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麼著呢?你的小狗叫什麼呀?
耿浩。
罵人哪,你。
我認識你。
我們之前見過呀?
我聽過你歌。
這兩個“圓環”要靠近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其實它是這樣的結構,就是黃渤這條線是“現在時”,而袁泉這條線是“過去時”,兩個人在這個時空是永遠不能交叉的。他隻是靠這一次心靈的旅行,終於理解了過去曾經發生過一些事的原因到底在哪兒,彼此諒解了對方。
我之前失敗的婚姻,它是我人生中的陰影,對吧?但那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那剛才你們侮辱我前妻,就是在侮辱我的人生啊。
你等等,你看啊,我這有個小瓶,這上麵寫得特別好,它就告訴我呀,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得正麵麵對。
在時空錯位這一點上,在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所以這個結構在看完以後感覺十分美妙,不禁為寧浩的創意叫好。雙方最終沒有相遇,但是僅僅通過一次旅行,一趟線是回顧,另一趟線是現實進行當中,居然在一次不能夠有現實相遇的過程中,解決了過去兩人相遇過程當中的種種遺憾。所以說寧浩這個電影在小清新格局之下創造了一種不是“遠懷式”的治愈係結構。這個應該說是現在看的這類治愈係電影裏麵比較少見的一個優秀創意。雖然說《心花路放》裏邊也同樣有很多反映陰暗的東西,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對於現在的導演來說,有時候刻意去追求主旋律和正能量並沒有錯,關鍵是,所有的主旋律和正能量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但是現在很多人對於一些“典型”並不相信,原因在於“典型”裏麵很多東西是反人性的,讓人們本能地覺得厭惡。所以對於展露真實的東西我們還是喜歡的,因為真是善和美的起點,如果不存在真實的東西,善和美都是假的,就談不上了。
我是一個職業導演,我不是藝術家,我需要靠不停地工作來完成我的人生。
寧浩創作最可貴之處就是他所展露出來的真實,在這個基礎上寧浩一步一步向“善”和“美”靠攏,這也是現在幾乎所有的藝術家在遵循的一種境界。而這個境界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追逐正能量。向往著太陽總是沒有錯的,正如一棵參天大樹,越是靠近太陽,就越想獲得更多的養料向上生長,就越要根植在無邊的黑暗當中。寧浩的創作過程,就是先讓自己的根係紮紮實實地在黑暗當中成長,然後再努力向上去接近太陽的過程。
黃渤的黃金時代
2014年國慶節期間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期,共有14部電影僅僅在7天內便斬獲了10.7億元的票房,比曆史同期好很多。可偏偏是在這樣一個黃金期,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這部電影卻票房慘淡。在這10.7億元的票房當中有83%是由排在前三位票房的電影斬獲的。這三部電影分別是《痞子英雄2》《親愛的》與《心花路放》。有意思的是這三部電影都有演員黃渤,其中兩部黃渤還是主演。所以也有人說,這個電影的“黃金時代”分明就是“黃渤的黃金時代”。
對於黃渤,大多數人都知道。他曾經默默無聞,以草根形象吸引億萬影迷,他是金馬影帝,卻將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演繹得絲絲入扣;他擅長喜劇表演,卻可以撼動人心,讓觀眾笑中帶淚。史上最強國慶檔,黃渤一人獨占三甲,成為中國首位獲50億元票房的影帝。甚至超過了華人裏頭最賣座的導演馮小剛,也超過了好萊塢在中國最賣座的導演——《變形金剛》係列導演邁克·爾貝。
黃渤貌不驚人,卻憑借他那些特質成為華語影壇最賣座的演員,從《瘋狂的石頭》到《心花路放》,從輾轉於夜場江湖的酒吧歌手到金馬影帝,黃渤這一路走來的經曆能否促使他成為繼葛優之後的新一代喜劇巨星呢?喜劇的江湖是需要有人接班的,黃渤適時地跳了出來。
現在很多觀眾朋友開始憑借黃渤來對某一部影片抱著期許,認為隻要是他出演的影片絕對差不了。別看他總是出演一些看似“奇形怪狀”的底層人物,總是髒兮兮的,頭發枯黃,身上不是汙泥就是血跡——好像他總是在這樣一個底層的圈子中打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發現,黃渤的演技在逐步提升,他已經不再是《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裏那個被符號化的小人物。
哎,這個鞋不能有腳氣吧?你下去時候小心點,把這個大衣拿下去,小心點,別毛毛躁躁的。
黃渤在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單就“國慶檔”放映的這三部影片中的《心花路放》而言,在這個戲裏邊,他的感情戲稱得上是力透紙背。
是不是有錢就可以玩,有錢就可以跟別人跑?
