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書法藝術的專家說,中國文字,即漢字也是一種高雅的多彩藝術。如魏碑可以讓你步入威嚴、挺拔的殿堂,隸書可以讓你步入橫空出世的世界,歐柳等正楷書法可以讓你步入正義凜然的不阿人生,行書可以讓你步入泰然製宜(因時因地製宜)的智慧宇宙,草書則可以讓你步入神魂飄逸(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境界。
專家說:正如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一再提到的西方語言反映出西文思維的縝密,而中國思維大而化之的特點在語言中也有表現。漢字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要認為漢語在一切方麵都優於其他語言,如它的啟蒙識字、發音、書寫、多意、歧意等,與西文拚音文字比較,顯然就存在一定缺陷而困難多了。恰如其分的自大是必要的,須警惕自大多了一點兒,就成了“臭”字。這是漢字帶給我們的前人總結出的經驗。再如“問”、“聞”、“說”、“活”等字都含有深刻的內涵,如“話”字、“舌”邊有“水”才為活,人如果口中舌邊舌麵幹竭無水,人就將死,這在中醫臨床上診斷危重病人時是重要依據,大家不信可到醫院去觀察觀察一些重病人。可見漢字的形成和意義中的奧妙,所以著名漢字學家蕭啟宏說:“世間何人言可信,神通漢字獲真經。”對於“問”、“聞”、“說”大家也可去思考思考。
現在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炎黃”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炎”指炎帝,陵墓在湖南九嶷山下;“黃”指黃帝,陵墓在陝西省。他們兩人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酋長,這兩個部落打仗……可是今天每一個中國人不管自己的家庭血統應該怎樣追溯,都承認炎帝是自己的祖先,也承認黃帝是自己的祖先。民族與血統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單從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這件事就可看出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勢。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族,曆史上民族之間從鬥爭到融合、統一,特別是到今日大一統的原因是中華文化從古到今都是追求和諧統一的結果。在曆史上中原被蒙族、滿族等民族統治,但都被包容性、圓融性極強的中華文化所融合了。這也看出中華文化的競爭性極強。西文思想家、《西文沒落》的作者史賓格勒認為文化是有機體的,就像自然的生命一樣,有新陳代謝。他認為,西方文化目標是征服,而中華文化的目標則是追求社會和諧。所以他肯定地說,西方文化如不調整終會走向盡頭。中華文化在某一階段會出現衰退,但經過一段時日,中華文化會把外來文化吸收消化後,重新衍生一種新的文明,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不具備的特性。因此解決民族衝突隻有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的失敗學獨樹一幟。
失敗學研究重點放在關注失敗、研究失敗、麵對失敗、避免失敗,從而使人迅速獲得成功。
專家說:失敗是成功前的大課堂,失敗是向成功的轉換。因此隻研究失敗現象是不夠的,要從理論、方法、實踐中去尋規律求實質,尋求失敗轉換為成功的捷徑。
管仲在《權修》中說:“一年之際,真如樹穀;十年之際,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所以人的成功不是靠短時能獲得的。墨子在《天誌上》中說:“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還有“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之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之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孔子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還有《莊子》多次強調,事物要“安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
偶然之中有必然,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失敗是由於三者未能占全,甚至全失而造成。
二、向世界講述中華文化
前不久,被一些國際和知名媒體稱為“中國人的驕傲”的中國愛樂樂團迎來五周歲生日。今年早春時節,中國愛樂樂團在美國、意大利等歐美國家的21個城市舉行世界巡演,用西方聽眾熟悉和喜愛的交響音樂語言,講述著一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展示了當代中國的風采。
中國愛樂樂團掀起的“中國旋風”,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傳承和創新。從唐代曆盡磨難、東渡日本的鑒真法師到明代七下西洋的鄭和,從轟動大洋彼岸的梅蘭芳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千手觀音》,從香飄海外的華文報刊、電影和電視到落戶歐美的孔子學院,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宣揚中華文明,展示璀璨的中國文化,展現中國開放的氣魄和胸襟。
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如水,沁透人心,柔而有力。看了中國愛樂樂團的精彩表演,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他們演奏的西方的經典音樂中,人們看見了原來的‘睡龍’已經猛醒。”美國著名傳記作家庫恩說:“從你們的音樂中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在美妙的旋律、精湛的演繹和澎湃的激情中,西方聽眾看到了中國樂團、中國音樂的風貌,更看到了一個快速進步、充滿自信的中國,看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氣度和風範。
走出去,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中國愛樂樂團在美國演出時,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教師跑到後台,熱情地拉著演奏員的手說:“唐詩和音樂一樣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你們的音樂為我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方的故事,太感人了!”同樣,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忘不了法國人觀看中國文物展品的神情,那是一種充滿好奇、欽佩、崇敬、虔誠的眼神。看了中國文物展,法國人由衷地說:“我現在明白了中國改革開放搞得這麼好不是偶然的,你們3000年前就很傑出啊!”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我們自己重新認識了中華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華夏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走出去,讓“軟實力”硬起來。文化作為“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審視中華文化的曆史方位,卻讓人喜憂參半。經濟繁榮和國力強盛都要依靠文化的支撐,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不僅是推介自己價值觀的重要工具,更是出口創彙、拓展世界文化市場的主力軍。而我國雖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產業強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廣闊的文化市場有待開發利用,外向型的文化產業剛剛興起,文化產業競爭力尚處於弱勢。即便是中國愛樂樂團這樣享譽世界的演出團體,也常常為捉襟見肘的演出經費而勞心分神。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中國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將發展、開放、友好的形象展示給世界。中華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身份,我們要打好中華文化牌,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為中華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