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正史中關於董鄂妃是怎麼記載的呢?董鄂氏,世稱董鄂妃,出生於1639年,去世於1660年9月23日,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順治帝貞妃的族姐。
董鄂妃順治十三年(1656年)入宮,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一個月後,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晉封她為皇貴妃,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很罕見。並頒詔天下曰:
谘爾董鄂氏、敏慧夙成。謙恭有度。椒塗敷秀。弘昭四德之修。蘭殿承芬。允佐二南之化。茲仰承懿命立爾為皇貴妃。
董鄂妃進宮後,三千寵愛集於一身,順治帝把董鄂妃當成寶了。董鄂妃也確實很愛順治,兩個人在一塊兒不長時間,這董鄂妃就給皇上生了一個皇子。可是,董鄂妃這邊順暢了,宮裏頭就有很多人看不慣她了,就覺得這皇上有點兒不務正業。尤其是孝莊太後,覺得自己兒子怎麼這樣呢,迷上這麼一個狐媚女人。因此,孝莊太後不給董鄂妃好臉色,其他妃子也不待見她。董鄂妃是一個處事很積極的人,大夥兒不給她好臉不要緊,她決定用自己的一腔熱忱化解各位胸中之冰雪,很努力地維持人際關係。本來,董鄂妃生完孩子身子骨就不好,一聽說孝莊太後偶感風寒,就跑到孝莊跟前伺候去,伺候了孝莊十天半個月,晚上都不睡覺地在旁邊伺候,就想跟孝莊把關係搞好。結果這麼一弄,她身子就弱了,而孩子也倒了黴,出生之後沒三個月就染上了天花。那時候天花是不治之症,這孩子就死了。這可把順治疼壞了,順治是準備把這孩子立為太子的,死了都給追封為和碩親王。董鄂妃受這打擊,再加上董鄂妃跟孩子近,也染上天花了,當時就一病不起,病情日漸嚴重。
這時候順治更沒心理朝政了,心想大清愛怎麼著就怎麼著,他也不管了,一心隻想讓他的愛妃身體好起來。順治帝信佛,他就找精神寄托。這時候有個有名的和尚叫玉林通琇,被順治帝給請進宮裏來了。這玉林通琇帶倆徒弟,一個叫茹溪森,一個叫木成明。這名字怎麼有木字,這個玉林通琇名字裏有兩個木,茹溪森有三個木,木成明有一個木,這一拔跟著木字都有關係。玉林通琇帶著倆徒弟進了宮,就這麼著三個和尚天天圍在順治帝身邊講佛法,然後在董鄂妃麵前念經。順治帝在這個時候更加迷戀佛法了,自己甚至披上袈裟跟著念經。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念經是治不好病的,因此,沒過多長時間,董鄂妃就死了。這個時候順治萬念俱灰,覺得塵世間沒什麼可依戀了,就想出家。出家時順治帝讓茹溪森給他剃度,茹溪森要給他剃度的時候,消息傳到孝莊耳朵裏去了。孝莊一看這可不行,皇上剃度出家,那天下不得大亂啊!所以她趕緊把這玉林通琇給找來,就是茹溪森的師父,孝莊讓玉林通琇收拾自己這惡徒,不能讓他勸皇上出家。
玉林通琇來了之後,就把自己的不孝弟子架到一個柴火堆上,說要把這惡僧燒死。許多書裏麵都說茹溪森被燒死了,電視裏也是這麼演的,實際上並沒有被燒死。原來,順治一聽茹溪森師父因為給他剃度的事情要被他母親孝莊太後燒死,覺得這不行,於是就跟孝莊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這是大師,答應孝莊不剃度,不出家了,來換回茹溪森一命。所以說曆史上真實的順治沒出家——他是打算出家,但是沒出成功。
董鄂妃去世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順治帝諭禮部:
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後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後,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也就是說,董鄂妃去世後,被順治帝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此外,順治還因董鄂妃去世而輟朝四個月。按照禮製,皇後去世,應輟朝五天,而輟朝四個月這樣的禮儀在整個清朝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順治帝還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他自己還親自動筆撰寫了《孝獻皇後行狀》,以為追悼。