很多地方明明是喜劇,他卻一下子戳到了你心裏那個痛點,能讓你痛哭流涕。另外兩部電影,《親愛的》更是把那個網店老板在找孩子過程當中的心酸曆程演繹得淋漓盡致。
我感謝大家,也請大家留意一下,特別是在馬路旁邊乞討的小孩。
這部影片讓很多人看得涕淚交加,完全突破了原先黃渤固定的那種符號化形象。而在《痞子英雄2》裏麵這點更是明顯,別看黃渤戲份很少,總共不過10分鍾,但是一下就使另兩個主角——趙又廷、林更新的形象黯淡了下去。所以2014年這個國慶檔歸黃渤,可以算是他個人的一次大豐收。而且這個成就相比前兩年的《西遊降魔》《泰囧》中他那爆發式的成功,這一次顯得更加有說服力,證明黃渤的有些戲已經脫胎換骨了。而且他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的第二個高峰,說明他不是偶然地撞大運,不是偶然地碰上了好導演、好的編劇。黃渤從2006年《瘋狂的石頭》到現在,總共參演了20來部影片,這些影片加到一起的票房高達50億元,他以50億元的票房成了現在華語界最為賣座的演員。
黃渤的成就似乎來得非常快,在很多人還沉浸在葛優喜劇時代,沒有完全走出來的時候,黃渤就突然間半路殺出來了,而且一路高歌猛進,乃至獲得了如此高的成就。當然也可以不意外,因為黃渤一步步走得很紮實,包括他在之前已經得了華語傳媒的大獎,得過金馬獎的影帝,就反映他絕對不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他身上有很多必然的東西。
如何來理解這個必然的東西,為什麼黃渤的“黃金時代”如此迅猛地來到了?我們不能脫離他演的影片,《心花路放》就是個典型。固然它裏邊有很多寧浩的東西,但黃渤的演技在裏邊得到的發揮是非常充分的。
在《心花路放》這部電影裏有一些情節,像婚外戀、車震等,過於嬉皮化的草率的人生選擇不是我們所提倡的,但這部影片能把一個相對較低的趣味點最終調到一個高點上。這個影片,一邊是黃渤飾演的角色耿浩離婚了,為了治愈自己心靈,跟著好朋友郝義(徐崢飾)兩人開始一路向西尋找快樂。我們可以稱之為“治愈之旅”,是為了治愈心靈創傷而出發的一次旅行。而另外一邊呢,袁泉所扮演的也是一位一路尋找真愛的角色。幾乎所有人在看這片子的時候都認定,最後在交叉點這一環節上,黃渤可以忘掉過去的感情,開始新的情感曆程,心靈得到治愈,而袁泉也會找到真愛。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個點原先我們以為都是並行的,但其實是錯位的——因為袁泉演的那個點是過去發生的事。在空間上、時間上雙方是對不到一塊兒的。所以誰也沒有想到黃渤為了治愈自身而開始的人生之旅,最終他的終點竟然是找到自己心靈受傷的根源——因為這個袁泉就是他前妻。這部電影的結構讓很多人感覺很意外,又忍不住為最後這個結局擊掌叫好。這樣的安排超越了寧浩的東西,而這樣的一種演繹方式如果沒有黃渤這樣的演員恐怕也很難被架構起來。
而且《心花路放》這部電影裏充斥著中國社會各種各樣的現象,像周冬雨演的那個小女孩,那就是農村文化渴望城市文化、小城鎮文化渴望大城市文化的表現。它把中國社會好多曾經可能忽略的點突然放大到觀眾麵前。於是,當觀眾看這片子的時候會覺得有嬉皮風格,可是它又一點兒都不虛,不是懸在半空的,而是落在實地上的。這部影片沒有失去原來喜劇的一些東西,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笑點。
在2014年這個“史上最強國慶檔”中,內地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心花路放》獨占鼇頭,17天吸金6.2億元,它投資過億元,眾星雲集,而《黃金時代》卻遭遇票房滑鐵盧。或許,許鞍華導演在拍這樣一部有“情懷”的片子之前心裏頭早就做好了票房慘淡的準備。
