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整治工程重點項目簡介(2 / 3)

攔河壩采用重力式漿砌石溢流低壩,壩頂全長85米,壩頂寬4米,溢流壩段最大壩高21.3米。

衝沙閘緊靠溢流壩段左(南)側,設2孔帶胸牆的矩形槽式衝沙閘,每個孔口尺寸為2×2米,兩孔衝沙閘的泄流能力為49立方米/秒。

進水閘設於衝刷閘左側,為帶胸牆的矩形槽式1孔,孔口尺寸3×3米,設計引水流量13.5立方米/秒。

引水工程由輸水明渠和輸水隧洞組成。

輸水明渠全長610米,設計過水流量13.5立方米/秒,渠道比降1/1500,渠道斷麵為梯形,底寬2.8米,渠深3.1米,設計水深2.6米。

輸水隧洞全長19.71公裏,最大過水流量13.5立方米/秒,無壓自流輸水,城門洞型,斷麵寬2.8米、高3.2米,設計水深2.5米,流速2米/秒。

(四)工程投資

引紅濟石調水工程投資4.72億元。

(五)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後,年均可調水量1.2億立方米,不但可給隴海鐵路沿線的西安、鹹陽等城市供水,還可增加渭河中下遊生態環境用水,為渭河流域綜合治理作出貢獻。

(六)前期工作情況

完成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

六、引洮入渭調水工程簡介

(一)工程位置

洮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青海、甘肅兩省交界的西傾山北麓,於劉家峽水庫彙入黃河,全長673公裏,流域麵積2.55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直到目前還沒有大的開發利用項目,沿洮兩岸僅有小型灌溉和發電工程,年用水量僅4.8億立方米,徑流利用率僅9%。根據甘肅省的規劃,2020年從洮河取水將達到6.2億立方米,屆時,徑流利用率也僅為11%,尚有餘水可調入渭河。該工程引水口在甘肅省岷縣縣城附近的洮河幹流,出口在甘肅省漳縣菜子川,彙入渭河支流沙榜河。

(二)建設的必要性和工程任務

渭河中下遊,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需水量逐年增加,而上遊來水量逐年減少,加之水汙染使關中地區水供需矛盾日趨尖銳。洮河流域麵積2.55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53億立方米,流量穩定,含沙量極小。為了滿足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用水,並為西線南水北調工程積累經驗,先期實施引洮入渭工程,可以解決甘肅省天水市等沿渭地區的用水問題。該工程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關中地區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網絡,直接引用,迅速發揮效益,還可以充分利用寶雞峽渠首水庫、灌區四庫和擬建的渭河支流通關河、小水河、六川河水庫共8.7億立方米庫容進行調蓄。作為關中的“水龍頭”,早日建設引洮入渭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工程規模和建設內容

經初步查勘,擬向渭河調水10億立方米,調水線路有以下幾條:

1.在岷縣縣城以上,洮河幹流建設西寧莊水庫引水。規劃砼重力壩高67米,總庫容2.34億立方米,壩址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34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461.3米,引水高程2440米,沿洮河右岸經30公裏明渠至岷縣東,從納納河進洞,再經20公裏隧洞於漳縣萊子川彙入渭河支流沙榜河。

2.由岷縣以下紅河區間築低壩引水,引水高程2288米,經24公裏隧洞,於漳縣菜子川引入渭河支流沙榜河,亦可在上遊西寧莊建庫調節。

3.由九甸峽水庫庫區拉麻坪引水,引水高程2159米,經40公裏隧洞於殪虎橋西支溝入渭河支流漳河。

4.由甘肅引洮總幹渠七號洞引水,彙入渭河上遊支流,為此,需擴大原規劃的甘肅引洮總幹渠3#-7#五座隧洞及過溝建築物,隧洞直徑由原來的4.8米擴大到8.3米。

上述引洮入渭的四條線路中,由岷縣以下紅河區間築低壩引水,樞紐工程簡單,引水線路短,隧洞長僅24公裏,易於實施。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引洮入渭的設想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專家提出,陝、甘兩省曾經做過多次查勘,進入21世紀,甘肅省完成了引洮入渭工程項目建議書(待批),水利部和黃委會今年又安排了引洮入渭規劃研究,黃委會和陝、甘兩省正在組織技術力量加緊工作,今年10月底就可完成規劃研究報告和專題報告。

