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最神秘的佛地(1 / 2)

小問號

古人說“上朝峨眉,下朝淩雲”。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也稱淩雲大佛)就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的岩壁上,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造型莊嚴,設計巧妙,自古就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稱。耗時近一個世紀的樂山大佛屹立在那裏已達1200多年,端莊慈祥、飽經滄桑的麵容上,刻寫著一個又一個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既有民間流傳的,也有文人墨客所編撰的。其中以電影《神秘的大佛》影響最大,它以民間傳說為素材,圍繞到淩雲大佛身上去尋寶、奪寶的情節展開,把這個民間傳說渲染得神乎其神。峨眉山,也因一座樂山大佛而成為世界最為神秘的佛地之一。

樂山大佛是一尊唐代佛像,形體結構特別有趣味,尤其是它的發髻、耳朵、胸部等都精妙絕倫,本身就是一個雕塑奇跡。它的發髻是用石塊嵌就的。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拚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麵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它的兩隻耳朵是木頭做的。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可見,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也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它的胸部有殘碑。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裏麵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實曾有過大佛閣。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為什麼嵌在了大佛的胸部,成了千古之謎。又有誰能夠想到,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它的發髻、耳朵、胸部等竟然是這樣建造起來的呢?

樂山大佛的排水係統遍布全身。這些微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係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稱“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彙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幹燥。於是,人們不禁在心裏發問:誰能夠想到一座大佛的身上竟然密布了這樣的排水係統,天下還有哪一座大佛是這樣做成的?

樂山大佛身上還環繞著另外的建造之謎。據記載,樂山大佛曆時90年才建造完成。將這樣一座碩大無朋的山峰開鑿成一尊佛,而且結構和諧,比例勻稱,形象端莊,沒有周密的勘探、策劃、設計、施工等是難以想象的。那麼,誰是大佛的總設計師?有沒有專門的設計人員和精細的施工圖?誰指揮了成千上萬的施工隊伍?等等疑問至今沒有在曆史文獻中找到答案,人們隻能從南宋詩人陸遊一首《能仁院》詩中的自注及明代《嘉定府誌》的些許文字記載中了解到:當年海通和尚鑿刻大佛是依據城西二裏的佛教寺廟能仁院中的彌勒石佛“小樣”進行的。也就是請工匠按照能仁院中的彌勒石佛鑿刻成另一尊“丈餘高”的“小樣”,然後讓工匠們按照“小樣”的1:13的比例放大開鑿。可是,成千上萬的工匠同時揮錘上陣能確保不走樣嗎?不同作業麵上的工匠進度也不一樣,又怎樣統一協調呢?大佛開鑿曆時近百年,主持這項工程的和尚也換了三個、工匠換了一批又一批,又是怎樣按照“小樣”來保質保量的?僅僅依靠肉眼能做到嗎?這些是無法想象的。有專家推測,當年海通和尚把“小樣”繪製在絹、綢、緞等易於保存的載體上,形成施工圖,圖上標明比例數據供現場施工操作。遺憾的是,這項工程的實施及著名工匠都沒有寫進史書,後人無法從中記取,使本來就神秘的大佛更加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