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戶口遷人權和宅基地發放權掌握在村民委員會的手裏,因此各個村莊的情況可能會不同。據村民們介紹,在平安村周圍的幾個村子中,隻有雲升和平保兩個村子有女兒(非承祧女)落戶和得到宅基地的情況。據說,在這兩個村子裏,有兄弟的女兒或者第二個女兒也可以落戶並獲得宅基地使用權。我於是赴這兩個村子進行了調查。
雲升村位於平安村以北兩華裏,鄉鎮合並前曾是鄉治。平安村的孟發先生告訴我,在六七十年代,曾有一些雲升村的女兒在本村落戶,而且這些女兒並不是招婿婚姻。我在雲升村訪問了一個姓杜的多士,她有四個兄弟,但她在70年代初在雲升村申請到了宅基地。以下是她的自述。
俺今年63歲,俺的丈夫是一家國營煤礦的工人。因為俺是農村戶口,俺不能把戶口遷到俺丈夫的單位,俺又不想把戶口遷到他的老家,所以俺結婚後就沒有遷戶口。俺的兩個孩子的戶口也跟著俺。那時候都是那樣,孩子的戶口隨母親。最初俺和俺的父母一塊住,後來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俺就開始向大隊要宅基地。一開始大隊幹部也不願意給,說閨女不給地方。後來,俺們村還有一個閨女和俺情況一樣,她也是丈夫是非農業戶口,孩子的戶口跟著她。
俺倆人一塊找,大隊最後沒有辦法了,就答應給俺們地方。給是給,可是給俺們的地方比給兒子的地方小。如果是給兒子的話,就每家給四間的地方,可是俺們兩個閨女是每家隻給了三間的地方。大隊幹部把一塊六間的地方給俺倆平分了一下。他說,就是這個地方,愛要不要。俺想他們可能是這塊地方放給一家太大,放給兩戶人家又不要,所以就給了俺們兩個閨女。後來俺們就在這塊地方蓋了房子。你問蓋房子時俺爹幫助俺們沒有?幹活肯定是幫忙來著,但是經濟上他們沒有幫助。俺也沒有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
人家有那麼多兒子哩!俺兄弟們就是輪流給俺爹做飯,病了以後輪流伺候,沒有輪著住。俺有一個叔叔在台灣,他留下了一處老房子,俺爹娘就住在那裏。俺娘死了以後,俺看俺爹孤苦伶仃的,就把俺爹接到俺家來住,可是沒有住多長時間,俺的兄弟們就有意見了。他們說,“俺爹沒有兒子了?光在閨女家住著?”他們覺得老人光在閨女家裏住著自己臉上無光。在咱農村,贍養老人是兒子們的事。在俺們以後,也有閨女在俺村要了地方的情況,但都是托關係走後門、請客送禮才要到地方,俺們那時候沒有花錢送禮,也沒有托什麼關係。現在俺村的政策還是有兄弟的閨女不留,幾個閨女隻能留一個。
看來,雲升村的情況和平安村是類似的,兩個女兒之所以能留下並申請到宅基地,主要是因為她們的丈夫是非農業戶口,而她們的孩子根據國家政策隻能隨母親。在當時,這樣的出嫁女兒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戶口落到自己丈夫原籍的村裏。但如果丈夫的原籍地方是經濟社會條件較差的地方,如邊遠山區時,妻子就不願意把戶口遷過去。上述例子中的情況就是如此,杜女士的丈夫的原籍在山區,因此她就沒有把戶口遷到丈夫的原籍。國家的“孩子戶口隨母”的政策正好是她們把戶口留在娘家的借口。杜女士雖然申請宅基地成功了,但仍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為她得到的宅基地比村裏的兒子得到的要小一些。整體上來說,雲升村的戶口和宅基地政策和平安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