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渭河治理的幾個問題(1 / 1)

張光鬥

這次到陝西來參觀,聽了王副省長、水利廳和各縣市關於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介紹,從寶雞走到潼關,沿途看了一些工程,感到陝西省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當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水資源的緊缺、水的汙染、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渭洛河口泥沙淤積、洪水災害等,陝西省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作出各方麵的規劃。我對情況不是太了解,僅僅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關於農業用水。關中平原是半濕潤區。雨量500多毫米到700多毫米,條件還是不錯的。首先談談用水問題。陝西的糧食產量已經足夠用了,所以灌溉麵積不宜再擴大。現在的灌溉麵積還沒有達到原來規劃的麵積,所以首先要做到達到原有規劃麵積,不要再擴大了。每畝用水定額要減少一些,依靠節約用水,還要依靠農業上的進步來增加畝產量,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另外,要用好旱地,由於雨量較豐富,應當用好雨水,增加土壤水,存蓄雨水,使得旱地產量增加;還要依靠農業上的改進,例如使用好的品種。

關於工業用水。工業要發展,由於水量緊缺,所以應當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用水少的產業,使工業產值在增加幾倍的情況下,用水量增加不太多。零增長不現實。

城市生活也需要節約用水,這樣,需水量增加得不是太多。另外,還需要環境用水。渭河幹流需要一定的流量來保護生態環境;還需要相當大的流量來衝刷河口的泥沙。這樣的形勢下,水量肯定是不夠的,所以跨流域調水還是很必要的。比較可行的是引洮濟渭。那麼濟渭的水量開始可能是10億立方米,以後逐漸增加到20億立方米,也不是很大的水量。至於引漢濟渭、引嘉濟渭,由於難度較大,短時間內難於實現;隻有引洮濟渭是可能的。而引洮濟渭的水量最多不過20億立方米,所以用水必須是以供定需,引來的水,一部分可以補充工農業用水,還有很大一部分要補充渭河幹流的環境用水。

關於修水庫的問題。必要的水庫還是要修的,可是修水庫不是為了擴大灌溉麵積,而是補充灌溉用水,而且還要考慮到上遊蓄洪水以後,必然減少下遊的洪水流量,對於下遊衝沙是很不利的。

關於汙水處理問題。汙水如果不處理,後果是很嚴重的,一方麵減少了可用水量,另一方麵還會汙染地下水,危害生命健康。所以必須要治理汙水。要做到節約用水,從而少排汙水,逐漸實現排汙零增長。另外,要進行汙水處理,也需要減少排汙量。農業麵汙染也應該注意,少用化肥、農藥。我們過去說,節水優先,治汙為本,在這裏也應該這樣做。

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因為泥沙流失很多,當地的生態環境是惡化的,對當地的老百姓很不利,同時也增加河道中的泥沙,不利於河道的治理。所以必須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設。

關於渭、洛河河口淤積的問題。到現場看過後,洪水災害還是很嚴重的,心裏很不安。防洪工程也包括南山的河道治理,應當納入庫區的防洪規劃。現在的問題要解決,潼關的河床必須降低。而潼關河床的淤積,是在三門峽建成後造成的。在小浪底水庫建成之後,防洪、防淩、供水、減淤等,都是由小浪底水庫承擔,因此三門峽的這些任務都可以解除了。三門峽現在的用處就是發電,因此三門峽的運行是否可以改變,水位是否可以降低,例如汛期水位為305米,因為以前305米高程是討論決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研究汛期305米水位是不是影響潼關淤積,枯水期時期水位高於310米是不是影響潼關淤積。潼關河床還需要挖沙,幫助衝刷。另外,三門峽工程增加泄洪量,降低滯洪水位,這樣可能會少發電,效益會減少,但是比起庫區的災害損失而言,還是比較小的。另外,還必須加大渭、洛河的洪水流量,使得汛期和非汛期能衝沙,少淤積。當然,這一過程不會很快,但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由於過程較慢,所以渭、洛河河口的防洪治理,包括南山的防洪治理還是必要的。

最後,建議陝西省對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環境保護、汙水處理以及下遊防洪作一個綜合規劃,兼顧各方麵,考慮上下遊,使得我們得到最有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