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健康(3 / 3)

二十六、預防夜遊症

夜遊症是多發於兒童時期的一種睡眠障礙,有不少患者在夜遊過程中會出現自傷或誤傷。一位13歲的初中一年級學生,一日淩晨5點鍾因誤服大量農藥被送進醫院搶救。他的父母怎麼也不明白孩子為何喝下那麼多的農藥呢?經醫院搶救脫險後,這位初一學生自己解開了這個謎,說:“在夢中我感到口好渴好渴,我在碗櫃上拿了一瓶飲料(其實是一瓶農藥)喝了幾口,好甜好甜!以後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經回憶知道,這位同學在一天緊張的學習後,晚上回到家中看了幾個小時的電視,緊張、驚險、刺激的鏡頭,使他發生了睡眠障礙,在朦朧中演出了上述一幕。

夜遊症在各個年齡段都有可能發生,一般以兒童期多見。此症往往是由於學習工作過度緊張、精神負擔過重、電影電視中過於驚險刺激的鏡頭,或因為打電子遊戲機等誘發,常表現為睡眠狀態中起來無目的地做些下意識的動作,或在室內外行走後又回到床上睡覺,醒後記憶不清或僅有片段記憶。夜遊症的病人易於出現自傷或誤傷,以上即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還有在夜遊中傷人,甚至殺人的,應引起高度重視。

夜遊症是可以預防的,其措施的製訂要看具體情況。對於學生時期夜遊症的預防,可以采取減輕學習負擔,加強體育鍛煉,在睡前不過度興奮,不看過於驚險刺激的電視和電影,不打電子遊戲,保證充足睡眠等措施加以防範。再者在家庭中和居室內,盡量不要放置劇毒物品、銳利器具等,以防萬一在夜遊中出現自傷或誤傷。

二十七、如何防治兒童睡眠磨牙

睡覺磨牙是由於咀嚼肌的持續收縮引起的,而咀嚼肌的運動又是受三叉神經支配的,所以,凡是能影響到三叉神經和咀嚼肌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睡覺磨牙。本病多見於兒童,其發病原因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小兒白天玩得太興奮,過於激動或疲勞,或受了驚嚇,或白天學習緊張,使其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過程失去平衡,誘發咀嚼肌發生一時性不規則的痙攣或收縮,產生了夜間磨牙。

2.小兒腸道寄生蟲病。目前認為腸道寄生蟲是引起幼兒夜間磨牙的最主要原因。蛔蟲最喜歡在孩子睡著了以後在腸道裏活動,並且分泌多種毒素。這些都刺激腸壁,通過神經係統的作用,會不斷地刺激熟睡中孩子的大腦皮層,使之出現咀嚼肌的痙攣而磨牙。

3.積食。比如睡前吃得過飽,大量食物充斥胃腸而刺激了消化道,神經把這些刺激傳到大腦,使管理消化的腦細胞興奮起來,通過反射作用,引起咀嚼。但由於嘴裏沒有食物,上牙和下牙就直接磨起來,產生了咯吱咯吱的咬牙聲。

4.兒童替牙期牙齒的咬合障礙,慢性牙周炎,精神運動性癲癇,癔病,或做夢吃東西等均可以造成夜間磨牙。

夜間磨牙和白天吃飯時咀嚼食物牙齒的摩擦不一樣。咀嚼食物時,牙齒間有食物墊的緩衝,並不斷得到水分、唾液的潤滑,從而可以減少其磨損。而夜間磨牙一般是在熟睡後,這時口腔內既無食物,唾液分泌也很少,牙齒得不到潤滑,使牙齒磨耗嚴重,可使前牙變得短缺而影響美觀。後牙咬合麵磨成平板狀,使牙齒的咀嚼功能降低,引起咀嚼肌疲勞。時間一長,還會引起牙周病,牙本質過敏症,嚴重的還可引起牙髓炎、顳下頜關節病。而且,日久天長,在大腦皮層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條件反射之後,治療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必須抓緊治療。

