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

2015年非常重要,它既是“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又是依法建設中國的開局之年。如此重要的一年,經濟工作當然是重中之重。所以,2014年12月9日至1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了一個新詞彙,叫作“新常態”。這個詞也是在媒體上曝光率比較高的詞彙。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常態呢?它和未來的經濟工作有哪些密切關聯呢?我相信這樣的話題關乎著大家的錢包和我們的生活質量,是一個我們繞不開的話題。

這個“新”的意思就是和過去不一樣,而“常態”指的就是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從2015年開始的經濟工作要進入一個和原來完全不一樣的狀態,而且這個狀態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才叫新常態。那麼新常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在中央經濟工作的報告當中有明確的描述,要我們結束以高速、規模為特點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成強調質量和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是因為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一個體量龐大的經濟體,以高速增長已持續多年,經濟增長基數增大,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必須通過放慢經濟增速獲得發展空間。這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在20多歲以前人就是猛長身體,猛長個兒,但到一定程度以後,身高差不多就定型了,接下來就是提高智慧、人力資本了。

在新常態經濟下,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將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調整為7%至8%的中高速增長。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為9.7%,1973—1990年回落至4%左右,1991—2012年降至0.86%。不少國家的增速都是從8%以上的高速檔直接切換到4%左右的中速檔的。而中國經濟有望在百分之七八的中高速檔運行一段時間。據專業人士分析,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經濟單元能接續發力,綿延不絕,導致發展能力巨大而持久。比如,當服務業在東部地區崛起時,退出的製造業不會消失,而是轉移到西部地區,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

具體地說,就是我們到了暫時把速度放下來好好調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調結構,擠泡沫,讓我們的整個經濟發展能夠更加順暢健康。但這樣一來,有些部門和行業勢必麵臨較大幅度的調整,一種是淘汰,另一種是升級。在淘汰和升級之間,這些部門和行業可能就沒有以前的好日子了。所以,準確地說,新常態其實起著一種最大的警示作用,告訴那些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的行業,要準備開始過苦日子了。過去靠粗放型增長享受好處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新常態其實是告訴我們,如果你從事的是一種新型行業,是朝陽產業,那麼將會是國家大力扶植的重點行業;如果你從事的依然是那種高能耗、產能過剩的行業,那好日子就即將過去了。也就是說,在這種形勢之下的新常態,將會對我們未來的選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我國產業分化的態勢非常明顯,所以我們形象地把這種態勢叫作“冰火兩重天”。“冰”主要是指那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如鋼鐵、煤炭,經營的壓力比較大,大家感覺到很冷。但是新興的產業,包括跟居民生活密切、消費結構升級的產業都是一片欣欣向榮,方興未艾。

像房地產業、製造業,這些現在來看產能已過剩的行業,今後不是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也不是地方政府首要發展的目標。我們過去30多年的GDP總量發展到世界第二,有兩個元素在支撐,一個是人口。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很大,使我們擁有廉價勞動力,讓我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底氣很足。另一個是資源。中國有很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發展空間比較大。但是事實上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兩個元素都出現了問題。

先說資源問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議裏說了這樣一句話:從現在來看,能源以及環境的承受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了。在以前的中央文件當中,從沒有過這樣的描述,這說明中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及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資源麵臨著枯竭。為什麼這麼說?從環境汙染角度來說,每個人可能都感同身受,像這些年頻頻出現的霧霾,就是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的惡果。而且,有一段時間我們為了追求GDP,先汙染再治理。現在來看,這條路是走不通了。從資源角度來講,最近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上下波動,中國人相當關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真的是非常依賴石油進口。我們對國內能源的利用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最終得不償失。所以,我們現在這種環境和資源破壞程度人所共知,如果再不轉變,那我們的青山綠水就不再了。

這就好比我們是用短跑的速度在跑一個長跑,跑得太快了,體力消耗得太快,肯定跑不到終點。從經濟上來講,也就是資源環境消耗得太嚴重。比如霧霾,光從終端治理,可能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來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真正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重要要求。由原先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變為“寧可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再說所謂的人口紅利。什麼是人口紅利呢?我們過去的勞動力人口特別多,而需要贍養的老年人人數並不多。可是,這些年勞動力人口在減少,老人越來越多,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換句話說,原來幹活的人多,需要養活的人少,這個就叫人口紅利。比方說,畫一個分數線,上麵是需要養活的人口,下麵是勞動力人口,這個比值叫撫養比,撫養比越低,說明這個國家的人口紅利就越高。因為勞動力人口基數大,就像放到銀行裏儲蓄的錢多,撫養比比較低相當於利率比較高,利息比較高。

