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人民幣彙率市場化問題
宏觀經濟
作者:姚金傑
【摘要】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阻擋,我國的經濟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兩者之間的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彙率市場化也成為了人們關心的重要問題。如何在彙率製度改革中做好彙率市場化工作,促進我國經濟穩定發展,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人民幣 彙率 市場化
所謂人民幣彙率市場化,就是指人民幣與外彙的兌換比率,由外彙市場上外彙(或人民幣)的供給和需求關係決定。如果外彙的供給小於對外彙的需求,則外彙彙率上浮,人民幣彙率下浮;反之,則外彙彙率下浮,人民幣彙率上浮。人民幣彙率市場化是一種雙刃劍,用好了,則利國利民;運用不好,則將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負麵影響,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所以,我國為了確保國內經濟安全,保證經濟穩定發展,必須要逐漸進行彙率市場化改革,並且還要通過盤活經濟體、提高風險監管能力來實現人民幣彙率市場化。
一、強化外彙交易主體獨立性
自由而健全的外彙交易市場是我國人民幣市場化的重點。我國的外彙交易中心成立於1994年,當時隻有經過央行和外彙管理局審查通過的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才能再次進行交易,不過市場交易隻限於少數銀行的小額拆借。2005年以後,我國才出現了銀行間外彙市場上的外幣買賣業務,其業務額度被央行作了具體的限定。而今,央行、商業銀行、證券經營人、外彙供求者等是我國外彙市場的主要交易主體。政府和國企通過央行進行外彙交易,央行幹預外彙買賣,央行以其重大的影響力成為了外彙市場的重要主體,並對其他外彙交易者進行政策管控。人民幣彙率的固定是源於央行嚴格地、小範圍地控製著人民幣彙率的波動。2012年以後,央行開始嚴格研製外彙交易市場即期人民幣交易價格浮動,市場貨幣供需沒有在外彙市場價格中得到真實的體現。所以,我國不應該再嚴格限製交易主體的進場資格,而是要支持外彙持有者進場交易,讓進出口企業豐富投資交易形式。允許持有外彙的微觀經濟主體資源處置外彙,通過市場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並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監督外彙市場。如果外彙市場比較成熟,那麼該市場會出現很多交易主體,監管部門必須用相關的監管製度去確保自由交易的合法進行,打擊有違公平的交易行為。[1]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監管政策或在製度形成後,管理者必須要依法辦事、照章執行。健全的外彙市場是我國彙率市場化形成的重要條件。另外,要鼓勵人民幣進入國際貨幣市場,循序漸進地讓國際資本進入我國市場,開放彙率管製,允許人民幣在國家貨幣市場交易。
二、加強人民幣彙率的變動
彙率由市場自主決定是人民幣彙率市場化的標誌。增加一攬子中的貨幣種類,降低美元比重,不要讓人民幣因為少數外幣也受大範圍影響,引導貨幣一籃子的貨幣權重,讓人民幣逐漸國際化,在一定範圍中允許人民幣波動,使其盡量向市場自主決定程度靠攏。過去,央行是作為市場參與者,而不是市場監督者去幹預市場,使得市場供求價格關係比較亂,直接性的經濟敢於增加了宏觀經濟風險,央行的每項政策都會深刻影響我國整個銀行業的變動,並對國家經濟體中的投資消費產生重要影響。央行在外彙市場上通過製定外彙交易政策並代表國企實施外彙交易,這種人為的交易及政策製定使得外彙市場價格會因為人為主觀因素而無法真正體現出市場調節的作用,幹擾了外彙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對實體經濟有較大影響。所以,央行不應該成為外彙市場參與者,而是應該有計劃地放寬人民幣彙率浮動浮動的限製,甚至最終將該限製取消,然後製定公平、自由的交易政策。另外,要科學地考量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交易風險,製定相關解決方案,讓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交易市場能夠安全地實施交易。[2]當前,人民幣彙率正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我國的外資進入門檻限製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嚴格,人民幣彙率在投機資本中的升值預期和貶值預期變得不再確定,人民幣彙率彈性變得更大,由此出現一些金融風險,致使投機性資本的流入和流出量很多。我國資本要想對風險有更強的抵抗能力,那麼就應該在外彙市場中讓市場供求關係去選擇各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