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造藥治病書》
原名叫比木都且(譯音),意為造藥治病解毒。成書年代約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約有6000彝文字。其醫藥部分,共收載疾病名稱142個,藥物201種。其中植物藥127種,動物藥60種,礦物藥和其他藥物14種。這是造藥治病書,重於醫而輕於巫,是彝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6)《醫病書》
係手抄本。抄於清雍正八年(1731),記載了38種疾病,內科病6種,外科病4種,兒科病2種,眼科病1種,方劑68個。全部處方共列有藥物97種。
(7)《好藥醫病書》
此書抄於乾隆丁巳年(1737)冬,記載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五官科等39種疾病,共有317個處方。
(8)《娃娃生成書》
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6),屬於介紹婦科、兒科部分生理知識的專篇,生動的彝族文字將胎兒逐月發育、生長的情況作了描述。對從嬰兒直到兒童(1—9歲)的智力、生理變化也作了簡單的記述。
(9)《超度書·吃藥好書》
包括藥物25味,治療9種病征,在24味動物藥中重點介紹了5種動物肉和10種動物膽的功用。
(10)《醫算書》
是在四川省涼山州發現的,成書年代不詳。其中附有一些藥物治療方法。這些藥物幾乎全為動物藥。
(11)《聶蘇諾期》
是新近出版的又一部發掘整理出來的古彝醫書。內容豐富,除涉及病征、治法、用藥等方麵外,還按病征分類收載了許多彝族醫案,以及273種彝族藥。
(12)《尋藥找藥經》
是用五言、七言韻文寫成的說本。書中向聽眾述說找藥的艱辛,藥物的珍貴,誰也找不到“不病不死藥”。這反映了彝族醫藥不經過實踐,光靠“神”力是不會產生的。
(13)《老五鬥彝醫書》
是1987年聶魯、趙永康在雲南省新平彝族自治縣老五鬥鄉一帶發現,屬清末時期著作,是一本較珍貴的彝族醫藥文獻。該書記載疾病53個,針刺部位五處,火罐拔毒一種,記載動物藥123種。
(14)《三馬頭彝醫書》
是1986年在雲南省元江縣窪垤三馬頭李四甲家發現的,書中記載疾病69個,記載藥物263種。
(15)《窪垤彝醫書》
是1986年在雲南省元江縣窪垤李春榮家發現的。書中記載疾病48個,記載動物藥75種。
(16)《查詩拉書》
是一本流傳在哀牢山地區彝族村寨中較為完整的殯葬祭詞,書中論述了不少彝族醫學知識,並提出很多衛生防疫及處理措施。
(17)《尼蘇奪節》
是一部彝族創世史詩。全詩由10個神話故事組成。該書中還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知識。
(18)《看人辰書》
是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發現的。
(19)《斯色比特依》
是在涼山州發現的一本彝醫書。“斯色”的疾病屬於漢醫學的風濕一類疾病。“斯”是神靈,“色”是遊蕩。
8.瑤族醫藥學概論
瑤醫藥是瑤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有著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治療經驗,獨特的民族風格。瑤族民間醫生多以盈虧平衡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
曆史上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瑤醫藥的傳錄方式全靠口耳相傳、指藥傳授、指症傳經,在本民族內部自成體係。瑤醫認為人體內髒之間、人體內髒與外界環境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從而維持相對盈虧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這種動態盈虧平衡因外界或人體內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壞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調節得以恢複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破壞人體盈虧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瑤醫以治療腫瘤和紅斑狼瘡而著名,用的多是從廣西當地采集的瑤藥。
9.苗族藥物學概論
苗族地區盛產藥物,是曆代地方官上貢朝廷的主要貢品。改土歸流後,苗族的藥物得到較大的發展,這是由於對藥物需要的增加,使得藥市得以繁榮,許多苗醫一方麵售藥,一方麵看病,還進行民族醫藥的交流,進入市場銷售。
苗醫藥物品種繁多,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1000多種。所用藥物,療效很高,且和中醫有許多不同。苗醫對藥物應用的原則來源於生活的實踐和幾千年的用藥經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苗醫很重視藥物的功效,苗藥在加工炮製及劑型方麵,還注意將藥物加工,使藥物減低毒性,提高藥性。民間有“三千苗藥,八百單方”之說,事實上不止於此,僅湘西一帶,單方達1000多個。
10.侗族醫藥學概論
1986年藥物資源普查結果,侗族藥用植物達千餘種。目前調查搜集的侗藥有687個品種,整理出書的有134個科屬,294個品種。這些藥物絕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對一些貴重或稀有的植物藥也進行家種。
侗藥蘊藏量大,具有較好的開發價值,侗醫藥在曆史上曾對侗族的生存、繁衍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侗藥知識得到不斷積累,由單方發展為複方。侗族醫藥不分家,行醫的人既行醫又采藥,所用藥物多數是自采、自製、自用,而且所用藥物多為鮮品。侗藥的加工炮製簡單,用藥療效高,而且具有能降低藥物毒性,發揮藥物有效成分的作用。
11.土家族醫藥學概論
土家族僅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文字,對土家族主要靠口耳相傳,代代承襲。以口碑文獻的特殊形式傳承不衰。在實踐中探索和經驗總結,使之成為形式特殊、內容廣博、民族氣息濃厚的土家族醫藥。
12.朝鮮族醫藥學概論
我國朝醫藥是在朝鮮族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中醫藥學的理論,結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經驗,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1920年以前,曆時50年的民族醫藥隊伍形成時期。
第二階段是自1920年到1945年近25年曆史的民族醫藥普及提高時期。
第三階段是自1945年開始,至1952年建州初期,在黨的民族政策和衛生工作三大原則指引下,民族醫藥隊伍得到迅速發展。據1953年國家統計,民族醫藥人員達720人,進入了延邊朝鮮族醫療隊伍最興旺發達時期。
朝鮮民族醫學醫籍較豐富,其中以《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東醫寶鑒》、《東醫壽世保元》為主要代表經典。
三、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
1.春節吃團年飯
除夕將至,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此時主婦們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記。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國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共同追求和諧氣氛,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中國少數民族各有其春節飲食文化風俗習慣。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蒙古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裏,象征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製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裏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餘錢餘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麵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2.民族食俗
(1)滿族食俗
滿族人口約982.1萬,主要居住在東北三省、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滿族以稻米、麵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製,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奄製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的常吃的菜肴。
(2)蒙古族食俗
蒙古族人口480.6萬,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要經濟手段,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族擅長烤、煮、燒,以肉奶製品為主食,並且嗜飲奶茶及馬酒。
(3)回族食俗
回族人口約860.2萬,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從事農業,偏愛麵食,尤其擅長製作油炸麵食。回族是中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
(4)藏族食俗
藏族人口459.3萬,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從事畜牧業,習慣吃青稞炒製的糍粑,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羊肉為主,部分地區有不食飛禽和魚類的習慣,好飲藏族特有的酥油茶和青稞酒。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耐寒、耐旱植物,適合在高原生長,生長期長,營養豐富,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麵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幹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幹的牛羊肉叫你品嚐,這種風味隻有在高原才能品嚐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嚐。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飲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將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羅”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水乳交融,再倒進鍋裏加熱,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飲料。酥油茶裏茶汁也很濃,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製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曆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5)傣族食俗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隻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頗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笱,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傣族地匾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凰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傣族隻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隻在火上略炒至焦,衝泡而飲,略帶糊味。喜嚼食檳榔,拌以堙草,石灰,終日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