可以說,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是一個沉重打擊。轉過年,也就是董鄂妃死後第二年,順治也染上天花沒治好,去世了,年僅24歲。有人會說,你說順治帝是得天花去世的,有證據嗎?《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
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這十來個字記錄這事太簡單了,於是大家就懷疑怎麼會是這麼回事兒呢?而且順治帝死後,奇怪的是並沒有土葬,而是由茹溪森和玉林通琇師徒倆給他念經,火葬了。這個可奇怪了,為什麼?曆代皇帝按祖製沒有火葬的——火葬在過去往往是有特殊情況才實行,大多數都是土葬,得有棺材保持全屍,一把火燒了這麼做的往往是番外之人。所以有人說順治雖然沒出家,其實是按出家人的待遇來的。
又有人問這順治是得天花而死,有什麼證據?有的大臣留下了這方麵的文字資料,當時清廷發出詔令來,不讓北京城裏人提什麼點燈、炒豆子,什麼燒水這些,這都是得了天花人家裏特忌諱的,所以當時有人通過這些蛛絲馬跡斷定順治可能是得天花死的。而且他火化的這一段,在玉林通琇和茹溪森留下來的文字記錄裏頭有,所以說,順治是死於天花更加令人信服。
既然是這樣,有人奇怪了,為什麼還流傳順治出家五台山的傳說?康熙在位的時候怎麼5次去五台山呢?這裏頭有些有意思的地方,首先康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才去的五台山。要是順治帝真在那兒出家他早就去了,何必那時候才去呢?而且他去五台山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是和西藏、蒙古那邊修好。另外一點,之所以前麵我們說董鄂妃的孩子、董鄂妃,再加上順治三個人都是得天花死的,這是有證據的。這證據就是康熙繼位。眾所周知,康熙是三阿哥,他前麵有個二阿哥,身體很健康,怎麼能輪到他當皇帝呢?這是因為天花是傳染的,這不那小孩兒傳染給董鄂妃,董鄂妃傳染給順治,結果造成一連串的死亡。孝莊作為主事之人就琢磨了,他們離得這麼近,萬一宮裏頭有人得天花很可能每個人都被傳染上,傳染之後就得死!別人也就罷了,皇上傳染之後皇上死,隔三岔五就換個皇上,這不是要天下大亂了嗎?所以首先得保證皇上沒染上天花,或者說有抵抗力,這麼一想,康熙就嶄露頭角了。愛新覺羅·玄燁小的時候得過天花,而且居然沒死,這在當時是小概率事件。因為康熙得過天花沒死,他有抵抗力,就不會再因為得上天花而死亡。在清代的時候大家已經有這個醫學常識了。孝莊一看這些活著的皇子除了康熙誰都沒得過天花——隻要傳染上就得死,於是就欽定康熙為繼承人。這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總而言之,順治其實是沒有出家的。有人說這能當史實聽嗎?我就是這麼一說,大家也就這麼一聽。因為曆史發生的事現代人想把它完全弄清楚是很難的,我們隻能根據曆史的蛛絲馬跡,結合常識推測得出結論。大家不要拿它來當史實聽,可也不能完全當故事聽。按這個思路,我們在學習曆史的時候可能就會多出很多樂趣——因為推演曆史本身也是在大家的頭腦裏頭加深曆史印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這一節就當給大家講了一種結合常識推演曆史的方法。
雍正即位之謎
現在的國產電視劇都有個毛病,就是喜歡“跟風”。在這種跟風下,有一個曆史人物頻繁地出現在電視劇裏麵,例如《宮鎖珠簾》《宮鎖心玉》《甄嬛傳》等,裏麵都有這個人物。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風靡一時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主角雍正皇帝。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四爺很忙”。這一節,我們就來講講“異常繁忙”的“四爺”——雍正皇帝。
曆朝曆代的皇帝登基都是光明正大的一件事,要事先昭告天下,就是圖個名正言順。可是,唯獨雍正皇帝,雖說他也是在康熙帝死了之後才繼承的皇位,但是這個過程到底是“名正言順”還是“謀朝篡位”,到現在還有人議論紛紛,說這裏頭有事兒,說雍正不是合法地接替康熙的。因此,這也是清朝留下來諸多疑案當中的一個。現在,我們就先來說說雍正帝的登基之謎。
