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著名的陵墓園林(1 / 3)

1.北京明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據京城約五十公裏,總麵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裏。這裏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係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明朝曆經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曆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曆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裏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麵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裏,多至八公裏。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麵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製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穀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麵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會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穀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高度讚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係完整,曆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曆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代十三陵,坐落於昌平境內,離北京城五十公裏。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行,驅車約需四十分鍾。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麵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術士認為,這裏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占地麵積達40平方公裏,一共埋葬有明代的13個皇帝和23個皇後,以及眾多妃嬪、太子、公主和從葬宮女等,這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淨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龍、虎二山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大紅門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麵,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接著長達80華裏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神道大紅門後的這條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它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裏,沿線設有一係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在碑陰麵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犭孔。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後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又叫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後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十三陵水庫坐落於神道東側的東山口處。建於1958年,僅用半年時間修成,為北京市的中型水庫之一。水庫麵積為150萬平方米,總容量達8200萬立方米,可供防洪養魚和灌溉。攔洪大壩長627米,高29米,頂寬7米,底寬185米。大壩外側鑲嵌"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為毛澤東所書。當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來工地與群眾一起勞動,為廣大人民造福。而且,不少外國駐京使館人員,也曾來此參加勞動,寫下了中外人民的友誼篇章。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為陵區大增美景。

長陵進入長陵陵門,我們即可看到兩幅醒目的示意圖:一是十三陵位置圖,一是長陵平麵圖。從位置圖上清楚地看出,長陵建築在天壽山下,是十三陵的主陵,最為宏偉。在長陵的左側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各陵錯落有致,主從分明,布局講究,氣魄宏大,從而構成了一幅帝王陵苑的壯麗畫卷。思陵,是十三陵中的末建之陵,坐落在原小紅門內,規模最小也最為簡陋。它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年號崇禎)的陵墓。1644年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崇禎皇帝在走投無路之下,逃出紫禁城,吊死在煤山(景山),後被埋葬在他的田貴妃墓裏而故名思陵。在他的墓旁有個小墳,葬著跟他一起上吊的太監王承恩。墳前有塊清代乾隆皇帝為表彰其"忠君"而立的小石碑。現在,我們再來觀看長陵的平麵圖。長陵主要是由譡恩門、譡恩殿及明樓、寶城等組成。其它各陵的建築形式均與此雷同,但建築規模都遠不及此,從而顯示出長陵的尊貴地位。長陵是明王朝第三帝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的陵墓。建於1409~1413年(永樂七年至十一年),朱棣的徐皇後(明大將徐達之女)先葬於此。朱棣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北征回師途中死後,便同葬該陵。長陵距今已有570多年曆史。朱棣是明代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皇帝。他為了控製北方,鞏固整個國家的統一,便於永樂四年(1406)興建紫禁城,準備從南京遷都北京,同時著手在此營造皇陵。他的這些重大措施,對防禦退居漠北的元朝貴族殘餘勢力的騷擾,維護國家的安定與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裏埋葬的還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譡恩門、譡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朱翊鈞(1563~1620),10歲登基,22歲便動工興建陵墓,28歲時已把陵墓建成,陵成之後30年才死。他活了58歲,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該陵墓基選擇在一處山包上,需除掉巨石方可動工營造,工程艱巨,規模宏大,每天役使軍工、民匠30000餘人,連續施工約六年才建成。全國平均每戶需攤派勞役六天半,共耗白銀800餘萬兩,為當時全國兩年田賦收入的總和,可供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費用。萬曆皇帝是個昏庸殘暴之徒。由於沉迷酒色,27歲病倒,開始不理朝政。定陵建成後,他帶領後妃、臣僚來到陵園,一時興起,竟在“生壙”(地宮)裏飲宴起來。

昭陵位於定陵西側的大峪山麓,陵園建築麵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譡恩門、譡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裏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篨和他的三位皇後。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願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穆宗雖不關心政務,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曆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促成的。隆慶議和發生於隆慶五年(1571),當時蒙古族的一個部落首領俺答,他的寵孫把汁那吉因婚事和俺答鬧翻了,於是帶十幾人投奔明朝而來,得到明朝的熱情接待與重封重賞。俺答得知此事十分感動,終於在隆慶五年(1571)與明朝議和。朝廷也重封俺答為順義王並賜紅蟒衣一套,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無字碑石龜負碑,豎立於譡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遊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摸摸烏龜頭,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2.南京明孝陵

建築特色

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麵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頂已毀。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大2400米。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禦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明孝陵地麵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明孝陵布局宏雄,規製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陵園縱深2.62公裏,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裏。

陵墓內一間禦碑殿,陳列著五塊碑。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裏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於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遊客們還能見到其中的三尊。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1699年)親筆題書,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曆史沿革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曆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鹹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禦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複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據,結果最後隻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禦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現在要先從禦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麵。

出殯的時候,同時有相同的棺木從南京各個城門出去,以迷惑盜墓者。方城的後麵是朱元璋及皇後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鬆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淨盡了。至今孝陵從未被盜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