首先,要注意白天不要讓小兒玩得過於疲勞、興奮,指導他們玩得既愉快又輕鬆,尤其在睡覺前1—2個小時,不要參加緊張劇烈的活動,造成精神過度緊張,情緒不穩定,想方設法消除緊張情緒。

另外,注意調節好小兒的日常飲食,吃一些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吃飯不要過飽。如有牙齒咬合障礙,慢性牙周炎等,則應去口腔科檢查治療。對於頑固性小兒磨牙症,可特製一個夜磨牙矯治器,讓小兒晚上睡覺時戴上,防止夜間磨牙,保護牙齒。

二十八、人熟睡時也存在意識

人們往往認為人在睡覺時意識就完全喪失了,其實不然。睡眠並不是完全沒有意識的,因為在醒來以後可以訴說夢境,而且有的人在作夢時還會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在作夢?”所以睡眠時意識並不是完全喪失的。同時,睡眠也並不是完全處在休息靜止狀態的,有人在睡覺時,可以起來走路。有的人出現夢遊,就說明了人在睡眠當中,他的意識並沒有全部消失。睡眠中也不是完全沒有感覺或者所有的感覺都變得遲鈍了,表麵上看,是睡著了,外麵很大的聲音都聽不到,但是一個哺乳的母親,身邊的嬰兒隻要稍微動一下或哭一聲,她就可以馬上醒來;在前線十分疲勞的戰士,靠在戰壕邊熟睡時,外麵的槍炮聲可能都不能使他醒來,但是隻要喊一聲“敵人上來了”,熟睡中的戰士馬上跳起來投入作戰。所以就整個睡眠來說,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大腦的神經細胞全部都處在休息靜止狀態。

二十九、高血壓病人睡前能大量服用降壓藥嗎

高血壓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些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腦動脈硬化,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血管內膜受損時非常容易形成血栓,如果高血壓病患者在入睡前服用較大劑量的降壓藥,則很有可能發生腦血栓。其原因:

血流速度減慢,血壓下降是腦血栓形成的兩個重要因素。睡眠與清醒時相比,血壓明顯降低,血流也明顯緩慢。在夜間,尤其在慢波睡眠期間,腦活動明顯降低,代謝緩慢,因此腦血流更加緩慢,血中的某些凝血成分(如血小板、纖維蛋白等)很容易附著在粗糙的發生粥樣硬化的動脈的內膜上,積聚成血凝塊,將血管堵塞。

腦血栓形成病人往往在頭一天入睡時還是好好的,一夜酣睡,第二天早晨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半身不能動了,流口水、吞咽困難、口眼歪斜等。

高血壓病人睡前服用降壓藥使血壓降低,在入睡後血壓會進一步降低,這種情況下極易形成血栓。所以睡前盡量避免使用降壓藥物。另外要隨時測量血壓,勿使血壓過低。

三十、高血壓患者應注意睡眠衛生

高血壓病十分常見,危害最嚴重的莫過於隨著血壓升高,並發心腦卒中,且常發生於夜間。因此高血壓病人應安排好自己的休息與睡眠。

1.中午小睡:工作了一上午的高血壓病患者,在吃過午飯後,稍一活動,應小睡一會。無條件平臥入睡時,可仰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使全身放鬆,這樣有利於降壓。

2.晚餐宜少:老年人一般對晚餐比較講究,多數人是清淡,食量也不多。有些中年高血壓病患者,對晚餐並不在乎,有時毫無顧忌地大吃大喝,導致胃腸功能負擔過重,影響睡眠,不利於血壓下降。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應配些湯類,不要怕夜間多尿而不敢飲水或進粥食。進水量不足,容易促使血栓形成。

3.娛樂有節:睡前娛樂活動要有節製,必須注意的一點,一般以1—2小時為宜,控製情緒,堅持以娛樂健身為目的。

4.睡前燙腳:按時就寢,養成上床前用溫水燙腳的習慣,然後按摩雙足心,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解除一天的疲乏。

