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河流域自8月24日以來出現連續強降雨,使渭河各支流均同時出現大流量洪水。特別是涇河出現了26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入渭河後與渭河洪水重疊,加劇渭河洪水流量,使渭河出現了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渭河中下遊防洪、蓄洪、分洪工程少、規模小、調節能力弱,對於渭河這種季節性特點明顯的洪水不能進行有效攔蓄調節,加大了下遊防洪搶險的難度,加劇了下遊洪水發生的頻率、規模,導致下遊出現大災重災。
3.渭河泥沙含量大,下遊河寬水緩,加之受黃河水位頂托,河道、河槽、河灘泥沙淤積嚴重,河床和灘麵高程抬升。特別是三門峽水庫建成後,高水位運用,導致潼關高程比建庫前抬高5米,形成“攔門沙壩”,而且長期居高不下,洪水下泄受阻,頂托作用加劇,致使黃、渭、洛河所挾帶泥沙大量沉積,且淤積範圍不斷向上遊發展,淤積末端已上延至西安市灞河口以上,而在我市華縣華陰段已形成“地上河”,這是造成這次洪災的根本原因。據統計,潼關以上共淤積泥沙38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小北幹流21.7億立方米,渭河13.32億立方米,洛河3億立方米,從而改變了渭河下遊的河道特性和水流條件,現在的渭河下遊已成為三門峽水庫的蓄滯洪區和影響區。具體表現,一是潼關高程抬高了5.1米,洪水下泄不暢。二是河道比降變緩,由建庫前的1/2000變成現在的1不到,河道更加彎曲,水流不暢,洪水位持續抬升。三是主槽泄洪能力下降,建庫前5000立方米/秒洪水不出槽,現在800-1200立方米/秒水量即可漫灘行洪。四是幹支流河道均已變成地上河,支流河床高出兩岸灘地1.5-4米,渭河河床高出兩岸灘地2-4米,出險成災的幾率加大。近幾年來,渭河流域普遍出現幹旱現象,支流來水量較過去明顯減少,雨季豐水期渭河流量小、流速慢,對於河灘淤積泥沙衝刷拉泄作用減小。
4.渭河河床與河灘高程抬升,使我市境內的尤河、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羅紋河、羅夫河、柳葉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河入渭不暢,而渭河洪水倒灌現象加劇。此次“03·8”洪災就是由於渭河倒灌引發的。
5.渭河下遊河道寬,河道彎曲,淤積灘地麵積大,洪水進入我市下遊區域後,出現大量漫灘,流速驟減,加之臨河群眾在灘地開墾農田,種植了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阻礙了洪水排泄,延長了洪水過境時間,加劇了渭河對南山支流的倒灌。
6.渭河和南山支流堤防工程建設標準低,防洪能力差。特別是南山支流堤防工程建設標準僅為10-20年一遇,不具備對大洪水、特大洪水的抗禦能力。此次洪災中,渭河1、2、3號洪峰首尾相連,洪水在我市境內全線出槽漫灘,持續高水位緩慢演進,防護大堤和移民圍堤全線臨水,渭河大堤高水位段累計偎水356小時,導致渭河幹堤、南山支流堤防多處出險,其中重大險情10處。
7.搶險物料運送困難,搶險難度劇增。渭河洪峰經過我市期間,境內連續10多日出現中到大雨的降水過程。南山支流堤頂受雨水淋泡,泥濘不堪,行走困難,車輛不能通行。決口發生後,防汛撤退道路均中斷,搶險物料無法運送,隻能靠人背肩扛,根本無法滿足搶險需要,隻能眼看洪水源源不斷地湧入堤外,淹沒農田村莊房屋。9月9日21時左右,羅紋河西堤決口後,進入渭河大堤華縣石堤河至羅紋河段的唯一通道中斷,渭河大堤成為一座“孤島”。
四、災後重建工作安排
(一)妥善安置災民生活
災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堅持搶險和救災兩條線作戰,在全力抓好抗洪搶險的同時,迅速開展救災救濟工作。采取鼓勵災民投親靠友、村民對口安置、單位集中安置和搭建帳篷集中安置等四種形式及時安置災民,確保所有災民都得到較為妥善的安置。全市共轉移安置災民29.32萬人,其中,設立集中安置點148個,集中安置20.65萬人,初步解決了災民臨時住處。切實解決好災民生活困難。按照每10天1個周期,每人每天1斤口糧的標準向災民配發供應食物,建立了災區每日主要物資需求報告製度,及時調撥,保證每個災民有飯吃。市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緊急下撥500萬元救災資金和910萬元特大自然災害緊急救助資金。積極開展救濟工作。通過多種渠道,緊急調運救災物資,保證災民急需。全市共調撥麵粉167.39萬斤,食用油40萬斤,被褥5.92萬床,調運救災帳篷13790頂,臨時解決了群眾的穿衣、吃飯、住房問題。廣泛開展社會募捐。災情發生以後,我們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號召廣大市民、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給災區捐錢捐物,市級共接受各類捐款249.84萬元,麵粉341.4萬斤,衣物6.52萬件,棉被4.99萬床,鞋5636雙,藥品811件。為了確保災區不發生疫情,災民有病能及時醫治,省、市衛生係統向華縣、華陰、臨渭區派出了10支醫療防疫隊,其中省上3支,市上7支,在災民集中安置點日夜巡診,保證災民病有所醫,控製災區疫情發生。為了使災區學生早日開課,市教育局在詳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製定了災區就近供讀的方案,要求災民安置點學校克服各種困難,無條件接收災區學生,並免收一切費用。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臨時學校,使60%的學生恢複了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