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真與劄木合小小年紀就結成了安達。後來鐵木真家族衰落,而劄木合此時成為一個強大部落的首領。鐵木真找到他,劄木合還是很念舊的,沒有因為鐵木真家族落魄而小看他,而是對他伸出了友誼的手,幫助鐵木真。恰好此時,鐵木真遇到難題,新婚妻子被蔑爾乞部落搶走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新仇舊恨,奇恥大辱,豈能不報?他找到劄木合。劄木合帶著自己部落的部隊,同鐵木真合力將蔑爾乞部落打敗,搶回了鐵木真的妻子。此後,二人結盟。
結盟之後,鐵木真帶著部落駐紮到劄木合部落附近,且駐地挨得很近。時間久了,劄木合有點兒不痛快了。為什麼呢?鐵木真雄才大略,且很會籠絡人心,對兩個部落族人都很慷慨,甚至將自己的戰利品分給大家。久而久之,劄木合部落的人都對鐵木真很好,甚至很多士兵,包括百夫長、千夫長,對鐵木真都很崇拜。
對此,劄木合心中很不悅。一方麵,他要全結義兄弟之義;另一方麵,又覺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鐵木真知道義兄的心思之後,決定撤走。第二天淩晨,他悄無聲息地拔營起寨,走了。天亮時分,鐵木真帶著隊伍已經走得很遠了。清點隊伍,發現不僅自己部落族人一個不少,而且劄木合部落的很多人也跟著他來了。
此後,鐵木真和劄木合這對義兄弟分道揚鑣。然後,事情遠遠沒有結束。如果分道揚鑣之後,從此再也不見麵,也就不會有後麵的反目成仇了。可世事難料,在同一片大草原上,離得再遠也會有碰麵的時候。有一次,鐵木真的家臣放馬,劄木合的親弟弟一看這馬膘肥體壯,仗著人多勢眾,將馬搶走了。鐵木真的家臣也是個狠茬兒,一怒之下將劄木合弟弟殺死了。劄木合得知後,暴跳如雷,認為鐵木真忘恩負義、不講義氣,於是,糾集泰赤烏等13個部落,三萬多人,向鐵木真宣戰。這就是蒙古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這也是鐵木真第一次挑頭兒帶兵打仗。此時,鐵木真的部隊遠沒有劄木合的部隊精銳,一仗下來,鐵木真處於下風。然而鐵木真不是那種死強到底的人。眼看打不過,趕緊撤兵。劄木合窮追不舍,最終俘虜了鐵木真部落一個幾百人的小分隊。此時的劄木合,一方麵為亡弟難過,另一方麵痛恨鐵木真,就將一腔怒火發泄到這些俘虜身上,極其殘忍地將這幾百人擱在開水裏活活煮死。
這讓劄木合的部下很震驚。“哎喲,這瘋了嗎?”“你來氣殺頭都行啊,你給煮死這成什麼了,至於嗎?”同時,他們想到當年鐵木真宅心仁厚,對下級極好,也優待俘虜,哪像劄木合如此喪心病狂?如此,劄木合雖然泄了私憤,卻失了民心,以至於他的勢力越來越小。相反,鐵木真雖然此次兵敗,卻收獲了人心,勢力一天天壯大,逐漸在蒙古草原上占了上風。後來,鐵木真攻打蒙古草原最大的部落——乃蠻部落,獲得勝利。而乃蠻部落與劄木合是結盟部落,劄木合因此也被抓了。
這一段曆史在《射雕英雄傳》裏表現得很煽情。由香港演員秦沛飾演的鐵木真說了一段台詞:“劄木合,你永遠是我的安達。”我們可以想見這是編的。真實的曆史遠比這要殘酷。我抓住你就賜死,我跟你見什麼麵呢。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一揮手——你死了吧,以除後患。
此時的鐵木真,已經成長為草原上數一數二的強大力量。接下來,他要麵對的對手是自己的“義父”王汗。王汗是當時草原上最大的部落克烈部落的首領。
“現在我宣布,立鐵木真為桑昆的兄長。我有兩個兒子,就可以無後顧之憂了。來,桑昆,鐵木真,我要向我主耶穌,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麵對太陽,與鐵木真重申父子之盟。”這段誓詞,證實了當時鐵木真與王汗的父子之情。
當時,王汗確實幫了鐵木真很多。可是,隨著鐵木真部落一天天壯大,王汗的心裏也不得勁兒了。而此時的鐵木真已經底氣十足,與王汗大軍打了一仗,並且將王汗部落打得落花流水。王汗在逃跑過程中被其他部落抓住,取了性命。到這個時候,鐵木真在草原上真正地強大起來。最後,他又打敗了最大的一個部落——乃蠻部落,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此時,鐵木真才被稱為成吉思汗。