七、引嘉濟渭調水工程簡介

(一)工程位置

設想從鳳縣、陝甘省界、略陽縣嘉陵江幹流上三處調水,穿越秦嶺入渭河支流清薑河後流入渭河幹流寶雞峽。

(二)建設的必要性和工程任務

渭河中下遊,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需水量逐年增加,而上遊來水逐年減少,加上水汙染不斷加劇,使關中地區水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嘉陵江鳳縣及鳳縣與省界處多年平均徑流分別為4.7億立方米、6.6億立方米,略陽以上為39.7億立方米,出陝入川徑流量約90億立方米,水量豐富。為了滿足關中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用水,改變我省水資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的局麵,建設引嘉濟渭工程十分必要。

(三)工程建設主要內容

初步設想有三個方案,分別從寶雞市鳳縣、陝甘交界(鳳縣)、略陽縣三處調水,調水線路長度分別為90公裏、95公裏、205公裏;年可調水分別為2億立方米、2.7億立方米、5億立方米;因調水地點海拔高程低,三處均需抽水,其揚程分別為400米、435米、740米,跨越秦嶺的隧洞長10.5公裏,若降低抽水揚程100米,越秦嶺隧洞長為40公裏。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省組織專家曾對該工程進行查勘,提出查勘報告,2000年又安排了省內南水北調規劃,規劃報告今年底可以完成。

八、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簡介

(一)工程位置

在漢江幹流洋縣黃金峽建設水利樞紐,從440米高程引水,再揚水400米,沿金水河而上,穿椒溪河、跨秦嶺入渭河支流黑河。

(二)建設的必要性和工程任務

渭河中下遊的關中地區,經濟社會比較發達,集中了全省人口的60%、工農業總產值的73%、灌溉麵積的86%,但水資源僅占全省的17.6%,人均水資源隻有380立方米、耕地畝均250立方米,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8和1/6.漢江幹流黃金峽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1億立方米,從漢江幹流調用12億立方米左右水量,僅占漢江黃金峽多年平均水量的14.8%,對下遊出省水量246億立方米來說,僅占4.8%。引漢濟渭同引黃入晉抽水揚程670米,引水隧洞長200公裏(其中單洞最長43.5公裏),年抽水12億立方米的規模相比,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因此,為了改變我省水資源南多北少的格局,扭轉關中日益嚴重的缺水局麵,建設引漢濟渭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工程規模和主要建設內容

從擬建的漢江黃金峽樞紐引水,建抽水站,揚程400米,抽水站裝機20萬千瓦;引水線路全長79公裏,其中穿越秦嶺的隧洞39公裏;隧洞出口高程805.7米,彙入西安黑河上遊。出口水位高出黑河水庫壩頂600米高程205米,充分利用這一高差,可建電站裝機6萬千瓦,以補償高揚程抽水費用。

遠期,引漢濟渭還可與引嘉濟漢相結合,向渭河調水。引嘉濟漢工程需要修4公裏引水明渠,再建29公裏隧洞,將水引入漢江上遊支流沮水後再聯合向渭河調水。

(四)前期工作情況

1993年完成了《陝西省南水北調查勘報告》,提出了7條調水線路,16個調水點。1997年初完成了《兩江(嘉陵江、漢江)聯合調水初步方案意見》,同年7月又完成《引嘉入漢調水工程初步規劃報告》,2000年又安排編製《陝西省內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和《兩江(嘉陵江、漢江)聯合調水入渭工程規劃》,該規劃報告年底內可以完成。