這些人最大的非議是什麼呢?原來有人說康熙的遺詔有問題。康熙臨死前立下遺詔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胤禛,但是有人恰恰懷疑這個遺詔有問題。有人說,遺詔上寫的本來是傳位給十四皇子的,而雍正是四皇子,把這個十四皇子的“十”字,上添一橫底下添一勾就變成“傳位於四皇子”了,所以雍正就等於是假冒他爹的遺詔上位的。還有的人說,雍正這個人特別卑劣,給他父親康熙帝喝了一碗參湯,結果康熙一喝就給毒死了——雍正這不是在殺害自己父親嗎?這等於是篡位啊!所以人們才對雍正獲得權力的合法性提出了很多質疑。不過,如果這些質疑真的存在,那麼它一定多多少少都能找出點兒根據來。眾人懷疑雍正帝皇位來曆不正的根據何在呢?這就需要我們把這段曆史簡單地給大家還原一下。
那些認為雍正帝繼位不合法的根據就在於政權更替的不合法性,就是說雍正繼位不符合合法的程序。那麼,清朝皇帝即位大致是什麼程序呢?康熙在位時,他要在諸多的皇子當中選擇一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人選,後來感覺自己健在的日子不多了,得留個遺囑,於是就寫下遺詔。寫完以後把遺詔放在一個小匣子裏,大臣手裏有一份,還有一份擱到光明正大牌匾後頭,等到康熙帝一死,人們就把牌匾後頭的遺詔拿下來,跟大臣手裏的那一份對比一下,如果兩份一樣,就把皇位傳給遺詔上寫的人。這是清朝皇位繼承的合法程序。可是康熙臨終那天很有意思:當時他把身邊所有的人都趕走了,大臣不讓跟著,後宮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也都走開,在康熙身邊的隻有太監。所以,當康熙歸天的時候,身邊的太監一看嚇壞了,這可怎麼辦啊?得趕緊找人。找誰呢?離這兒最近的就是康熙的護衛,也就是康熙身邊的步兵統領隆科多。太監找到隆科多,隆科多趕緊把這事接管下來了。可是,他接管下來後很奇怪,密不發喪,然後讓人找四皇子胤禛,就是我們說的雍正帝,找他秘密進宮,隔了7天以後才拿出皇帝的詔書,說康熙爺留下遺詔傳位給四皇子胤禛。
因此,大家都說這個過程程序不對,大家都在質疑隆科多為什麼要這麼幹,為什麼就不能明明白白說出來。所以有人懷疑這裏頭有事兒。主要猜疑點在哪兒呢?就是傳位給誰。人們都說詔書上漢文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如果是這個字樣的話,有人說在“十”字上麵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變成“傳位於四皇子”了,這樣一來,不就成了四阿哥頂替了十四弟嗎?本來康熙想把皇位給十四阿哥,結果讓四阿哥給篡位了。當然,這個說法我們現在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它完全站不住腳。為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根據:第一,按照清朝行文慣例,遺詔上並不能寫成“傳位十四皇子”,而應該是“傳位於皇十四子”。也就是說,不叫十四皇子,而是皇十四子,這樣的話,再把“十”改成“於”那就不對了,因為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這是不通的,這種說法跟當時的行文慣例行不通。第二,大家都以為“十”字上加一橫、下加一勾變成“於”字,這也不對。因為繁體字的那個“於”字不這麼寫,而是這個“於”字。話說雍正帝就算有本事弄成其他的“於”,但是把這個“十”改成這個“於”,繁體字差別太大,恐怕是改不了的。所以,從這兩點就說明了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還有,這個詔書剛才我們說了,是一式兩份。而且除了一式兩份外,每一份都由三種文字寫成,分別是漢文、滿文和蒙古文字。就算漢字這一塊成功改成了“傳位於四皇子”,可是這滿文和蒙文怎麼改呀?那文字是拐彎的,沒法改。王公大臣們一對比就能對出破綻,所以這個詔書寫的是傳位給四皇子是沒錯的,是沒有問題的。
那好,現在解決了繼位是否合法的問題,現在,我們來看康熙怎麼就突然死了呢?有人說雍正敬一碗參湯以表孝心,說康熙帝喝完湯中毒死了。其實,這也不合曆史規律。首先,給皇上敬參湯,包括兒子直接給敬參湯,皇上都不會直接喝。皇上旁邊有太監也有宮女,無論進獻任何食物,這些宮女、太監們都得先嚐一下,確定沒事了皇上才能喝。所以,四阿哥胤禛想進獻一碗參湯,讓皇上直接就喝了,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事。再者,康熙對藥學很有研究,他在生前不止一次提到過,說人參雖然大補但是不適合北方人,因此康熙一生基本沒怎麼喝參湯。怎麼到這歲數了接一碗參湯就喝呢?所以,說雍正獻一碗參湯就把自個兒親爹害死的事是很不靠譜的。
