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代的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就難免有白發老者與垂髫小童同屬一輩的現象出現。老一代人對這種現象安之若素,他們在稱呼比自己小許多的人“叔叔”、“爺爺”時絲毫不覺得難為情。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做不到這一點,如果對方比自己歲數小,輩分再大也是直呼其名。族中的輩分數是老年人中間經久不衰的話題。我的訪談人高孝勇今年已經79歲,但是論輩分,他是那個輩分最大的人的玄孫。他和那個老爺爺開玩笑說,“我要是活到你的輩分,我得再活二百年”。有一次,我看到孝勇先生和一個女童站在一起,雖然他比她大將近七十歲,可他仍然得叫她姑姑。我突然意識到嚴格的輩分關係對農村社會結構的重要性,這就難怪中國傳統視宗族內部的婚姻(特別是不同輩分之間的婚姻)為禁忌,斥為“亂倫”了。
在平安村高家的“老四門”中,隻有“大門”和“四門”的人共同編印了家譜。其他兩門由於人口眾多,家譜中間的一些祖先的名字已經失落。“大門”和“四門”的人共修家譜的原因是,在曆史上“大門”兩代絕嗣,因此從“四門”過繼了兩代人。用這兩門族人自己的話來說,他們是“門遠人近”。由於這兩門人數較少,他們在婚喪嫁娶時仍然互相“動”。“動”在平安村的民俗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性概念。它的意思是在辦紅白喜事(本村人簡稱為“過事兒”)時通知某家人,並邀請他們來參加婚禮或葬禮。對於被“動”的人來說,被“動”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義務。被“動”的人家要在婚禮或葬禮上幫忙,在葬禮上出殯。“動”還是不“動”某家人、“動”這家人的程度,是“動”與“被動”的兩家人之間關係好壞的最外在體現。一般來說,五服之內的人全家都去參加,而五服之外本門之內的人家則隻派一個人參加。在平安村,同一個門的族人被稱作“當家子”,而五服以內的“當家子”又被稱作“近當家兒”。“動”與“不動”某家人並不僅僅取決於兩家人之間血緣關係的遠近,也和兩家人之間平時關係的好壞有關。例如,在平安村就有許多例這樣的情況:親兄弟倆因為分家時為家產結仇,他們在辦紅白喜事時互相就不動,反而“動”那些血緣關係較遠的族人。紅白喜事時“動”什麼人還取決於本族人數的多少,例如,平安村裏的劉姓族人和李姓族人由於各自人數都少,近年來就聯合起來“過事兒”,一家“過事兒”雙方族人全部出動,隻是在葬禮上一姓不參加另一姓的送殯。
也許是巧合,平安村中的第二大姓氏朱姓的族人也說自己有“老四門”,和高家的“老四門”不同的是,他們的“老四門”涵蓋了全部的朱姓人口。朱姓目前存活的人也有八代。據說,村中的“鄭姓”和“顧姓”是後來才遷來平安村的,比其他幾個大姓氏都晚,人數也少,但已經沒有人能說清他們是什麼時候來到平安村的。但是這種傳說和姓氏歌謠“高朱趙,甄劉邵”中沒有鄭姓和顧姓是一致的。有趣的是,在平安村不僅僅同姓村民之間的輩分關係有條不紊,各個姓氏之間互相怎樣稱呼也有一定之規。村內兩個不同姓氏的人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輩分關係。與同一姓氏內部有條不紊的輩分關係不同,兩個姓氏之間的輩分關係可能因人而異。比如,同是姓高的兩個人可能互稱兄弟,但當他們麵對一個姓趙的人時,可能一個叫叔叔,而另一個叫爺爺。但不論是叫什麼,兩種叫法都是由上一代人傳下來的,以後也不會更改,除非因為婚姻產生新的輩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