5.緩慢起床: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床,應先在床上仰臥,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頸部,伸一下懶腰,慢慢坐起。

高血壓患者在按時服用降壓藥的同時,再堅持做到上述幾點,會提高降壓療效,使血壓保持平穩,從而減少發生心腦卒中的機會。

三十一、老年高血壓患者要預防夜間發生中風

有不少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總希望把自己的血壓降得越低越好,便隨意加大降壓藥的劑量,而忽視了自身的因素,以致血壓降得過快過低,引起許多不良反應,有的人甚至在夜間睡眠中發生了缺血性腦中風。

老年人對血壓耐受不敏感,對迅速下降的血壓不能及時代償;高血壓病人大腦血流調節曲線上升,大腦對低血壓的耐受性差,引起大腦血液灌注障礙,再加上在睡眠時從呼吸道呼出及皮膚蒸發出水份,得不到及時補充,使得血液變得相對粘稠,且血液循環速度減慢,容易形成缺血性腦中風。

美國對322例老年病人的保健醫師進行查詢,有177位醫師在回信中說,30例老年高血壓病人在用降壓藥後兩周內出現腦缺血或中風,有18例死亡。這些病例多數聯合應用兩種以上的降壓藥或未遵醫囑隨意加大藥的劑量,“過度”降壓。據9例記載完整的病例,他們在發生中風以前的收縮壓平均是29.2千帕;舒張壓平均為16.8幹帕;出現中風後收縮壓平均降為18.7千帕,最低者為10.7千帕;舒張壓平均降為10.4千帕,最低者為8.0千帕。可見,老年人降壓過度易致中風。尤其在夜間,當血壓處在生理性變化過程中的最低點時,藥物的過度降壓,更易促發缺血性腦中風。

老年高血壓病人降壓千萬不可急於求成,必須謹慎從事。首先應限製食鹽攝入量,並采取打太極拳、練氣功、控製體重等非藥物治療。其次根據各種客觀情況,分別對待。如病史較短,無心、腦、腎功能明顯損害者,可將其血壓降至正常水平;若高血壓病史較長,血管硬化程度較重,心、腦、腎都有較明顯病變者,血壓不易降得過低,應維持在適當的水平,以保證身體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使其功能不受影響。最後,服用降壓藥物不宜隨意停用或突然加量,應按醫囑定時定量用藥,這樣可保持血壓平穩,不致因血壓突然升高或下降而引起心腦卒中等嚴重並發症。

三十二、夜間有人發生中風怎麼辦

腦中風多發生夜晚,且起病急驟,往往在數分鍾至數小時,最多1—3天內腦部損害症狀達高峰。夜晚在場人員常較少,救護忙亂,有的人急於送醫院,會因路途顛簸使腦出血加重而死亡。像這樣中風由於搬運不當而造成的死亡的病人,在臨床工作中並不少見。我們知道,中風病人急性期的死因,多與急性顱內高壓引起的腦疝有關。不正確的護理、搬運會促使腦疝的形成和發展,加上嘔吐物堵塞或衣被捂得過緊,很容易引起患者窒息。那麼夜晚家有中風病人怎麼辦?

若患者發病時,有多人在場,應有所分工,有的人可向急救中心或附近醫院求助,其餘的人則應搞好發病後的家庭急救。若僅有一人在場時,應迅速先將病人安排好,在就近向他人救助。切勿丟下病人不管,外出長時間的找人、找車,從而錯過最寶貴的急救機會。