不能不說《黃金時代》是一部十分嚴謹的影片,是許鞍華導演嘔心瀝血之作,而且裏邊有諸多的大腕捧場。可是這樣的片子很難討好大眾,原因到底在哪裏?假如你不了解蕭紅,你要想看懂《黃金時代》很難。你起碼要讀過《生死場》,讀過《呼蘭河傳》,甚至你還要了解蕭紅所處的那個年代,你才能對很多東西了解一二。假如你很了解蕭紅,看過她的書,可是又會認為好多時候借助紀錄片會是一種更好的演繹方式。另外,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有一種悲劇情調,包括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和這個時代隔得太遠。總之,就是這部電影在接地氣上,跟《心花路放》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因為電影隻要拿到電影院放映,那麼它就會成為一個商業行為。沒有任何一個導演可以說我拍商業片票房差勁兒了我就說這是文藝片,我拍文藝片又渴望著票房能夠大豐收。
所以說,許鞍華導演在拍這樣一部有情懷的片子之前,心裏頭早就做好了票房慘淡的準備,《黃金時代》票房的慘淡在一定程度上和《心花路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麵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黃金時代》裏很多人身上那種悲劇情調不適合國慶節這個時機。觀眾在國慶節進電影院是為了找快樂,希望能看到一點兒幽默的東西,讓自己開心。而3個小時的《黃金時代》容易給人以從頭到尾的壓抑感受。所以誰也不願意選擇這樣的電影,因為大多數觀眾是不屬於那段曆史的,所以不願意承擔這種壓抑。相反,《心花路放》就有多個笑點讓觀眾心靈得到釋放,讓人得到快樂的享受。
所以將這兩部電影比較就會發現,《心花路放》的高票房幾乎是一種必然。而黃渤所代表的這種“逆襲”——或者根本沒有逆襲希望,但是小人物依然津津樂道地活著的這樣一種感覺,非常能夠獲得眼下大多數年輕人的喜歡。在我們經曆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想要簡單地在自己生活的圈子當中為自己找尋一個定位,並不會有太強的挫敗感。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一下子把你和很多人的距離拉近了。在以前,比如說中國首富馬雲,我們不可能了解他什麼事。但現在阿裏巴巴上市了,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一下子馬雲掙了多少錢,怎麼掙的,我們都知道了。
互聯網時代一下子把距你遙遠的事放到了你身邊。它為什麼會增加你的挫敗感呢?因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大家骨子裏都是願意向上看的。很多人說這社會有錢人真多,可實際情況是有錢人遠遠要比窮人少得多。可越是覺得有錢人多,就越會願意盯著有錢人看,看他們的消費、他們的生活。可是越是這樣去做,挫敗感就越會強勁。像以前很多的人,20多歲甚至30歲時,依舊沒有房子,會覺得這樣的情況很正常。但是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會經常與身邊的人比較,所以挫敗感就很強,整個時代一下子充滿了很多年輕人的挫敗感。挫敗感越強,相應“找樂”的心態就越足,因為人們不能整天生活在負麵情緒當中。
現在很多北漂,如有些農民工,他們根本不願意跟工廠簽固定合同,而寧願選擇打短工的方式,做20天工掙夠了錢,回去買個智能手機打電子遊戲玩,沒錢了再出來掙。還有一些小白領,他們隻要有了錢就想去旅遊,甚至沒錢借錢也旅遊,享受生活。有些人會覺得他們沒有長遠的規劃,但他們有個共同的心理——在我年輕的時候去享受青春給我帶來的快樂,我去旅遊、去玩,去打電子遊戲,其實這就是挫敗感強烈和對比非常鮮明帶來的後果。那麼人越是這樣的心態就越需要“找樂”,所以觀眾要看黃渤,看他那種不停地在挫敗當中打滾,不停地在挫敗當中製造各種的笑料,而最後的生活又沒有什麼太大起色的狀態。
