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結束與開始(1 / 2)

六月,在東北天也開始熱了起來。楚歌也已經結束了高考,努力地不去想考得如何,因為自己知道,隻要成績下來,一定可以選一個好的大學,對自己的成績還是很自信的,可惜自己和大學無緣了。原因嗎那可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而且楚歌不單單沒娘,而是沒有一個親人。沒錯他是個孤兒,在村子裏吃百家飯長大的。按理說國家富裕了,就算是孤兒也有救濟的,不至於讀不起書。是的高中以前是這樣,可讀大學就不同了。本來老村長早就告訴他,不用擔心學費,他來想辦法,可每次看見老村長那一臉的核桃文,心中就酸酸的。楚歌出生的村子在吉林的深山之中,距離公路還有二十多裏的山路。上了公路坐車到最近的城鎮還要進一個小時。村子裏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幾乎沒人回來。各種原因導致了村子的貧困,楚歌決定放棄讀大學,因為就是讀了大學,就業也很困難,同樣是打工,也就是在幾年晚幾年的事,楚歌就這樣安慰自己。自己的學生時代就要結束了,不能讀大學,心中的那一絲酸楚有誰能夠知道啊。從這一刻起楚歌的心中對自己說,楚歌有朝一日,你一定可以出人頭地的,一定。也是從這一刻起楚歌的心中有一顆種子開始發芽,有誰知道它最終長成了參天大樹。明天就要離校了,今天出去要找一份工作,隻要能養活自己就行。出了縣城的第一高中,楚歌要找一個包吃住的工作,不然沒地住啊。於是楚歌進入一個個店鋪,隻問一句話:“老板招人嗎?”得到的是一個個否定的回答。楚歌也不氣餒,依然一個個得問。太陽偏西的時候,楚歌來到了一家洗車場,老板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大個子男人。“老板,招人嗎?”楚歌習慣性的問了一句。“招人,是你想幹嗎?”“對,對是我。”“可以是可以,反正洗車也沒啥技術,不過先說好,工資最少半年一結,不然冬天都嫌水涼,你跑了我上哪找人去,對吧,就這一個條件,工資每月八百元。怎麼樣?幹嗎?”“老板,要是包吃住那?多少錢?”要知道前麵有幾家也招人,就是不包吃住,楚歌才放棄了,這得問清楚。那老板摸了摸下巴,想了想,道:“這樣吧,我那,也一個人,吃住也都在這裏,你就和我同吃同住,工資每月隻能給你500元咋樣,而且,你的做飯,話說你會不會做飯?”“會,我會,不過味道可能差點。”“行了,我不挑,明天來上班吧。對了你叫什麼?”“楚歌,老板我叫楚歌,西楚霸王的楚,唱歌的歌,那老板我明天一早過來。”“恩,行了,去吧。"楚歌高高興興的回了學校,至少明天有一個住的地方了,雖然每月的工錢少了點,不過楚歌不在乎,有吃有住就夠了。晚上,楚歌隻吃了兩個包子。回到宿舍,把自己的行李收拾了一下,明天一早就要去洗車場,可不能遲到了。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對自己的將來,楚歌一片迷茫,胡思亂想中沉沉睡去。第二天一大早,楚歌拿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洗車場。昨天沒有仔細看,原來這裏叫“清新洗車",分為二層,一層敞開大門最多能停放三輛車。楚歌走進車場,那個老板好像剛剛起來,打著哈欠看見了楚歌,"來的挺早啊.”“老板,早。”“我叫張彥,不用老叫我老板,叫張哥就行,跟我上樓吧。”跟著張彥上了樓,樓上除了兩間臥室還有廚房,廁所,還有一間屋子堆放了雜物。“這間屋子就給你住了,有床,行李用你自己的。你先煮點粥,我去買倆饅頭。”“好嘞,張哥。”張彥去買饅頭,楚歌先去廚房洗了一把米,用電飯鍋煮粥,之後才把行李放好,順手打掃了一下衛生。不一會張彥回來,帶了四個饅頭還有小鹹菜。吃過早飯,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由於剛下過雨所以洗車的還是比較多的,一整天洗了二十幾輛車,楚歌上手很快,主要是沒什麼技術含量。晚上楚歌煮了飯,又炒了個雞蛋,就當倆人的晚餐了。吃罷了晚飯,兩個人坐在門口乘涼說話,張彥問起了楚歌的家裏情況,楚歌把自己是個孤兒由村子裏養大,放棄了上大學等情況都告訴了張彥,張彥拍了拍楚歌的肩膀說道:“很多事情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我相信用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一切。如果悲傷了,痛苦了,急躁了,煩惱了就像我一樣,弄一串這個,能靜心。”楚歌接過張彥手裏的一串珠子,借著燈光仔細看了看,“這個是用看桃核串的手串?”“嗬嗬,咱們這叫看桃,其實它叫山桃核,公園路邊都有,不過我這串你看看有什麼不同?”楚歌又仔細看了看“個頭大,顏色深,摸著很光滑。”“不錯,我自己采了好幾斤,才挑出來十幾顆個頭最大,花紋一致的,帶了快一年了,顏色深光滑,那叫包漿與上色,有人給我三百我都沒賣。”“這東西能賣錢?”“咋不能,有的是人喜歡,當然得是精品,你歪瓜裂棗的串一串,誰要啊。行了,早點睡吧。”回到樓上,楚歌卻怎麼也睡不著了。心裏老是想著張哥的話,隻要是精品就有人買,如果自己去采一些,選好的串了去賣,不知道怎麼樣。胡思亂想著沉沉睡去。日子一天天過去,晚上楚歌就會拉著張彥給自己講講關於一些手串的知識。最後張彥被問的煩了,就讓他去自己房間的破電腦上去查。很快楚歌就被各種文玩知識所吸引,有時候一查就是半夜,同時也做了大量的筆記。這段時間讓楚歌對文玩和各種菩提子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也可以說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與菩提子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