大家都知道,中風病一般起病較快,死亡率很高。故凡遇疑為中風病者,既不可粗心大意,也不要驚慌失措。若患者是在用力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突然發病,伴有血壓升高,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甚至有意識障礙、抽搐等,此可能係腦出血病人。家庭救護應抓住防止出血加重和降低顱內壓兩個重要環節,切忌驚慌失措,要絕對保持病人安靜,實行就地搶救。在醫護人員未到之前,應盡量不要搬動病人,尤其是頭部。可將病人頭部稍抬高,並偏向一側,吸淨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暢通;頭部放置冰塊或用冷毛巾冷敷,或者買一些棒冰之類用塑料袋裝好,放於頭部兩側,使腦血管收縮而防止出血加重。同時,注意觀察其呼吸、脈搏、神誌變化。醫生到達後應詳細向其報告病情的發生及經過,病人經過醫生處理後,若無腦疝形成、抽搐等危急情況方可搬運。搬運時動作要輕柔,盡量不要動頭部,可不用枕頭,解開過緊的上衣領扣,被子不要捂得過緊,以免堵塞呼吸道,最好用擔架抬送,並采取頭高腳低位(頭比腳高30厘米左右),若用汽車送醫院,人應在汽車上抬著擔架,以盡量避免顛簸震動。農村常用拖拉機拉著這種病人在高低不平的鄉村公路上轉送醫院,實在是好心辦壞事,應列為禁忌。

對於在安靜時或一覺醒來發現一側肢體不能動彈的患者來說,可能係缺血性腦中風所致。大多數病人神誌清楚,所以要注意安慰病人,防止病人過度悲傷和焦慮不安,以促進和改善缺血區的血液循環為原則。首先應讓病人靜臥,並做一些肢體按摩,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壓進一步下降而招致血栓形成加重。待病情穩定後,再迅速將病人送醫院救治。

三十三、睡眠時不宜關窗和蒙頭

人在關著窗的室內睡覺,一夜之間呼出的二氧化碳很多,使其濃度逐漸增高。因此,人體組織內的氧比在新鮮空氣中呼吸時少,而二氧化碳相對地多。在這種情況下,人容易做夢,醒後容易頭昏、頭痛、無力等,特別是患慢性支氣管炎、肺功能減弱的老人,血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比正常人高,當空氣中氧少、二氧化碳多時,對健康更為不利。因此,應當開窗睡覺,即使冬天睡覺也以開窗為好。但應注意不要把窗戶開得太大,以能交換空氣而不覺得有風為原則。床鋪要遠離窗戶,以不覺得有寒氣為度,特別要注意預防感冒、肩周炎及腰腿痛等。

如果把頭蒙在被窩裏,幾乎不能與被窩外的空氣交換,隨著呼吸,被窩裏空氣中的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卻越積越多,再加上被窩裏還有其他汙濁的氣體,會影響呼吸的正常進行。平時空氣中含氧21%,含二氧化碳0.04%。如果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2%時,就會有無力、頭昏、頭重、頭痛、胸悶等不適感。因此千萬不要蒙頭睡覺。

三十四、開燈睡覺破壞免疫功能

醫學科研人員研究證實,入睡時開燈將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因為燈光會抑製人體的一種名叫褪黑素的激素的分泌。據最新研究數據顯示,經常值夜班一族,如空姐、電信、醫生、護士等,癌症的發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2倍。醫學家因此發出警告,開燈睡覺不但影響人體免疫力,而且容易患癌症。

科學家對美國、芬蘭、丹麥地區空姐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空姐在飛機上工作近15年後,乳腺癌發生幾率增加2倍,約100名空姐中就有1人患乳腺癌。另有學者以200多位成年人來做研究,發現隻要1次在淩晨3時到7時坐在燈光下睡覺,便會讓這些成年人的免疫能力顯著下降。

三十五、睡前應足浴

足浴,即熱水洗腳。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又有“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中醫學對腳部的保健非常重視。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髒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髒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淤、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髒”,腳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洗腳時,水溫以40—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至10分鍾。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的按摩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梢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症。

