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文學力量之發生
飛天論壇
作者:滕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報告文學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等作品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人的心中,詩一般的抒情語言、濃厚的真情實感、緊張跌宕的故事,這一切都如此真實而又扣人心弦。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其真實性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震撼感是許多虛構文學所難以企及的。在西方,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新聞報道等統稱為敘事性非虛構文學,這個名稱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敘事性”,一個是“非虛構”。所以,一篇好的報告文學不是事件的簡單羅列,不是講述內容的忠實記錄,不是枯燥乏味的歌功頌德,不是人物成就的排列鋪陳……報告文學是非虛構的,是一個好的故事,是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報告文學創作者是一個優秀裁縫,將各種好布料通過合理的剪裁串聯,做成一件合身得體、光彩照人的漂亮衣服。這也是如今非虛構文學日益受到讀者喜愛的原因所在。據說,在美國,非虛構文學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超過了虛構文學,經常占據各大暢銷書榜單。在我國,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紀事》、《夾邊溝紀事》和《甘南紀事》在當代敘事性非虛構文學方麵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如今,《飛天》適時地推出報告文學專號,對於當今非虛構文學的意義自不待言,而專號中的幾篇力作在敘事性和節奏感上,都有讓人眼前一亮之感。
習習的《“巧兒”傳奇》很好地展示了作者對於語言的出色駕馭能力和故事節奏的掌控能力。劉巧兒的故事在中國知名度很高,而且被搬上銀幕,成為人盡皆知的人物和故事,重寫這個故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巧兒”傳奇》中,習習並沒有講述多少新鮮的東西,但正如作品名字一樣,這篇作品精彩之處就在於“傳奇”,習習用一種明清說書人的方式,將80年前的一個“奇案”和相關人物幾十年的風雨人生講述得娓娓動人。比如在寫到馬錫五這個人物時,習習寫道:“話說陝甘寧邊區有個老百姓人人知曉的‘馬青天’,此人名叫馬錫五,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專員斷案公正明白,在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這種說話味兒,讓讀者一看就很親切,傳奇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當作者寫捧兒來馬專員家告狀,“臨上路前,捧兒的姑姑給她的兜囊裏裝了幾個白麵饃饃。封芝琴偷眼一看,敢情城裏這麼有名的大官吃的還是雜糧。再一看,表情和藹的馬專員粗布褐衫, 他的妻子也素樸得像個村裏的女人,封芝琴一下子覺得到了親人家裏一樣。埋著頭急急地吃完一塊兒饃,喝完碗裏的湯,捧兒就開始給馬錫五告起狀來。”這一段就寫得十分精彩鮮活。
在習習筆下,報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味道的,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這也是報告文學的魅力所在,仿佛喝一碗原質原味的湯,醇厚濃香,值得回味。習習似乎希望突出故事的“傳奇”性,在裏麵加入了很多合理的想象和抒情。當她寫捧兒告完狀後,“一塊兒石頭從捧兒的心頭暫時落了下來。田裏鋪滿嫩綠,鳥兒們嘰嘰喳喳,封捧兒甩著大辮子,回去的腳步輕快了許多。”讀者可以從這樣的敘述中觸摸到故事主人公的處境,報告文學“貼身感”的優勢也充分發揮出來。再比如,寫馬專員審案,“1943年農曆四月二十七日,柔遠河畔一片開闊的川地裏,氣氛與往日有大不同。藍天白雲,河水湯湯,成片成片的麥苗兒一直鋪到了天邊的山腳下。河邊搭起了一個簡易審案台,悅樂三鄉男女老少絡繹不絕趕到了這裏,白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們也不想放過這個瞧新鮮的機會,大夥兒都想親眼目睹一下“馬青天”如何判斷這樁在悅樂早已傳開的曲折複雜的婚姻案。”習習在這裏充分發揮了自己作為散文作家的優勢,用這些細節和場景,將原本許多人認為很枯燥的報告文學寫得趣味盎然。《“巧兒”傳奇》不僅寫了巧兒的原型封芝琴,寫了斷案的馬錫五,還寫了演巧兒的新鳳霞的故事,幾個人物相互交織,真如看明清小說一般,讀後感慨良多。特別是作品寫“江青說《劉巧兒》是一部壞電影,從此,她被剝奪了演戲的權利。這位天才的單純溫順的藝術家接連遭受深重打擊。有官員找新鳳霞談話要她和吳祖光離婚,一向羞怯膽小的新鳳霞說出了鐵骨錚錚的話:王寶釧等薛平貴等了18年,我可以等吳祖光28年。”相信這一段文字一定會讓很多人印象深刻,這就是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