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彙報(1 / 3)

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經過不懈的努力,我省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農田灌溉、工業和城鄉供水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下麵就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陝西渭河流域概況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幹流全長818公裏,流域總麵積13.5萬平方公裏,其中我省境內全長502公裏,省內流域麵積6.75萬平方公裏(含涇河、北洛河)。陝西渭河流域,即通常所稱的關中地區,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依秦嶺,北至黃龍山、子午嶺,範圍包括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五市的大部分地區,總麵積5.06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土地麵積的25%。關中地區工業集中,城鎮密集,農業發達,旅遊資源豐富,是我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域。1999年全區人口215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0%,其中城鎮人口590萬人,農業人口1560萬人。全區工業總產值1243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6%。全區耕地麵積2630萬畝,占全省耕地麵積的52%;有效灌溉麵積1470萬畝,占全省有效灌溉麵積的75%。全年糧食總產量84.8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78%。果品總產量366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18%,居全國第二位。關中地區作為大西北的門戶和通向大西南的重要樞紐,具有較明顯的區位優勢,是國家經濟戰略重心向西部轉移的重要紐帶,在西部大開發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渭河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況

(一)水資源量

1.大氣降水

陝西渭河流域屬於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71毫米,具有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東部小,時空變化大的特點。南部秦嶺山區年降水大於800毫米,西部寶雞一帶,年降水量接近於700毫米,而北部、東部地區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在1951-2000年50年中,林家村站最大年降水956.3毫米,最小年降水408.7毫米,極值比為2.34,華縣站為2.92.從年內分配看,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連續最大四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5%,而12、1、2月三個月的降水量僅占全年的3%-8%。

林家村站多年平均降水量698毫米,20世紀90年代進入幹旱少雨期,特別是1994-1997年四年平均降水量僅為46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33%,比豐水的20世紀60年代平均值794毫米少41%。同期渭河上遊也處於幹旱少雨期,致使林家村站徑流量由多年平均21.8億立方米減少為7.3億立方米,減少了66%。

2.地表徑流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為60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45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徑流量24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6.04.從地區分布看,秦嶺山地年徑流深在600毫米以上,而關中盆地在100毫米以下,關中東部的大荔、蒲城、合陽等地,河流稀少,年徑流量多在50毫米以下,為低產流區。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實測入境水量為43.4億立方米,其中渭河入境水量20.6億立方米,涇河入境水量14.6億立方米,北洛河入境水量8.2億立方米。渭河關中地區自產徑流量與入境徑流量之和為103.4億立方米。由潼關站實測的渭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88.3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

我省渭河流域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38億立方米,山丘區15.6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重複量為4.9億立方米。經評價,渭河流域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為31.6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可開采量30.5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渭河漫灘、階地及黃土塬區;山丘區地下水可開采量1.1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渭河寶雞峽以上的山區川道及渭北鹹潼區間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另外,渭河沿岸傍河水激發補給的可開采量4億立方米、渭北岩溶水可開采量2.9億立方米。

4.水資源總量及其主要特征

渭河流域的水資源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人均、畝均水量少。

渭河流域作為我省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量隻有38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水平的1/8;畝均占有水資源量隻有25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6,即使按河川徑流總量103.4億立方米計算,關中人均水資源也僅有480立方米,比我國確定的極度缺水線500立方米還要低,和我國北方水資源最貧乏的海灤河流域相差無幾,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

二是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渭河年徑流的50%-70%集中於7-10月四個月,並多以洪水出現,很難利用。而3-6月農作物最需水的季節僅有20%的水量,來水量與需水過程極不協調。渭河林家村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8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48.8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徑流量4.02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12.14,其極值比遠遠大於年降水的極值比,渭河華縣站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也達到11.15.

從渭河50年的係列資料分析,渭河及其支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年徑流量總體上呈遞減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渭河及其各支流實測年徑流量均銳減至最低值,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渭河、千河減少量達50%以上,涇河、北洛河也分別減少了25.3%和18.15%。

三是河流含沙量大,開發利用困難。

渭河水係,除秦嶺北麓支流外,都是多泥沙河流,其中以涇河、洛河含沙量最大。渭河、涇河、洛河多年平均輸沙量分別為1.27億噸、2.47億噸和0.84億噸。河水一般含沙量為每立方米150公斤左右,最多可達每立方米700公斤。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麵影響開發利用,另一方麵也易造成水庫、渠道淤積,直接影響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使用壽命。位於千河上的馮家山水庫,總庫容為3.89億立方米,建庫運行30年來,共淤積庫容8000萬立方米,約占總庫容的20%,平均每年淤積近200萬立方米。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供水狀況

