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造成中年村民經濟壓力的因素,那就是平安村及周圍地區早婚的風俗。我利用平安村的計劃生育報表對平安村5年來的初婚年齡進行了統計。過低的婚齡使這些年輕人根本沒有時間為自己積累結婚和蓋房的費用。我們看到男青年的平均婚齡大約為24歲,我們假設一個男青年從18歲開始勞動,那麼他隻有6年的時間為自己積攢結婚費用。我們再假設他每年能掙5000元錢(這是農村一個壯勞力一年的平均打工收入),那麼他6年大概可以掙30000元,他會花掉這30000元中的大部分,如果能夠攢下其中的一半,也隻有15000元。實際上大多數年輕人根本攢不下錢,一個村民提起他的兒子時說,“他花的比掙的都多,他不和我要錢就不錯了!”這樣,蓋房結婚的經濟壓力絕大部分都落在了男青年父母的肩上。費孝通先生通過對江村村民生命周期的考察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費孝通,1983)。

低婚齡使得找對象的競爭也變得非常激烈。在平安村,一個超過25歲的男青年就被人們認為是大齡青年了,對女青年這一標準更低。由於同一年齡段的男女青年的數量是固定的,因此年齡一大就不容易再找到稱心的對象。再者,目前平安村男女青年的婚齡差非常小,平均隻有1.5歲左右,男青年不容易在比自己小許多的年齡組的女青年中擇妻,男青年擇偶的年齡壓力就更大。這就進一步壓縮了青年的父母為蓋房攢錢的時間,使他們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

那麼,平安村的村民能否不承擔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的責任呢?在我回收的84份問卷中,隻有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完全一致的,這個問題是:“您認為給兒子蓋房娶媳婦是您的責任,還是應當由他自己承擔?A。我的責任;B。兒子自己的責任。”三種問卷中都有這個問題,所有的受訪者都選擇了 A,回答驚人的一致。這表明,這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不僅父母感到為兒子蓋房娶妻是自己的責任,兒子也懷有同樣的期待。這樣,父母為了兒子能娶上媳婦,過早地進入了蓋房的競爭;這種競爭使得父母把自己絕大部分的財富都投入到了房子上;兒子或兒子們結婚後,由於宅基地分配的原因,父母必須把房子的所有權轉移給兒子。“生前繼承”的邏輯鏈條就這樣被串了起來。

當然,家庭的延續本身就是一個鏈條,每一代人都是鏈條上的一個環節。現在的父母們在為自己的兒子拚命攢錢蓋房娶媳婦,其實他們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他們的,他們的兒子在自己結婚生子後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這看起來是公平的。如果兒子們也能善待他們的父母,那將是一幅“父慈子孝”的溫馨畫麵。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的家庭文化遵循的是“反哺模式”,以區別於西方家庭的“接力模式”(費孝通,1983)。兒子們是怎樣反哺他們的父母的呢?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這個問題。

§§第四章 老年人的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