我們今天看鐵木真的上位經曆,射死親弟弟,解決了安達,攻打義父,不管誰對誰錯,這個過程充滿著殘忍。其實,《射雕英雄傳》已經對成吉思汗的行為給予了一定批判。成吉思汗到老的時候還在征討四方,並且試圖派兵攻打大宋。郭靖作為宋人,指責他:“大汗,你建立的功業前所未有,從帝國這邊跑到那頭,馬跑下來得累死,跑不到頭,但是我問你,人死了葬多大地方?”成吉思汗鞭子一揮,“就這麼大吧。”“你死後就葬這麼大地方,這不就等於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三尺嗎?你殺了這麼多人,占了那麼多地方,有什麼意義呢?”當時,成吉思汗鞭子一揮,打了郭靖一下。接著,小說寫道:當天晚上,成吉思汗在帳中病逝,病逝之前,嘴裏還不停叨咕,英雄!英雄!
郭靖質疑他,你殺了那麼多人,天底下孤兒寡母那麼多,你這樣算不算英雄?所以,在小說裏,成吉思汗對自己是不是英雄也產生了懷疑。其實,這是金庸人文主義思想的表現。我們說“偉大”這個詞,絕不是指道德上的勝利者。“偉大”是指你建功立業的影響力和你占有資源的廣闊程度,這謂之“偉大”。所以,毫無疑問,成吉思汗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英雄。在那樣的曆史環境中,無論是跟劄木合還是跟王汗的鬥爭,如果他稍微心慈手軟,掉腦袋的就不是劄木合,不是王汗,而是他鐵木真。所以,在殘酷的鬥爭過程中,是講不得私人感情的。通過成吉思汗,我們看出了“大英雄不拘小節”。
對於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你用道德的標準評判,可能有好多曆史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評判標準真的是讓每一個解讀曆史的人都值得深思的問題。
忽必烈:馬背上走下來的皇帝
說到忽必烈,很多人可能是看了一些電影、電視劇,還有的人是看金庸小說後知道的。在《神雕俠侶》裏麵,郭靖守襄陽城,當時就跟忽必烈交過手。這裏是以《神雕俠侶》的第一主角楊過的視角來看忽必烈的。劇中的金輪法王就是忽必烈給招來的帳下第一高手。
楊過一看忽必烈,穿著一身平常的粗布衣服,二十五六歲,是一個謙和可親的青年。這是金庸筆下年輕的忽必烈。
接下來,金輪法王帶的這些高手,未經忽必烈允許就比上武了。不一會兒,老頑童周伯通搗亂來了。你看,金庸筆下的忽必烈好像沒什麼威嚴可言。但是,這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武俠小說要借這個事說事,而且主要不是說忽必烈。曆史上真實的忽必烈,他是不是很謙和可親?這就難以考證了。但他確實是一個隱忍而了不起的謀略家。
這體現在什麼上呢?體現在他與當時的蒙古大汗、他的親哥哥——蒙哥的關係上。成吉思汗病逝後,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繼承汗位。窩闊台辭世後,傳位給了蒙哥。蒙哥是忽必烈的親哥哥,他們都是拖雷的兒子。
開始,忽必烈其實就是自己親哥哥的一個小跟班,跟著蒙哥跑這兒跑那兒,深得蒙哥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忽必烈的才能一點點展現,並且逐漸積累了戰功,得到很多人的擁戴。
這時候,蒙古內部開始有流言蜚語。蒙哥心裏開始懷疑忽必烈是不是要篡位。他想了什麼辦法呢?遣兩名欽差大臣到忽必烈的地盤上搞反腐,就是調查忽必烈手下的官員是不是有違法、逃稅、中飽私囊的行為。
結果,還真抓住了一些官員的毛病。這兩個欽差大臣根本沒問忽必烈的意見,就將這些高官殺了。這件事讓忽必烈很尷尬,但是,忽必烈隱忍了下來。一方麵,他的威望還沒有高到那個程度;另一方麵,以他當時帶領的那些人馬,如果跟自己的哥哥對抗,無疑以卵擊石。所以,忽必烈琢磨來琢磨去,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足以看出忽必烈的心機是了不得的。
