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
紀實文學
作者:王新軍
鐵人王進喜是甘肅人民的傑出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其重要內容為:“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無私奉獻精神。
一、苦命的“十斤娃”
1923年10月8日這天,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巷口子村(即今玉門市赤金鎮和平村,亦稱赤金堡王家屯莊)一戶窮人家的土炕上,誕生了一個男嬰。
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叫王金堂。而立之年得子,讓這個莊稼漢異常興奮。按照當地的習俗,王金堂找來一杆秤,把孩子從妻子何占信手中接過來,連同一件老人衣服一起放到一個芨芨筐子裏,上秤一稱,不多不少正好十斤。他樂嗬嗬地對躺在炕上的妻子說:“十斤,十斤,高高的十斤。”
在何占信臉上露出笑容的同時,這個剛剛出生的男嬰也有了一個硬邦邦的乳名——“十斤娃”。
“十斤娃”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厚實,可他身材卻十分瘦小。
“十斤娃”長到五歲的時候,按照王家族譜中“進”字輩的排序,讀過幾天私塾的王金堂為他起了個大名叫王進喜,期盼著全家能有好日子過,喜事不斷,更希望他能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後重整家業。可是在舊時代的中國,窮苦人哪裏有什麼好日子過?盡管王家全家人辛勤勞作,還是過著地無一壟、食不飽肚的艱難生活,終年受盡地主們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王家祖上世居陝西同州府大荔縣焦家村,王金堂這支是清道光年間遷往河西赤金衛的,到王進喜這輩,已曆五世。王家舉家西遷的原因,一說是響應了清政府的“引民實邊”政策,一說是在陝西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無奈之下才選擇了“走西口”,來到赤金堡開荒種地。
王進喜的祖輩們來到赤金之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憑著一股吃苦耐勞的精神,到了他的祖父王博學當家時,王家已經擁有土地上百畝,大莊院一座,還開了一家名叫“壹圓堂”的當鋪。王博學也常被人們稱為“王典當”。
但好景不長。同治年間,兵變之事與陝甘回民出走波及玉門等地,一時河西匪患四起。一股土匪趁亂襲擊了赤金堡,把王家洗劫一空之後,又放了一把火,將王家裏裏外外燒了個精光。俗話說“賊打火燒當日窮”,被土匪打成重傷雙目失明的王博學隻有變賣地產還債度日。到1894年王進喜的父親王金堂出生時,王家已經完全衰敗了。雖然王金堂也曾努力重整家業,但到“十斤娃”出生時,王家僅剩下十幾畝沙土地,三間破草房。這在當時的河西走廊西部農村,幾乎就是赤貧一個。
王進喜六歲那年,當地大地主黃漢青要強行霸占王家的五畝地,命家丁趕著牛車在王家的青苗地裏亂走。王金堂帶著兒子王進喜前去阻攔,卻被與黃地主串通一氣的偽保長反誣為“妨礙公務”,將王金堂抓到區公所,關進了大牢。血氣方剛的王金堂咽不下這口氣,時值盛夏,一團急火攻上心口,頓時雙目暴凸如桃。三天後左眼珠竟然冒出眼眶,右眼紅腫,幾乎失去視力。等家人三個月後賣了土地將他贖出大牢的時候,虛弱的王金堂已經雙目失明,回到家便一病不起了。
父親病倒了,養家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何占信身上。
何占信是個有主見的女人。她把丈夫贖出來以後,她不僅要侍候病人,還得領著王進喜下地務作莊稼,苦苦支撐門戶,掙紮著以渡難關。
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莊稼顆粒無收。地方史書這樣記載:“民國十八年,玉門大旱,又遇冰雹、山洪、蟲害襲擊,瘟疫流行,災民妻離子散,狀極慘憫。”為了活命,六歲的王進喜隻好用一根棍子領上瞎眼的父親,走村串戶去要飯。遇到好心的人家,還能給點剩湯、剩飯,遇到狠心的地主,不僅不給,還要挨打受罵。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童年的王進喜受盡了苦難。
一天,他們來到一個地主家門口,地主看到他們父子倆,竟然放出了一條看家的大黃狗。仗勢欺人的大黃狗撲倒了父親,又轉身撲向小進喜,一口咬住了他的右腿,一時鮮血直流。但年幼的王進喜咬住牙關沒吭一聲,用棍子趕走惡狗後,悲憤的他緊緊握住了自己的小拳頭。
殘疾的父親坐在地上仰天長歎:“唉!這個社會對我們窮人怎麼這樣不公平啊!娃子,你要把這仇恨記住!”