三十六、早晨醒後不宜立即起床

清晨,是中老年人最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而最危險的時刻恰是剛剛睡醒的一刹那。

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於抑製狀態,各項生理機能都維持著“低速運轉”,這時人體新陳代謝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呼吸變緩,部分血液鬱積於四肢。早晨一覺醒來後,呼吸、心跳、血壓、肌張力等在大腦由抑製轉為興奮的一瞬間,即要迅速恢複“正常運轉”,此時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而由於經過一夜的體內代謝,尿液和不顯性失水會丟失體內水分,以致血液變稠,血流變緩,循環阻力加大,心腦供血不足。所以,醒後如果立即下床活動,對本來已經負擔過重的心髒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最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意外死亡。

因此,早晨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倉促起身穿衣,而是懶床5分鍾,取仰臥位,進行心前區和頭部的自我按摩,做深呼吸,舒展腰身和四肢,然後慢慢坐起,從容不迫地穿衣,再緩緩地下床,使剛從睡夢中醒來的身體功能逐步適應日常活動。這一點,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三十七、低體溫老人應慎用安眠藥

低體溫症,指的是體溫在35℃以下。據國外的有關統計資料介紹,冬季老年人發生低體溫的大約占10%。國內的統計資料表明,在氣候特殊寒冷的冬季,60歲以上的老年人病死率要比氣候正常的冬季高60%。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各種生理功能均有所減弱,體內產熱減少,由於皮膚的溫度感受器敏感度下降,遇寒冷時皮膚血管不能很好收縮,以致皮膚熱量散發較多,因而體溫過低,使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變得更加緩慢,能量供應不足,便可導致死亡。

因此,對患低體溫症的老年人來說,嚴冬寒夜,不宜應用安定、冬眠靈等藥物,這些藥物可抑製下丘腦後部體溫調節中樞,促進周圍血管擴張,抑製血管收縮,幹擾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幹擾老年人對寒冷的反應,致使體溫降低。故老年人在冬夜應慎用鎮靜安眠藥。

三十八、老年人夜間起床為什麼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有些老年人從睡夢中醒來後,立即起床站立,有時會感到頭暈,甚至昏倒在地,重新再臥下後即變清醒,一切恢複正常。這是由於突然改變體位,由平臥位到直立位,會使血壓急劇下降,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暈厥,醫學上稱體位性低血壓。其發病與體位改變有關,可偶爾發生,也可反複發作。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有以下幾種情況:

1.老年人高血壓病人,機體血管的舒縮功能下降,順應性降低,血壓的自身調節機製出現障礙,若睡前服用足量擴張血管的降壓藥如胍乙啶、肼苯噠嗪,以及鎮靜劑佳樂定、氯丙嗪等時,均有可能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從而引出意外事件。

2.在酷暑盛夏的夜晚,室內空氣悶熱,入眠中的老人常大汗淋漓,體液消耗過多,使有效循環血量減少,且夜間補充液體多不及時,再加上高熱致血管擴張,致使血壓有所下降。醒後立即起床,極有可能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而導致暈倒。

3.患糖尿病合並嚴重的神經病變、腦動脈粥樣硬化,或患中樞神經係統病變和脊髓癆、震顫麻痹等,也易在夜間起床時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總之,對於酣睡一夜的老年人來說,清晨醒來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起床,而是在床上平臥5—10分鍾,同時活動下肢,待自己完全從睡夢中清醒過來後,先在床上坐起,活動一下上肢,若無頭暈等不適症狀,再下床活動,這樣可有效地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三十九、睡眠時引起腿抽筋的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在夜間睡眠過程中出現小腿抽筋的經曆。小腿抽筋實際上是神經肌肉異常興奮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痙攣,此時,小腿抽筋會有酸脹或比較劇烈的疼痛感覺。一般情況下,發作可持續數秒或數十秒。夜間發作的小腿抽筋與以下因素有關:

1.疲勞:白天腿部的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而造成疲勞,夜間肌肉緊張的狀態未得到改善,過多的代謝產物未能及時代謝掉,它的刺激可以引起小?