中國的人口紅利不是沒有,而是在逐漸下降,我國在2010年到2020年將減少3000萬以上的勞動力人口。隨著勞動力人群進入老齡,我們就形成了老齡化的高峰。同時,新出生的人又沒有很多的補充,這時候勞動力總量就會減少。我們現在勞動力維持在大概9.3億的水平上,一直能維持到2020年到2025年。所以說,現在距離人口紅利結束的時間還有15年左右。

如果我們在人口紅利下降的過程當中不去轉變這種依靠勞動力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去把原先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化成技術密集型產業,等達到一個上限值,也就是2030年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就為時晚矣。所以說,另外一個元素——勞動力人口這塊也靠不住了。

資源能源環境、勞動力人口這兩大支柱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30多年,現在這兩個支柱必須調整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這種狀況,對2015年的經濟提出一種新的調整辦法,就是我們說的新常態。

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就要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生產力包括國家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生產關係包括國家的產業結構、製度、環境等。

我們先看生產資料層麵。作為生產資料之一的能源,前麵已講過,中國能源消耗已經變成依賴進口了,資源環境也不多說了。再看生產力裏的其他兩個要素——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前麵說了,勞動力人口在逐漸下降,人口紅利沒有完全消失,但是一點點地在減少。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技術這個層麵我們進步得很有限。所以說,生產力要求我們必須在科技這塊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我們再看生產關係層麵。從產業結構來看,那種低能耗、低成本,運作起來可持續的產業,在我國還不是主流。我們現在突出的產業結構,大多數是產能過剩的行業,像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這個產能利用率大致就在70%,也就是說,有的時候我們生產一噸鋼才掙幾毛錢,生產一噸煤才掙幾塊錢。這個局麵造成了很多這類產能過剩企業高度依賴經濟發展,增長超過8%的時候他們的日子還能過,一旦低於8%,日子馬上就不好過了。

我們現在的市場經濟中,很多時候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還要依賴計劃經濟的手段去做出調整,所以,這個困難是非常大的。而且,產能過剩淘汰起來特別難。我們雖然喊了很多年要淘汰落後的產能、過剩的產能,可是,我們依然發現,各個地方一投資就投到產能過剩的行業,如房地產業、製造業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因為他們除了把原來的產能提升轉型以外,沒有能力發展新興的行業。比如我們國家要淘汰產鋼的高爐,標準是200立方米以下的要淘汰,結果我們發現,本來這個政策的目的是淘汰這些小高爐,可是很多地方把200立方米的升級為300立方米、500立方米,也就是鋼產量根本沒有降低,小高爐變大高爐了。

2012年,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和71.9%,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不僅傳統產業,光伏、風電等戰略性新型產業也同樣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據統計,我國電解鋁產能從2003年的554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250萬噸,而在2009年政府宣布不再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後,當年電解鋁產能依然出現25%以上的增長,到2012年產能更是超過2700萬噸。而太陽能光伏電池方麵,我國的產能已占全球的60%,產能過剩項目對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很大的壓力。這些項目如果不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就很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

產能過剩得厲害,很難消耗,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經濟的發展。這樣,就需要尋找經濟合作新出路,為產能過剩開藥方。什麼出路呢?就是“一帶一路”。也就是說,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我們要為這個區域的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服務。APEC會議上,我們也說要拿出400億美元來為這些國家進行基礎建設融資。

我們為什麼積極參與這些國家的援助建設?比方說高鐵。眾所周知,高鐵一公裏的造價比普通鐵路要高很多倍,耗費的鋼材、木材量都很大,假如我們國家給中亞地區建高鐵,在把技術賣出去的同時,實行“一帶一路”,鋼材、木材也就賣出去了。所以說,一帶一路不僅能擴大我們國家的海外影響,還能拓展我們國家海外投資的事業。

