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合老人今年已經70歲,目前在平安村小學給學校看門,並且兼給老師們做中午飯。學校每月給他幾十塊錢的工資,因此他就吃住在學校。信合老人一生的命運很不幸,他在37歲的時候妻子就去世了,是他和自己的老母親辛辛苦苦把四個兒子拉扯大。他給每個兒子都蓋了一座房子,娶了媳婦。房子雖然並不太好,但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他完成了給兒子蓋房娶媳婦的責任。現在兒子們都已經分家另過,都把他蓋的平房拆了,蓋成了樓房。分家時,分單上寫明每個兒子每月給老人5元零花錢,但目前沒有一個兒子主動給他,好在他還有學校給的工資能夠過活。

老人在身體好的時候,覺得自己這樣過也挺好,但身體一生病就感到自己太累了。其他的老人在他這個年紀都已經享清福了,可他還得自己勞動養活自己。有一次他病得較重,就試探著對自己的一個兒媳要求把他輪養起來,但兒媳委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對於大家都公認的“兒子不孝是因為兒媳不孝”的看法,信合老人不同意,他說:“媳婦整天守著你了?現在哪個男人兜裏沒有零花錢,你給老人幾十塊錢媳婦能知道?還是兒子不孝順,不能都怨兒媳婦。”

老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醫藥費的支出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成為老人和兒子們發生矛盾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三個兒子,說好醫藥費用兒子們均攤。但她拿了醫院的發票找兒子們“報銷”,沒有一次能痛快地拿到錢,到目前她手裏還有幾十塊錢的藥費發票。對於一般人來說,幾十塊錢不算什麼,可對於手頭拮據的老年人來說,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有一位老人,他是一個傷殘軍人,雖然他的醫藥費用是可以報銷的,但報銷得並不及時,因此有時他手裏的現金就周轉不過來。但由於他有國家的撫恤金,他的三個兒子誰也不給錢。每當手頭的現金周轉不開的時候,都是他的女兒幫助他。關於女兒對父母的贍養,我在下一節會詳細介紹。

老人們除了麵臨錢不夠花的問題,平時兒子對他們的態度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由於老人要依賴兒子們過活,因此他們很敏感。他們既要仰仗兒子的供養,又要保持作為長輩的麵子。但是有些兒子特別是兒媳在這一點上做的非常不夠。兒媳們不尊重的語言、表情會很傷老人的自尊心。前文提到的文樓老人,兩個兒子分養二老,且他的老伴去世得早,他的兒媳就感到自己吃了虧。有一次兒媳對他說,“你怎麼就住在這裏,你又不是隻有一個兒子!”還有一次,他對兒媳做飯晚稍有微詞,兒媳就對他說,“吃,你就知道吃,你身上背著‘饑布袋’嗎?”對於這些言詞,老人們隻能忍受,沒有其他的辦法。還有一位老人,患有老寒腿,他就買了一個“周林頻譜儀”進行治療,但他的兒媳婦擔心他用電太多,就把電閘給關掉。在平安村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有一個老人嫌自己的兒子不孝順,她就對兒子說,自己給兒子帶孩子多麼辛苦,現在她老了兒子卻不孝順她。她的兒子就說,“看孩子是你的義務,老不死是你的錯誤!”傳言雖說可能有些誇大的成分,但兒子類似的話對老人的傷害無疑是深重的。

在平安村也有孝敬老人的好典型。有一對老人,他們是全村老人羨慕的對象。他們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在石家莊市工作,他們因此就住在這個兒子的房子裏。這家人在分家時並沒有規定每個兒子每月給他們多少錢,但每個兒子都經常去問老人是否還有零花錢。什麼時候沒有了就什麼時候給,從來沒有讓老人主動張嘴要過。每個兒子也不管其他兒子給多少錢,隻管自己給錢。這家的老太太腿腳不好,他們就給老人做了一個土製的輪椅,老人可以到街上轉轉。兩位老人喜愛看傳統戲曲,他們就為老人買了一台VCD,又買了“一紙盒子”光盤,老人想看什麼戲,就看什麼戲。兩位老人的家裏成了戲曲放映中心,每天都有許多老人到他們家裏來看戲。村民們一說起孝敬老人的事,這兩位老人就是他們經常舉的例子。當然,這家的幾個兄弟都是運輸專業戶,良好的經濟狀況也為他們孝敬老人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