觀眾在看這樣的電影的時候收獲了快樂,收獲了滿足,收獲了一種“心安理得”。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地球是平的”,人與人越來越接近,帶來一種必然的欣賞習慣,而黃渤恰恰就順應了這個時代,他出演的大多數片子中心形象都是這種類型。所以他想不火都難。可問題是走“黃渤路線”的人也不少,為什麼單單就火了黃渤呢?
《瘋狂的石頭》讓黃渤一舉成名,《鬥牛》讓他斬獲金馬獎。從《101次求婚》中的大齡男青年到《親愛的》中讓人心碎的單身父親,黃渤塑造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引起觀眾共鳴。很多人拿他跟葛優比,說他是葛優的接班人,其實稍微細比之下就會發現他倆有不一樣的地方。拿黃渤的“草根幽默”和葛優的“京味幽默”進行對比後我們發現,葛優雖然也和黃渤一樣經常演一些小人物,但葛優身上有著精英化的那種東西。比方說借助王朔的語言和馮小剛的幽默,他往往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社會的一些東西。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沒錢他讓我瞎忙活什麼呀?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所以有些中老年觀眾是很願意看葛優的戲的,而年輕人他們可能更加喜歡黃渤,這就是黃渤和葛優不一樣的地方。也許黃渤現在還達不到葛優那種高度,但是黃渤有一些東西應該比現在的葛優更接地氣。葛優現在小人物演得不多了,當他開始演皇帝、演正劇角色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把喜劇江湖扔掉了一半。那麼喜劇的江湖是很需要有人接班的,這時候黃渤就很適時地跳出來了。
但是黃渤為什麼能成為扛鼎式的人物、50億元票房冠軍呢?很重要一點,黃渤的經曆和現在很多演員都不一樣。像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員,他演一輩子你都覺得學院腔很濃,很難接地氣,觀眾看著他沒有親近的感覺。而草根演員雖然很多,但很多人缺乏正規的訓練,那種“江湖氣”和“草根氣”很難被抹平。那麼黃渤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他既有“江湖經曆”,又有學院派經曆。
黃渤是青島人,最早是個歌手。他學什麼東西都快,他對舞蹈可能就會那麼一點兒,可今天剛從電視中看到某段舞蹈,隔天他就能教其他學生。黃渤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十分迅速,並且“轉化能力”也非常快。他曾經夢想著做一個歌手,然後開始全國各地跑夜場。他在北京的時候,跟他一樣在夜場裏唱歌的還有滿文軍、沙寶亮、周迅等人。當時黃渤唱歌自認為是很不錯的,而且他沒有放棄音樂創作,經常寫歌。說這個歌寫給張學友,這個歌寫給郭富城,那首歌寫給王菲。可是他沒有任何渠道將這歌送過去。當然,他後來也說自己寫的東西不行。
當時在夜場他練了很多江湖上的東西,因為在夜場唱歌你不是光唱的好就行,如果你就唱的好,唱完兩首歌拿幾百塊錢你就可以走人了。但如果你能把現場觀眾情緒調動起來,讓他們興奮起來,消費一些啤酒之類,老板就會給你更多的錢。黃渤當時在夜場裏,不僅唱歌,還客串這種夜場的主持人。所以他身上有一些很“江湖”的東西,他了解底層這些人的生活經曆。
這些經曆對他來講簡直是很大的一筆財富。黃渤自己也說,在後來拍戲的時候自己才知道這經曆有多寶貴。有人說,那黃渤後來還不是扔下演藝事業去做生意了嗎?2001年他的朋友高虎找到他,說管虎導演了一個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問他要不要拍。《上車走吧》講的是兩個山東民工到北京打工的故事,裏邊的主題歌是李宗盛的《和自己賽跑的人》,黃渤飾演一個農民工,後來他依靠這部電影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電視電影獎。