飽受淩辱欺壓的王進喜從父親的這句話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他恨透了這個弱肉強食、狗仗人勢的舊世界,在幼小心靈裏埋下了對舊社會仇恨的種子。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雙目失明的王金堂被強迫服勞役。九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自己趕車把羊毛送到百裏之外的酒泉城。
二、不屈少年王進喜
為了給父親治病,為了讓家裏度過連年災荒,十歲那年,王進喜和同村幾個窮人家的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掙工錢。
在一同放牛的四個夥伴中,王進喜的年齡最小,但他幹什麼都搶在前頭,從不服輸。白天,他們要把百十頭牛放到山野,晚上,再把牛全部趕進牛圈,每天都累得疲憊不堪。朝夕與牛相伴,年幼的王進喜對牛產生了感情。當他看到那些老黃牛為吃幾根青草而登上高高的懸崖時,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尋思,老牛在田裏幹活那麼賣勁,現在卻得自己一點兒一點兒找食,牛出力最大,享受到的卻最少。王進喜開始在心裏為老黃牛鳴不平。
天長日久,王進喜發現走路時大牛總是把小牛夾在中間,臥下休息的時候,也是把小牛圈在中間。一旦狼來了,大牛就豎起兩隻犄角來保護小牛。每當看到此情此景,他就會想起山下家中那瞎眼的父親,想起病弱的母親和弟弟、妹妹……
正是這種黃牛情結,影響了王進喜的一生。後來,在新中國的油田開發建設中,他就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地為人民工作了一輩子。
王家有幾畝地被偽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占。12歲那年,王進喜不畏強權,在幾個正義鄉紳的幫助下前去討要。雖然隻要回了幾丈白土布,但王進喜卻從中體會到了與惡勢力抗爭終獲勝利的巨大喜悅。
1937年,國民黨馬家軍為了阻止西路紅軍西進,到處抓兵擴充兵力。一天傍晚,地方偽保長又帶人到巷口子村抓兵,已經逃出魔掌的王進喜聽到狗叫聲,就趕快藏到同村姓王的一戶人家,情急之下躲在人家的房梁上。抓兵的人屋裏屋外找了一遍,最終沒有找到他。連這家人都不知道王進喜躲到了哪裏。等抓兵的走後,王進喜從房梁上跳了下來。這家人一麵為他慶幸,一麵為他擔心,便勸他說:“十斤娃,你趕快跑吧,藏在這裏危險得很,他們一會還會來搜的。”他們給他準備了些吃的,王進喜便連夜跑到了祁連山下的青草灣。
天亮時分,王進喜發現附近有座羊神廟,想到廟裏藏身休息。到了跟前,卻發現廟門口的樹上拴著一頭大黑騾子,他放慢了腳步,剛走到門口,就聽到偽保長正和另一個人嘮叨,密謀要設計在這個廟裏抓他。王進喜聽了,便撒腿向南跑進了祁連山。
為了躲兵役,王進喜不敢回家,就去深山裏幫人掏金。幹了沒幾天,人家嫌他小,不要他。無奈之下,王進喜隻得到老君廟油礦當童工。
在油礦上,王進喜年齡雖小,卻幹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他起早貪黑地幹活兒,卻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受工頭的打罵,到了年底,也拿不到幾個工錢。
一次修井架,王進喜被一塊鐵板砸傷了腿,工頭不給治,他隻好回家養傷。在家整整待了七個月,等他回到礦上,才發現他已經被開除了,最後隻好頂著別人的名字,當了一名雜工。
王進喜咽不下這口氣,就經常找工頭理論。工頭不但不管,還打了他。這天夜裏,師傅和王進喜一同來喂駱駝,師傅指著駱駝說:“駱駝能馱著重物在沙漠裏行走,是因為身上有勁兒,幾天不喝水是因為肚子裏存下了水。我們也要像駱駝一樣,學會忍耐,把仇恨記在心裏,渾身攢足了勁兒,總有一天咱們窮苦人會報仇雪恨。”
師傅的教誨使王進喜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學會像駱駝那樣沉穩、那樣有耐力,把資本家對我們的欺壓淩辱記在心裏,團結勞苦大眾,一起同敵人作鬥爭,才能推翻黑暗的舊社會。師傅這個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鬥爭還要講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培養耐力。這時候的王進喜,心中漸漸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曆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王進喜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三、忠實的人民勤務員
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
——王進喜
1949年7月,全國即將解放,玉門油礦也將迎來黎明的曙光。國民黨反動派感覺末日就要來臨,妄圖破壞油礦。為了確保油礦不被反動派破壞,26歲的王進喜積極參加進步人士組織的護礦隊。他和工友們冒著生命危險,白天往山裏轉運機器,掩埋油井,晚上頂著嚴寒四處巡邏放哨,每次遇到敵人的破壞行為,他都會挺身而出,勇敢地進行鬥爭。他和護礦隊的工友們一起保護了大批的油礦設備,取得了護礦鬥爭的勝利。
1949年9月25日,玉門油礦解放。
玉門油礦解放後,西北軍政委員會對保護油礦做出重要貢獻的護礦隊給予了表彰。
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他常對別人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
艱苦的野外鑽井生產,鑄就了王進喜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精神。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裏程碑。
他在入黨誌願書中這樣說:“隻有共產黨才能解放受苦的人類,隻有共產黨才能使工農大眾過上好日子,我入黨就是為了給祖國、給人民貢獻更大的力量,當一個忠實的人民勤務員。”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五隊隊長。當時的貝烏五隊,並不是一個鑽井強隊,甚至連一般都算不上。
這裏有一個關於“豆腐隊”變先進隊的小故事。
1956年4月,王進喜入黨以後,領導任命他為貝烏五隊隊長。當時的貝烏五隊每年出事故多達六七次,而一年打井才800多米,還沒有其他隊一個月打的多,是出了名的“豆腐隊”。王進喜當了隊長後,在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貝烏五隊打一個翻身仗!