我省渭河流域現狀實際供水量為51.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1.1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41%,其中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現狀實供水量分別為6億立方米、9.8億立方米、5.2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30.3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59%,其中自備水源井供水12.9億立方米。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相比,供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表水供水量由1980年占總供水量的67%下降到目前的41%。地下水供水量由1980年占總供水量的33%,上升到目前的59%。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地表水供水工程年久失修,供水能力衰減,農民大量開采地下水灌溉所造成的。另外,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也需大量地開采地下水。

2.用水狀況

在總用水量51.5億立方米中,工業用水10.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0.7%;城市生活用水7.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4.2%;農田灌溉及農村生活用水32.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2.4%;環境及其他用水1.4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7%。從用水結構看,工業用水在1980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僅為11.7%,現狀比過去上升了9個百分點;而農業用水1980年占總用量的77%,現狀比過去下降了14.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用水也比20世紀80年代有較大增加。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關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從用水水平來看,農田灌溉定額平均為每畝330立方米,與1980年每畝450立方米相比,降低幅度為25%-35%;與全國畝均用水量488立方米、黃河流域畝均用水量486立方米相比,也是比較低的。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90立方米,較1991年的420立方米有大幅度的降低,與全國平均用水水平相當;水的重複利用率由20世紀80年代的30%提高到目前的40%左右。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由20世紀80年代的人均80-90升提高到目前的120-130升,但仍遠低於全國人均222升的用水水平。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供需矛盾突出,缺水依然嚴重

據分析,渭河關中地區現狀中等幹旱年缺水量12.8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7.6%。位於渭北、涇東的關中東部現代化農業基地是我省糧、棉、油主產區,現狀缺水6.2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4.渭河沿岸城鎮供水形勢也十分嚴峻,現有6個城市和34個縣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水問題,日缺水量達到53萬立方米。其主要原因,一是供水能力增加緩慢,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我省渭河流域,在20世紀80年代初各類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為51億立方米,目前供水能力為60億立方米,20年增加了9億立方米,年供水量增長率僅0.82%,遠跟不上需水的增長速度。而且增加的供水量主要是地下水,地表水增加的很少。20年地下水增加了8.5億立方米,地表水僅增加0.5億立方米。在涇、洛、渭等較大河流上,至今沒有一座控製性蓄水工程,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二是現有水利工程老化,實際供水量下降。與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地表水供水量減少6億多立方米,其中涇惠渠年供水量由原來的4億立方米減少為2億立方米,寶雞峽年供水量也由原來的8億立方米減少為6億立方米。三是開發潛力十分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經測算,渭河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為62.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30.8億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31.7億立方米。目前,渭河關中地區中等幹旱年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程度已達30%,其中鹹陽、渭南、銅川已高達44%-64%,地表水的開發潛力已經不大,最多也隻能開發10億立方米,開發條件也愈來愈困難。全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已達到83%,其中西安、鹹陽已高達88%-92%,局部地區超采嚴重,地下水的開采潛力也非常有限。今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的改善,需水量將大幅度增加,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預計“十五”以後,關中若不增加區外調水,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改善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2.水質惡化,汙染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製

隨著關中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排入渭河的廢、汙水也日益劇增。不僅汙染了河水,給沿岸人民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同時,也減少了渭河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20世紀80年代初渭河接納的廢汙水總量為4.65億噸,而目前已達到6.2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億噸,生活汙水3.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萬噸。渭河每年接納全省78%的工業廢水和86%生活汙水,每年有4.46萬噸重金屬和10.75萬噸COD進入渭河幹支流,使渭河呈現有機型汙染,淨化難度很大。據測定,寶雞市區以下,渭河幹流的多數河段均屬Ⅳ類、Ⅴ類水質,部分河段屬超Ⅴ類水質,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目前,城市廢汙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工業廢水基本由企業分散處理。城市生活汙水,由於資金問題,沿渭河近20個城鎮僅西安有2座汙水處理廠投入運行,生活汙水處理率還不到15%。20世紀90年代以來,渭河處於枯水年份,河道基流銳減,而用水又年年增加,使河道稀釋自淨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渭河的水資源短缺,加深了水汙染的程度,而水汙染的擴大又加重了水資源的衰竭,解決供水和治理汙染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兩大難題。

3.地下水超采,環境地質問題突出

我省渭河流域地下水開發程度高,致使地下水超采,環境地質問題突出。據統計,我省渭河流域超采區麵積已達2590平方公裏,其中嚴重超采區麵積也達656平方公裏。西安、鹹陽等沿渭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地麵沉降和地裂縫。西安市超采區麵積已達470多平方公裏,東南郊地下水位埋深由30米下降到50-80米,最深達137米,已形成了灃、灞、渭、皂等五個較大下降漏鬥。市區地麵下沉162平方公裏,出現地裂縫13條,裂縫總長度55.2公裏,使2000餘座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涇惠渠、蒲富等灌區因淺層地下水過量開采,潛水地下水位與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下降區麵積已達7000平方公裏。馳名中外的臨潼華清池和驪山風景區因地下熱水超采,華清池溫泉已不再噴水,驪山景觀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