在產業結構上,我們麵臨巨大的調整,怎樣使粗放型增長產能升級換代?光升級換代還沒有用,因為有的地方升級換代之後產能還那麼大,隻是技術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開發新的技術增長點。比如說成龍拍的電影《十二生肖》,裏麵就展示了未來製造,這就是一種方式;比方說互聯網產業,就是我們現在開發的一個重點行業。也就是說,凡是涉及高科技的行業,包括原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轉向服務業的,都是國家重點扶植的項目。

此外,我們的製度環境。GDP發展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內需。現在中國的內需不是太好,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出口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也沒有過去好。那麼,要想提升GDP,刺激經濟,就隻剩下投資了。但是投資要投到哪兒去呢?大部分是投到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行業和製造業了,而這些都不算是新興產業,所以在製度環境上的投資就麵臨很多問題。

為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少有的嚴厲口吻來總結過去這種狀況呢?這是因為我們國家已經到了不下大力氣整改就不行的程度。低碳、環保、可循環的行業,恐怕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另外,由於不再重點支持像房地產、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巨大的行業,有可能暫時導致局部發展放緩。為了適應這個局麵,現在有很多省市已經開始撤掉GDP考核。在過去,GDP是考核幹部的一個硬指標,今後就有可能不是了。因為GDP發展很迅速,一般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像很多地方,突然發現煤礦了,突然發現石油了,經濟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但是,用這個換來的GDP是絲毫值不得誇耀的。所以說,唯GDP至上的政績觀今後有可能走到盡頭了。

李克強總理提得非常好,歸市場的給市場,歸社會的給社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光靠行政命令不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說依法治國對經濟發展建設會起很大的作用。2015年作為“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和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這兩個節點的重合並不是曆史的偶然,而是一種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不在立法層麵限製政府的行為,不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就不能真正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在各個層麵立法限製權力,應該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未來製定的一個重中之重。

通過總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若幹決議,大家就會看出來中央政府在治理我國經濟上所下的決心,我們也相信2015年我國在各個方麵都會有新的起色,起碼過去30多年這種增長模式應該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對於粗放型增長的行業,讓它的速度慢下來,甚至完全淘汰掉。不過,對於從事這些行業的人來說,他們應該奮發圖強,轉向新的增長點。

分家要學李嘉誠

香港人裏誰最有錢?聽到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會說這還用問嗎,肯定會脫口而出——李嘉誠。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李嘉誠是亞洲首富★★★編者注,2015年5月亞洲首富之位易主,萬達集團總裁王健林成為亞洲新首富。◆◆◆,他在世界級大富豪裏也屬前十——排名第九,坐擁幾千億港幣的資產。眾所周知,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那麼最後是誰來繼承這麼龐大的家產呢?怎麼繼承呢?這些問題當然會引起很多人的注目。尤其是2012年的時候,李嘉誠對外高調公布了針對兩個兒子的家產分配方案,一時之間轟動香港。

李嘉誠此舉,對比因為遺產繼承問題而出事的郭氏家族和霍氏家族,可以說是既公平又和平,沒有引起多大的爭議。這不由得讓我們慨歎,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在處理家產問題時果然稱得上是聰明絕頂。那麼,李嘉誠是如何分配家產呢?

2012年5月25日,李嘉誠在出席股東大會後,用不到15分鍾的時間就向媒體宣布了其總資產高達255億美元的財富交接計劃。根據李嘉誠的安排,48歲的長子李澤钜將會繼承超過40%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35.5%的股權。屆時,李澤钜的總資產將超過2000億港元。46歲的次子李澤楷將得到父親的現金資產,用於並購他喜歡的公司。同時,李嘉誠還表示,即使並購不成功,他也會預備一筆資金讓小兒子發展新事業。他這個簡單的分配方法一經報道,立即得到各方紛紛讚揚。

說到李嘉誠此次家產分配背後隱藏的玄機,其實很簡單,就是本著長子李澤钜守業、次子李澤楷創業的原則。李嘉誠出生於1928年,創業到現在,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當然希望能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所以才有了這次分配財產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李嘉誠的財產主要是由三個支柱產業構成的,一個是長江實業集團,另一個是和記黃埔集團,還有一個是在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公司。這次分配家產的時候,李嘉誠將他本人擁有的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40%的股權,再加上他擁有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35.5%的股權,都給了長子李澤钜。加起來多少錢呢?大概是2000億港幣。也就是說,李澤钜現在的身家有兩千多億港幣,這個數字足以讓他坐上現在香港第一富豪的位置了。