九、渭南市南山支流防洪綜合治理工程簡介

(一)工程位置

南山支流綜合治理區,位於三門峽庫區以南到秦嶺北麓,即渭南市內東至潼關東桐峪,西至臨渭區尤河,南以秦嶺為界,北以老西潼公路為界的區域。

(二)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務

南山支流綜合治理區,是我省關中東部工農業發達地區,人口稠密,農業高產,工商企業連片,但由於三門峽水庫的淤積,渭河倒灌頂托,13條支流入渭受阻,導致支流河床抬高,臨背差逐年增大,兩岸常常決堤成災,不僅給當地群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威脅支流兩岸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隴海鐵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國道和區內50萬人民生命安全,是渭南市防洪保安的重中之重。因此盡可能在各支流上遊修建水庫,攔滯洪水,削減洪峰是保證下遊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減輕三門峽庫區防洪壓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對南山支流進行綜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工程規模和主要建設內容

該工程包括對1座中型水庫(尤河水庫)、8座小(一)型水庫(即大峪、蒲峪、小夫峪、橋峪、箭峪、小華山、吉家河、魚化屯)、2座小(二)型水庫(構峪、列斜溝)的除險加固;並擬新建10座水庫(即澗峪、石堤、方山、羅夫、甕峪、仙峪、黃南峪、杜峪、潼峪、東桐峪);完成支流護岸17.7公裏,堤防護坡6.2公裏,堤防培厚加固30.88公裏,新修堤防17.47公裏,新修防汛道路36.78公裏,河道清淤清障61.5公裏,以及與其配套的附屬和管理工程等。此外設立南山支流暴雨洪水測報係統和通訊係統。

(四)投資估算

該綜合治理工程估算總投資11.96億元。其中病庫除險加固2.08億元,新建水庫7.14億元,堤防護岸、護坡0.91億元,防汛道路0.22億元,河道清障0.35億元,其他1.26億元。

該項目總工期5年。

(五)工程效益

該工程建成後可使治理區洪水得到攔滯、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年可產生防洪效益近4000萬元。新建水庫10座,年可供水5600萬立方米。已成水庫除險後,新增供水能力1667萬立方米,共計7267萬立方米,供水效益年達5232萬元。新增灌溉麵積9.29萬畝,恢複灌溉麵積7.35萬畝,年產生灌溉效益3300萬元。綜上所述,該工程效益顯著,應盡早實施。

(六)前期工作情況

該綜合治理項目治理規劃2001年3月已經完成,並經省水利廳審查,目前個別單項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期設想均已完成。

十、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簡介

(一)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我省現有寶雞峽、涇惠渠、交口抽渭、石頭河、桃曲坡、馮家山、洛惠渠、東雷一期抽黃、石門、石堡川等11個大型灌區,其中10個集中在關中平原,唯石門灌區位於陝南漢中盆地。這些灌區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光照資源充足,灌溉條件便利,是我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也是陝西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區;土地麵積不到全省的1/20,耕地麵積和人口占全省的1/4,灌溉麵積約為全省有效灌溉麵積的1/2,灌區運行狀況直接關係著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

在我省大型灌區中,共有大中型水庫11座,總庫容11.4億立方米;抽水泵站669處,總裝機容量25.15萬千瓦;幹支渠420條,總長度4181公裏,其中已襯砌長度2602公裏;渠係建築物29319座,設施灌溉麵積1033萬畝。由於種種原因,其中有93萬畝麵積尚未配套齊全,現有灌溉麵積940萬畝。這些灌區由於建成投運曆時較長,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機械設備陳舊、運行效率低下等問題,製水成本較高,水價又不能及時到位,不但造成水資源浪費,加重了灌區群眾負擔,且不利於灌區正常運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灌區內各行業需水量將會進一步增加,要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行以節水為中心的灌區續建配套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