正是這樣的經曆讓黃渤想到,光唱歌是不行的,演戲或許才是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於是他開始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考了幾年才考上,在當時絕對算大齡考生了,所以他也是正宗的北京電影學院科班出身。
所以說,黃渤身上既有那些底層的社會經曆、江湖經曆,同時又有正規的學院派的東西。不要隻是淺顯地覺得黃渤所飾演的人物都髒亂不堪,也不要說寧浩塑造的黃渤沒有“最髒”,隻有“更髒”。仔細看看黃渤的演技,他是十分規範的一名演員。而且黃渤身邊這些人,寧浩也好,徐崢也好,其實在演藝上都是十分嚴謹的學院派,不是那種草台班子出來、拍一個商業電影火一把就夠了的人。他們在處理電影細節上很嚴謹,而在這一點上跟黃渤的經曆又是不謀而合的。黃渤這兩方麵的人生經曆成為他一種很強大的養料,促使他形成了現在這種非常獨特的演繹風格。
黃渤出演過的這些電影能夠收獲如此高的票房,並不是偶然。有人說黃渤現在已經是葛優的接班人,達到這種高度了。其實,他與葛優還是存在那麼一點差距,因為起碼黃渤現在還沒有一部力透紙背的經典作品,他需要有一部影片讓他夠到那個高度。以黃渤的演技以及現在的人氣,還有他對待演藝事業這種態度,相信黃渤離葛優那個境界不遠了。
周潤發:“裸捐”方顯英雄本色
2013年11月,香港著名影星周潤發對媒體表示,要效法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自己死後把99%的財產捐贈給公益事業。其實早在2010年,周潤發夫婦便已經向媒體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作為國際一流明星,周潤發此舉頓時讓很多在功名利祿圈裏奔波的港台或內地明星們相形見絀。將如此大比例的財產捐出,我們通常管這種行為叫作“裸捐”,那麼周潤發的“裸捐動機”到底是什麼呢?
在電影熒幕上,周潤發以嘴裏叼著牙簽、一襲風衣、迷人的微笑和噴火的雙槍,被譽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令人著迷的身影。他入行40年,現已年近花甲,一則死後捐出99%財產的消息,讓發哥成為華人影視圈中“裸捐第一人”。很多人聽到這件事情,第一反應是他“裸捐”到底捐了多少錢?也就是說現在周潤發到底有多少錢?姑且不算他其他方麵的財產,單就他在香港地區持有的8個物業及別墅、樓盤折算起來,已經超過了10億港幣。也就是說,如果周潤發把99%的財產捐出來,恐怕不止10億港幣,這絕對不是個小數。尤其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確實稱得上是個天文數字。
有人說:周潤發有錢當然就可以隨便捐;也有人說:他那些錢來得容易。那麼周潤發的錢來得真的那麼容易嗎?雖然表麵上看起來身為大明星風光無限,好像他可以不用主動掙錢,別人就會爭相把錢要往他兜裏塞。可是如果回顧周潤發的整個演藝生涯,就會發現,他掙錢並不容易,也是經曆了很多艱辛曲折的。
周潤發1955年出生,農民出身,從小生長在農村,上學後也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年輕時就想著能夠快點兒出來工作,好補貼家裏。1973年,他報考了香港無線電視台藝人培訓班,就是現在通常說的無線電視台TVB。報考時,他並未被眾多主考官認可,最後,主考官中有一位說:“留下他吧,他挺高也挺帥的,我看他會演戲,就是現在他沒入門而已。”憑著這位主考官的這句話,周潤發被留了下來,在培訓班裏接受培訓。和他同一期的,還有任達華、吳孟達、林嶺東,現在這些人都是香港影視圈裏的腕兒了。
周潤發在培訓班培訓時,並沒有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譽,而且在畢業之後,也隻是暫時在TVB裏從事跑龍套之類的工作。周潤發開始考慮,自己如何才有出頭之日,能夠出演一個正經角色呢?他認為,要想讓投資人、領導、老板重視你,首先得讓他能夠記住有你這個人,如果他對你這個人沒有印象,又怎麼能夠想到用你呢?