有人說既然這些事情這麼不靠譜,怎麼關於這些事的傳聞到現在還有呢?甚至不少的稗官野史都有鼻子有眼地說雍正是怎麼怎麼害康熙的,是如何篡位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裏也有個特殊的曆史背景。雍正年間有一個讀書人叫曾靜,這個人想走仕途,結果沒走成功,科舉沒考上,就中了個秀才。所以,這個人自己心裏頭就不舒服。人心裏頭不舒服他就容易思維混亂,就開始琢磨別的事。當聽說雍正登基好像不合法的時候,這個曾靜一想沒準真是這樣,於是就這麼在底下宣傳,甚至還想把雍正乃至整個清朝給推翻。
雍正這時候也聽說民間包括朝野之上在傳他皇位繼承來路不正,說他篡改詔書,還可能害了先皇,他也很窩火。結果派人一查,發現這個讀書人在這兒說他的罪過,什麼殺父、弑兄、逼母,最後又貪財、篡權,什麼沉湎於酒色,反正給雍正羅列了十大罪狀。雍正火上來了。他也是一根筋,就把曾靜叫來。他在辦公地方設兩個桌子,自己坐在高桌這兒,對麵是個低矮的桌子,曾靜就坐那兒。然後擺上好酒好菜,讓曾靜吃飽喝足後,兩人麵對麵辯論。雍正覺得自己底氣很壯,足以駁倒他的十條罪狀,讓這十條全不成立。駁倒了不算,雍正皇上最勤奮,每天晚上就睡四個小時,批折子批到後半夜,然後早晨四五點上朝。雍正挑燈夜戰,自己動手把駁曾靜的十大罪狀的言詞都寫下來。當時有幾個朝廷忠臣,像張廷玉這些人,也撰寫過類似的文字,就說滿清入關是上應天意,不要說是華夷之辨,應該說滿漢是一家人。這些文字和雍正自己操刀動手的駁十大罪狀文字弄到一塊兒,雍正出了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意思是在他這種大義的感召之下,那些造謠的人應該迷途知返,應該醒悟。
其實這個書是什麼呢?就是雍正的自辯——我給自己證辯一下,沒那回事兒,你們別瞎信這個信那個。可是,這個事當事人最好別說,因為這種事說不清楚,這書一寫出來,就有人說皇上大張旗鼓這是幹啥啊?這有點兒過了吧!皇上為啥這麼掩蓋啊?準有事兒,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很多人覺得肯定是上頭要掩蓋這事。結果原本不知道的人,也通過看這本書知道了,影響反而更壞了。雍正後期,雍正一點點把這書收回來了。等到乾隆年間,乾隆對這事的認識很清楚:誰家裏有這本書就將其滿門抄斬,把它當作完全的禁書。這是在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就是前朝皇帝以官方形式發布的宣傳材料,居然在後朝成了禁書,這在中國曆史上是頭一遭,並且以後也沒有。所以這個事我們可以認為雍正的做事方法有問題,有點兒弄巧成拙了。
我們剛才說的雍正之自我辯解,得用事實說話,說雍正會不會篡位,把屬於十四皇子的皇位給奪過來,他有沒有可能動這心思琢磨殺自己父親呢?我們這得從曆史裏麵找真實根本。康熙晚年立哪個皇子當太子,經曆了多種波折。一開始他立的誰呢?正宮皇後索額圖的女兒赫舍裏生的兒子,就是二阿哥胤礽。大阿哥是明珠的妹妹,納蘭明慧生的。《康熙王朝》裏麵對大阿哥、二阿哥之爭可以說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紹。雖然立了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自己能耐大,他總覺胤礽不爭氣,所以立胤礽後把他廢了一次又立,然後又廢一次,經曆很大波折。康熙在位61年,身體好,35個兒子,除了那些生病的,或者說沒能耐的,或者年紀幼小的,真正有實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有9個兒子。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包括《李衛當官》這樣的電視劇,其中最有競爭力的,太子算一個,還有就是四阿哥雍正、八阿哥、十四阿哥,就這麼幾個人,剩下的十三爺這樣的都是圍著他們轉的。文學作品裏告訴我們得有四五個人有這種競爭力。有人說這奇了怪了,這皇帝的幾個兒子競爭力怎麼這麼強,都不是無能之輩,各個精明強幹,為什麼會這樣呢?康熙很早就結婚、生孩子,所以,前麵這幾個皇子跟他之間年齡差距不是那麼懸殊,而且康熙早年扳倒鼇拜、平三藩、北除葛爾丹、收回台灣政事等,很有作為,他的孩子們,例如大阿哥、二阿哥當時跟著他,幹了不少豐功偉績,所以這些人都有能耐,也有資本去競爭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