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永不收費的音樂會”——能彈會唱的洞穴(1 / 1)

小問號

岩洞可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下宮殿,有的岩洞曲折幽深,有的高聳巨大,有的洞內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石花、石幕、石瀑布等,千姿百態,瑰麗多彩,宛如仙境。有些岩洞還有地下泉、地下瀑布、地下河、地下湖等,真是別有洞天。有的岩洞竟然能發出奇妙的各種樂聲,奇異神秘,令人驚歎,有的人稱它是“永不收費的音樂會”。可是,那神秘的洞穴為什麼“能彈會唱”呢?世界上有哪些地方的岩洞能具有這種“特異功能”?

能彈會唱的岩洞中外都有,神秘得不可思議。

在我國湖南省有一個神奇的音樂洞。這個洞位於湖南省辰溪縣仙人灣鄉西北10千米處,是由石灰岩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經過億萬年的複雜變化而形成的,洞內到處是鍾乳和石筍。離洞口1千米處,有4排相連的石壁,這些石壁都由9~12根間隔均勻、大小長短相近的石埂組成。不管是哪排石壁的哪根石埂,隻要用岩石或鐵錘敲它就能發出聲音,敲一排中的任意7根石埂,都會依次發出“1、2、3、4、5、6、7”的音階,甚至在同一根石埂上敲擊不同的部位,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而且它的音質優美動聽,絕不像敲擊一般岩石的聲音。一位中學教師慕名來此一遊,用一根鐵棍連續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大海啊,故鄉》等到10首歌曲。

我國的浙江省黃龍山有一個罕見的黃龍洞,主要由大廳和小宮兩個洞穴組成。廳內怪石嶙峋,景色綺麗。小宮有10個小溶洞互相貫通,形成了一個鏤空了的“迷宮”。洞內有不少倒掛的懸石——響石,一經敲擊,便會發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如鼓、如琴、如鑼、如流水聲……餘音嫋嫋,耐人尋味。這種響石已經整理編號的有70塊左右,集中在小宮內,被稱為“洞中音樂廳”。這種以響石為特色的溶洞是很罕見的。響石是地下水因受到壓力變強,二氧化碳對石灰岩層的溶解力增大,水中的重碳酸鈣變濃,當這種溶液從石縫裏流出來,壓力下降,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減少多餘的碳係,鈣膜內的積水便衝破薄膜下滴。這樣不斷發育而成鈣質石管。經過漫長歲月,石管越來越粗,中心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最終生成了能奏樂的石鍾乳。加上溶洞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音箱,樂聲更加優美動聽了。

更令人稱奇的是,秘魯普諾省貝列斯塔村有一個會唱歌的洞穴,竟然在不同的時段唱出了不同的歌聲。清晨,從洞穴內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傍晚,橫笛悠揚。如果陰雨連綿,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嗓音”嬌柔,令人百聽不厭。每天都有數量可觀的遊人來這裏欣賞舉世無雙的洞穴樂歌。

洞穴為什麼能彈會唱,我們至今弄不明白。如果不是專家學者,或者探究自然界謎團的愛好者,就隻能把它當作一種神秘現象來欣賞,或陶醉其間,也堪稱人間一件賞心悅目的事兒。

“小檔案”

在印尼某地,一位名叫海納的女記者發現了一個會發聲的岩洞,洞中光線微弱,進入小洞口後,裏邊有一大長圓形巨洞,有如在巨型雞蛋殼內,四壁上布滿細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藍色的幽光。當一踏上有小方孔四壁的中間地段時,洞內立刻打破寧靜,有類似拉風箱的鼾聲,接著是嗑瓜子的喳喳聲、劇烈的咳嗽聲、砸夯式的腳步聲、還有刺耳的哭聲、怪叫聲,哀嚎聲……這些怪聲是從腳下的小方孔中發出來的,由於驚慌,這位女記者一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時,除上述嗓聲外,又增加了野獸聲、風雨聲、炸彈聲、雷鳴聲等通通響起,細聽起來裏邊有驢叫聲、馬嘶聲、豬嚎聲,此外,還有汽笛聲、馬達聲、警報聲、槍炮聲等。這些嗓音的響聲越來越大,由80分貝到120分貝、140分貝,很快就超過人耳所能承受的極限的範圍。最後這些聲混合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嗓聲發生器。它的由來至今無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