他單槍匹馬來到哥哥的帳前求見。進去之後,沒談工作的事,也沒說反腐的事,更沒說處理高官的事,直接一把鼻涕一把淚,哭了。這一舉動讓蒙哥心生愧疚,認為自己懷疑弟弟是不對的。於是,伸開雙臂擁抱自己的弟弟——兄弟,咱們哥倆兒還能有啥說的。這一抱,前嫌盡釋。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忽必烈是沒有能力跟自己的哥哥掰手腕的,所以,他隻能以一個弱者的姿態來示弱,以這種方式獲得哥哥的同情,消除他的疑心。果不其然,在此之後,忽必烈繼續得到蒙哥的信任,勢力一天大於一天,等待機會的來臨。
1259年9月,蒙哥在戰爭中辭世。由於蒙哥死時青春正盛,並沒有立下詔書指定誰來繼承汗位,於是,汗位之爭開始。忽必烈也在部下的支持下參與了爭奪汗位的鬥爭。隻是,他與其他王族成員爭奪汗位的方式不同。
按正常想法,忽必烈這時候應該放棄攻打南宋,回去爭奪汗位,但是,忽必烈是一個戰略家,他做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選擇——繼續攻打南宋,直接打過長江以南,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一片根據地。
在此過程中,他到達河北唐山一個叫開平的地方,停了下來。在這裏,忽必烈召開了一個大會。這個大會叫庫裏台(蒙語)。什麼意思呢?就是首領會,當然,不是所有首領都來了。這個大會推舉誰是真正的大汗,最後,忽必烈繼位大汗。
但問題是,他的這個大汗的合法性是有問題的。因為曆史上所有的蒙古大汗,都是在蒙古地區和中亞地區決定的,是在大草原上決定的。忽必烈在漢族地區繼承汗位,在合法性上有問題。
果不其然,1260年6月,也就是忽必烈在河北唐山境內繼承汗位之後的一個月,他的親弟弟阿裏不哥又在蒙古地區繼承了汗位。這時,忽必烈做了一件蒙古人從來沒幹過的事。他向天下發布了一個繼位詔書,宣布自己為正宗的大汗,阿裏不哥是個篡位者,有野心,能力低下雲雲,將自己的弟弟一通糟蹋。
此時的蒙古部落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忽必烈,另一派支持阿裏不哥。這兩派的分歧,從嚴格意義上講,其實是蒙古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紛爭。為什麼這麼說?阿裏不哥一派象征著保守的蒙古勢力。他們認為,就算打到天邊,蒙古人也得住帳篷,也得吃牛羊肉。吃牛羊肉,就得有牧場。阿裏不哥的打法是,不管打到哪兒,我都種草。漢族的地方本來你不是種地嗎?把地都得給我種成草——把苗都拔起來,種草,因為這是我們蒙古的地盤,我們得住帳篷,吃牛羊肉。這是他的打法,這個打法得到保守派蒙古貴族的認可。
忽必烈不同。忽必烈的打法是,不破壞漢族地區的生態係統和生活方式,不破壞耕地,允許老百姓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采用“收稅收租”的方式,並且任用漢族官員幫他治理,目的是更好地統治蒙古人占據的漢人地區。
因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名正言順了。此後,忽必烈統一蒙古草原,定都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改國號為“元”。之後,他正式整飭軍力,直接攻擊南宋。最後,南宋滅亡。
忽必烈繼位之後,接受儒家思想,接受一些漢化的東西,看起來很開明。但是,忽必烈卻在曆史上留下一個罵名——用種族歧視的方式建立了等級製度。這也就是我們在中學曆史課本上學到的,忽必烈將整個元朝的百姓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主要指在中國北方生活的漢族人),第四等是南人(指長江以南的漢族人和西南少數民族)。等級越高,待遇越好;等級越低,待遇越差。做官的隻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隻能當低等的基層管理者,而南人不能當官,也就是不能進入政府係統。越是南方的漢族人越是受到歧視。在法律各條文上,對這些人的行為也予以嚴格限製,並且經常隨意屠戮,引起很多人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