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造成渭河下遊洪災的主要原因
一是潼關高程長期居高不下,2002年汛後達到328.78米的罕見高程,渭河下遊侵蝕基準麵抬升,河道比降大幅度減緩。華縣河段本次洪水前比降為1.93.二是泥沙淤積嚴重。2000年底,三門峽庫區淤積總量63億噸,潼關以上為48.4億噸,其中渭河下遊17.4億噸。淤積導致河道主槽萎縮,河床抬升,過洪能力減小,洪水位抬高。目前渭南以下主槽過洪能力僅1000-1200立方米/秒。三是堤防標準低、質量差。渭河大堤大部分建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群眾會戰,多次加高加厚,質量不一,隱患叢生。渭南以下12條南山支流設防標準遠低於幹流堤防,均為沙土築堤,支離破碎。渭河洪水倒灌支流形成倒灌洪水,長時間浸泡產生決口,等於降低了渭河大堤設防標準。四是淤積使渭河下遊幹支流均成為地上懸河,堤防臨背差普遍達到1.2-4.5米,決口後洪水傾瀉而下,流速快,衝刷強,增大了洪災損失。
當然,當地政府在巡堤查險及堵口準備方麵也有不足之處。
二、三門峽水庫基本情況
三門峽水庫是黃河中遊幹流上一座大型水庫。樞紐位於河南省陝縣(河右岸)和山西省平陸縣(河左岸)境內,控製黃河流域麵積688399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麵積752443平方公裏的91.49%,控製了黃河下遊從山(西)、陝(西)區間北幹流及涇、洛、渭河支流的兩個主要洪水來源區,並對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第三個洪水來源區發生的洪水起錯峰和補償調節作用,對黃河下遊淩汛起調蓄作用。
水庫樞紐於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0年9月15日建成蓄水,工程投資10.77億元。水庫設計最高水位340米,庫容162億立方米。樞紐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353米,最大壩高106米,壩頂全長713.2米,壩頂寬22.55-20.2米。
水庫於1960年9月15日開始蓄水運用,最高庫水位332.58米(1961年2月9日)。由於在水庫規劃設計的戰略思路和對黃河泥沙問題認識上的失誤,使水庫發生十分嚴重的淤積。1962年3月被迫改為滯洪排沙低水位運用,從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在335米高程以下庫容淤積損失32.71億立方米,占原庫容的50.3%。潼關站1000立方米/秒的水位於1962年3月抬高4.31米。渭河河口出現固定攔門沙,渭河下遊河道排洪能力迅速降低,兩岸地下水位抬高,沿岸浸沒處鹽堿化麵積增大,水庫淤積末端上延,若繼續發展,將威脅關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使水庫防洪效益受到影響。為減緩水庫淤積,1964年在北京由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治黃會議決定對樞紐進行第一期改建,增建兩洞四管。工程於1964年10月9日開工,分別於1967、1968年汛期投入運用。
水庫第一期改建完成後,泄流能力增大,對減緩庫區淤積有一定作用,但泄流排沙能力仍不足,1969年6月周恩來總理委托河南省委主持陝召開、晉、豫、魯四省會議,確定將樞紐進一步改建,改建原則是“在確保西安,確保下遊的前提下實現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徑流發電”。工程措施是確定打開原八個施工導流底孔,改為泄流排沙底孔,高程為280米。工程於1970年1月開始施工,邊改建邊投入運用,特別是底孔打開後采用敞泄運用,汛期產生溯源衝刷,潼關以下庫區淤積明顯減緩。330米庫容由1964年10月的22.1億立方米至1973年9月最大恢複到32.57億立方米,潼關高程到1973年汛後降為326.6米,較二期改建前下降了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