另外,李嘉誠本人還擁有大量的現金,他把這些現金給了次子李澤楷。為什麼呢?因為李澤楷喜歡在外邊折騰,那李嘉誠就把這錢給他,讓李澤楷可以收購自己喜歡的公司。除了這兩部分的家產外,李嘉誠還有第三部分家產,就是這幾年有些公司的收益和增持的股票股權,則留給了號稱他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慈善基金會”。

李嘉誠這樣的財產分配方式令大家都說不出什麼不滿意的話來,因為李澤钜本來就是李嘉誠培養的接班人,未接班之前就已經是長江實業集團、和記黃埔的副主席,本身就等於在李嘉誠之下擁有執行大權。二兒子李澤楷則有“小超人”“小巨人”之稱,在外邊折騰來折騰去,又是並購,又是金融手段,又是玩電視,又是玩網通的,弄得風生水起。

看到此,有人不禁要問,這種培養方式是李嘉誠一早就計劃好的嗎?這個不好說。因為李嘉誠和其他富豪培養孩子的方法不一樣。有些富豪會對孩子比較溺愛、縱容,李嘉誠則不是,他很早就確立了對兩個兒子不同的培養方法。而且,從李氏兩兄弟後來在商戰中的不同表現來看,這種差異性似乎也暗合了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期許。那麼,李嘉誠究竟是怎樣培養兩個兒子的呢?

比方說讀大學,李嘉誠讓長子李澤钜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學土木工程專業,後來李澤钜又獲得了結構工程的碩士。為什麼這麼安排呢?因為長江實業集團就是靠房地產業才起家的,李澤钜學習土木工程專業正好對口。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李嘉誠已經從學業上安排好了讓李澤钜來接班,而李澤钜也確實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他父親的一些心願。

作為長子,李澤钜有著與生俱來的家族使命感與責任感,遵照父親的意願在畢業後進入長江實業集團,協助父親發展家族事業,一時間做得風生水起,卻從未顯山露水。他購買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52%的股份,拆分長江基建上市,收購加拿大航空公司,卻從不邀功,依然讓外界把目光集中在父親李嘉誠身上。

李澤钜甚至在婚姻這件事上都承襲了父親低調、誠實、穩重的性格,幾乎從無緋聞見諸報端。李澤钜的夫人叫王富信,比李澤钜小5歲,是個普普通通香港人家的子女,一點兒都不張揚。兩個人結婚至今,都沒什麼緋聞。目前,王富信在家相夫教子,對外采訪時候則說,“太太要順從老公,老公要尊重太太”,這就是她和李澤钜的關係。李澤钜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孩子,幾乎沒有給長江實業集團和李嘉誠本人帶來任何負麵的影響。所以,李澤钜的婚姻堪稱富家子弟的模範。

同時,有人注意到,李澤钜是加拿大國籍,其實這也是李嘉誠的安排。當初,李嘉誠想要收購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52%的股權,但是,加拿大有法律規定,如果對方不是加拿大籍,占有這樣的公司股權就不能超過25%。李嘉誠要控股,希望股份能達到52%,於是李澤钜就順從父親的要求,入了加拿大籍。

另外,在1989年的時候,李澤钜剛剛25歲,就進入長和係裏工作,而且沒幾年就當上了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長和係的副董事長,成為真正的執行當家人,僅僅處在李嘉誠一人之下。在這個過程中,李嘉誠也有意識地安排自己的老員工輔佐李澤钜一步一步地完成接班。綜上種種跡象表明,李澤钜是李嘉誠自己安排的接班人。

到了次子李澤楷這裏,李嘉誠培養他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李澤楷上了大學之後,李嘉誠往他的戶頭裏存了不少錢,足夠他花。可是,李澤楷不是這樣的人,到畢業的時候,他把父親給他存的錢一分未少地連本帶利都還給李嘉誠了。這充分說明李澤楷上學的時候沒用一分父親的錢,自己還掙了不少。據說,李澤楷在美國上學的時候,今天做點兒這個生意,明天弄點兒那個生意,腦子裏的怪點子非常多。對此,李嘉誠是非常高興的,認為自己的二兒子十分有創意。為了保持李澤楷天馬行空的思維,李嘉誠對二兒子的管束遠沒有對大兒子那麼嚴格。