怎樣才能打個翻身仗呢?王進喜動腦筋、想辦法、查原因。經過認真研究分析,他認為:安全是影響生產進度的主要因素。於是,在打井前他就和工人們一起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並提前製定解決問題的措施方案,逐一分頭落實,徹底檢查,一點也不鬆懈。由於他在打井中堅持科學求實的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新的319井開鑽後,杜絕了意外事故的發生,沒用多長時間他們就拿下了這口井。
從那以後,每口井開鑽之前,王進喜都周密計劃,嚴密組織,使貝烏五隊第一次年打井超過十口,年進尺達到10000多米。貝烏五隊也終於由“豆腐隊”跨入了先進隊的行列,實現了他“打一個翻身仗”的願望。
有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裏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汙和泥沙,擦去鏽,修修配配,拚裝成可用的鑽頭。就這樣他們用了半年時間,打了五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這個經驗很快在全油田推廣。
四、“鑽井闖將”出玉門
鑽透祁連山,戰勝戈壁灘,快馬加鞭進軍吐魯番,玉門關上立標杆!
——王進喜
1958年7月,石油部提出在石油戰線開展鑽井競賽,主要在新疆和玉門兩地進行比賽。同時定於10月份在新疆召開現場會,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中共玉門市委和玉門礦務局積極響應這一號召,調集了一批強隊在新開發的白楊河油田擺開了戰場。但參戰隊伍中,沒有王進喜的貝烏五隊。原因很簡單——貝烏五隊不是強隊。得知這一消息後,一向不服輸的王進喜立即找到大隊領導,主動要求上白楊河參加大會戰。
大隊長王嘉善有顧慮,不同意貝烏五隊參加大會戰。
王進喜心裏很著急,便叫人寫了請戰書,堅決要求上白楊河參加大會戰。但時任礦務局長的焦力人也不同意,理由還是那一條。態度堅決的王進喜又去找市委。劉長亮書記見王進喜決心很大,同意讓貝烏五隊上去試一試。
到了白楊河以後,王進喜組織全隊展開討論,勇敢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杆”的大目標。
8月份,貝烏五隊任務完成得很好,受到了市委和礦務局的表揚。
初戰告捷的貝烏五隊又決心要在9月份實現“月上五千米,標杆立祁連”的宏偉目標。在上級黨委的大力支持下,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苦幹、實幹加巧幹,到9月中旬已打井3700多米。恰在此時,傳來一個消息:新疆張雲清的井隊已打出了3900米的進度。王進喜一下子急了,他說:“我們決不能落在新疆隊的後麵,一定要超過他們!”
為此王進喜提出了四句口號,鼓舞全隊士氣:“鑽透祁連山,戰勝戈壁灘,快馬加鞭進軍吐魯番,玉門關上立標杆!”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王進喜住在井上,一天24小時“全天滾”地領著戰友們打井。有一次,局長焦力人到井場上檢查工作,發現疲倦的王進喜竟然躺在一排鑽杆上睡著了,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王進喜不僅帶頭大幹苦幹,還打破了常規,他通過采取優化鑽井參數、開雙泵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鑽井速度。9月30日零點,貝烏五隊完成鑽井進尺5009.47米,實現了“月上五千米,標杆立祁連”的宏偉目標。10月8日,《人民日報》作了專門報道:“玉門王進喜鑽井隊(貝烏五隊)9月份完成鑽井進尺5009.47米,創全國最高記錄,世界少有記錄……”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會上,王進喜被光榮地選為建國十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
10月6日,石油部要在新疆克拉瑪依召開現場會,王進喜作為玉門代表團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第一次出遠門的王進喜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祖國是多麼遼闊,多麼壯美!在現場會上,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裏親自把一麵“鑽井衛星”的紅旗授給了貝烏五隊,並授予王進喜“鑽井闖將”稱號。
餘秋裏部長還在會上肯定地說:“王進喜不安於現狀,不拘於常規,奮發思變,帶動了全國石油鑽井事業的發展。”會後組織大家參觀。已經取得成績的王進喜沒有和大家去觀賞美景,而是單獨來到鑽井隊,他貪婪地這裏走走,那裏看看,邊觀察邊揣摩,把人家的好經驗點滴不落都記在了心頭。在泵房裏,他還學會了怎樣節省人力……
王進喜打心眼裏佩服這些先進的鑽井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