市、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災難和巨大損失。麵對這樣令人痛心的事實,不能不從更深層去探究水患的原因。

去年災情發生後,陝西省政協再次組織在陝全國政協委員實地視察渭河。通過在我省受災嚴重的華縣、華陰以及位於河南省的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庫實地視察,和聽取相關部門情況彙報,安啟元認識到,加強渭河水患治理,目前迫切需要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努力降低潼關高程。而從長遠來看,盡快實施才是減少渭河水患的治本之舉。

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的《關於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降低潼關高程,消除渭河下遊水患》提案中,安啟元言明,由於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黃、渭、洛三河彙流區的潼關斷麵出現了阻水性的“攔門沙壩”,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減小、衝刷動力減弱、過洪能力萎縮、洪水流速減緩、演進時間拉長,從而出現“大量泥沙不斷沉積,潼關高程繼續抬升,幹支流相互頂托倒灌”的惡性循環。其次,三門峽水庫高水位發電運行,是造成潼關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門峽建成初期的兩次高水位蓄水使潼關高程抬升4.6米,嚴重威脅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由於三門峽水庫蓄水,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積抬升,渭、洛河頂托倒灌的主要原因。“三門峽水庫目前隻有3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發電效益並不大。而且,衝刷三門峽水庫產生的泥沙可由小浪底水庫承接,不會淤積黃河下遊。所以三門峽水庫敞泄運行,放棄電廠發電,是曆史的必然,也具備現實的可能性。”安啟元說,消除渭河下遊水災隱患,就是保渭南、保西安、保關中平原。國家在黃河上、下遊安瀾之後,應把治黃的戰略重點轉移到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下遊上來。徹底解決建設三門峽水庫半個世紀以來給陝西省遺留下的複雜繁重的庫區防汛抗洪以及200萬沿河群眾和10多萬返遷移民的生活保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