比如,從婚姻上講,我們都知道梁洛施曾經跟李澤楷在一起,兩人還生了三個孩子,後來兩個人又宣布分手,不在一塊兒了。而且,他們倆從開始交往到宣布分手都沒領過證,一直處於未婚狀態。此外,眾所周知,李澤楷這麼多年來身邊的花邊新聞太多了,一會兒是盈科之花,一會兒又是日本女主播,或者什麼模特、電影明星的,可是李嘉誠就沒有公開地嚴加管束過,對二兒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挺放任的。由此就體現了李嘉誠的一種思路,一個去守業,另一個去創業。

為什麼李嘉誠會有這樣的思維呢?這是為了兄弟和氣。如果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在長和係裏工作,將來兄弟倆就不好分家產。可是,像如今這樣,一個人在這一行做得好,另一個在另一行幹得也不錯,兄弟兩個的工作方向不一樣,就不會有共同的利益之爭,不會傷了兄弟和氣,也不會讓人在李嘉誠百年之後看笑話。所以李嘉誠對於二兒子這麼幹是非常滿意的。

當然,實踐也證明,作為亞洲新經濟風雲人物,有著“小巨人”之稱的李澤楷確實也挺爭氣的。相比哥哥李澤钜的低調沉穩,他則展示了更多我行我素的風格。李澤楷13歲時,李嘉誠送他到美國讀書,希望他和同樣在美國讀書的李澤钜有個照應。但是,李澤楷到了美國後不僅不依靠哥哥,甚至故意不用父親在銀行為他存放的生活費,而是自己掙錢。為了掙錢,李澤楷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以致弄傷了肩胛骨。

李澤楷畢業後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回到香港,而是固執地留在加拿大工作。直到1991年,25歲的李澤楷才受父親之命回港,投資4億美元創立了星空衛視。兩年後,他將星空衛視轉賣給默多克,獲利4億美元,並用此資金建立了盈科數碼動力有限公司。隨後,李澤楷拿下香港矽穀數碼港的合作開發權,成立盈科數碼,找到自己事業騰飛的新起點。2001年盈科數碼鯨吞巨無霸香港電訊後,改名電訊盈科,李澤楷占有27.2%盈科股權,身價迅速膨脹至700億港元,人稱“小超人”。一時之間,香港媒體紛紛讚揚李家後浪推前浪,李澤楷的掙錢能力超越了父親。

那麼說到這兒呢,可能有的朋友說,這李澤楷小巨人好像神得不得了。根本就不是,李澤楷不僅沒有我們傳得那麼神,而且他經商也多次遇到滑鐵盧。遇到滑鐵盧怎麼辦?還不是他爹管嗎?咱舉幾個例子。他剛開始要並購衛星電視,幾天以內就融到了好多錢。你想他一個毛頭小夥子要沒李嘉誠這麼個爹,哪個銀行肯賣他麵子,這不還跟他爹有關嗎?當李澤楷的盈科股票直線下跌的時候,李嘉誠跟他兒子很長時間都不在一塊兒了,這時一起在公眾場合露麵,一起吃飯。給人感覺李嘉誠要出手救盈科了,第二天盈科股票就上來了。這些事處處體現了李嘉誠對李澤楷的愛護,沒有李嘉誠就沒有李澤楷的今天。有人說這說明李嘉誠對老二偏心,不是,他對老大也看重。咱們都清楚一件事,當年香港有個驚天大賊王張子強,他綁架了李澤钜。前邊一個車開著,後麵一個車開著,把李澤钜的車夾在中間。前麵這個車扭過頭來拿下李澤钜,綁架,前後也就兩三分鍾。據說當時張子強見著李澤钜樂的,還親了李澤钜一口——寶貝兒啊,你可是我的搖錢樹。因為張子強這種大賊王,他知道李澤钜對李嘉誠意味著什麼,然後張子強綁著炸藥上李嘉誠家談判去了。李嘉誠多年大風大浪都經過了,處變不驚,和張子強進行了談判。張子強要求李嘉誠四天之內給他10億港幣,李嘉誠同意了,而且當場表示家裏有3000萬港幣現金,拿來先給了他。李嘉誠在兒子被綁架時,不報警,力保兒子的命。而且事後也沒怎麼追究,和氣生財。這就可看出來他對大兒子的重視程度。你能說他對二兒子偏心不愛大兒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