於是,周潤發買了一身十分花哨的西裝,將自己打扮得十分新潮。每日沒有工作的時候,就站在TVB的電梯那裏。當時的整個TVB電視台隻有幾部電梯,每天早晚上班、下班時,老板還有其他的中層幹部都會從電梯這裏經過。他以一身十分新潮的花哨裝扮站在電梯那裏,顯得特別的紮眼。這樣一來,過往的領導便逐漸記住了他,而周潤發也確實因此獲得了一些機會。在拍攝電視劇時,導演及領導們隻要看到沒有適當演員出演的角色,就會主動地想起他來。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嘉禾、TVB等幾大影視巨頭,主宰了香港娛樂圈。他們開辦了被稱為“明星跳板”的“香港小姐”選拔賽、新秀歌唱大賽和無線藝員培訓班。無數後來叱吒風雲的巨星,在此期間出道、成名,然後大紅大紫。而周潤發,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星。從TVB順利畢業的周潤發,經過短暫的龍套生涯,憑借自身的刻苦和執著,逐漸打開了局麵,塑造了無數經典的銀幕形象:有的英俊瀟灑,有的深藏不露,有的滑稽可笑,有的冷酷無情。回顧發哥40年演藝生涯,尤其是他塑造的那些在痛苦的人生際遇中掙紮、充滿江湖義氣的經典人物形象,時至今日依然閃閃發光。
周潤發的演繹人生起步於電視劇《上海灘》。1980年,他與趙雅芝合作出演《上海灘》,他飾演其中的許文強,趙雅芝飾演馮程程。片中周潤發飾演的許文強以大禮帽、風衣、白圍巾的形象風靡大街小巷,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客觀地說,那個時期的周潤發演技並不是很成熟,反而略帶青澀,但是憑借著高大帥氣的形象紮根在了觀眾的心中。周潤發當然不會甘心於隻出演幾部電視劇,他想出現在電影熒幕,想拓展更廣闊的領域。隻是機緣不巧,他出演的電影雖然叫好卻不叫座,於是周潤發一度被傳為是“票房毒藥”,更有些人認為隻要有周潤發出演的電影就一定不會好賣。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1986年才得到了扭轉。當時也處在失意狀況中的大導演吳宇森,接到了《英雄本色》的劇本,就找到周潤發,以50萬港幣的片酬邀請他出演。周潤發看過劇本之後十分滿意,聲稱即便沒有片酬他也願意出演該電影中的角色。在劇本的角色設定中,“小馬哥”並不是第一主角,狄龍扮演的宋子豪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是隨著影片的拍攝,吳宇森發現周潤發的風範完全超過了老牌影星狄龍,他把小馬哥那種快意恩仇的感覺演繹得淋漓盡致。比如說用美金點煙、穿著風衣拔槍射擊等瀟灑的姿態,再加上那句經典的台詞: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隻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結果電影上映之後,“小馬哥”的形象火得一塌糊塗。而周潤發也憑借小馬哥的形象獲得了“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