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辦公廳秘書局印發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關於盡快解決渭、洛河入黃流域防洪保安問題的建議》(2 / 2)

(二)實施洛河改道入黃工程

三門峽庫區經常出現黃、渭、洛三河洪水相遇的情況,洛河出水段受黃河、渭河洪水頂托和潼關高程抬升影響,來自洛河的小水大沙在渭河出口段形成欄門沙淤積,嚴重阻礙渭河入黃,急需將洛河改道直接入黃,恢複曆史流路,以減少三河洪水相遇幾率,避免渭河尾閭段嚴重淤塞的情況。

(三)興建渭河入黃製導工程

潼關高程抬高是渭河流速緩慢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渭河幾乎呈90度直角彙入黃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曆史上渭河入黃曾經多次改道,現在也可以借助地形順勢而為,修建製導大堤,使渭河以銳角方向入黃,以利渭河提速減淤。

(四)修建南山支流水庫和堤防工程

南山支流是渭河的主要水源,也是目前渭河堤防工程的薄弱環節。鞏固南山支流堤防,既要迅速提高防汛標準,由現在的2-3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又要重視支流水庫的建設,這樣不僅可以調控來水,增強支流堤防能力,還可以使之成為西安、渭南等大中城市的清潔水源供應地。

(五)建設涇河東莊調洪調沙水庫

應在渭河泥沙主要來源地的涇河上盡快建設以防洪減淤為主,具有調洪調沙功能的東莊水庫,創造有利於渭河下遊衝刷的水沙條件,改善渭河河勢,配合三門峽水庫利用人造洪峰衝刷庫區泥沙,降低潼關水位高程。

(六)對12萬“二華夾槽”區群眾實施與三門峽庫區相同的移民安置政策

20世紀50年代後期,為了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共有40多萬庫區群眾進行了遷移,移民線以外的群眾則留在了當地,隻享受政策補貼。時至今日,相同洪水水位引發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當時的規定也應作相應的修改,對至今仍受庫區洪水威脅的華縣、華陰市12萬群眾,實行庫區移民安置政策,幫助他們遷往高處,實現安居樂業。調研組在實地考察時,去年嚴重受災的痕跡還依稀可見,災區百姓情緒激動,紛紛要求移民安置。

(七)適當前移製導線

在陝晉交界處,黃河河道隨著地勢逐漸平緩而變寬,出現了不少可利用的河灘地,兩岸在灘地利用問題上也隨之產生了一些糾紛。隨著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灘地利用有了更大空間,建議黃河管理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在適宜的河段適當前移西側製導線,存沙造地,恢複原有耕地,解決庫區移民返回後長期存在的缺地矛盾。

200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